我找了两位台湾00后,聊聊大陆的性别议题

我好几前年写过两岸约会时不同差异的文章,那时写得轻松、大家看得也轻松。

而近两年,我跟姊姊、跟周围的大陆朋友讨论过好几次性别议题,但此刻,写性别议题,在大陆似乎比统独议题还要敏感。

本篇所描述现象均为个人经验,欢迎理性讨论、沟通。(这篇文章酝酿快两个月了,并非针对近期特定事件哈。)(写这篇文章时,比写赖清德上任紧张多了。)

补充阅读:关心赖清德的,可看一下我给凤凰网写的这篇(写于520前一周)

 频繁对日示好,捆绑西方价值,赖清德520将向谁表白?

十多年前在台湾,我约一位大陆交换生吃饭,那是位很温柔的男孩子,后来对方付了帐。对于从小在AA文化盛行的台湾长大的我,那是一次不小的冲击。后来到北京读书,讶异于大陆男生在与女生约会时付钱的爽朗,当然,也讶异于同学们才二十多岁,就有“毕业后买房成家”的成熟想法。

这几年,在求职时碰过数次“你还未婚?以后会结婚生子吗”之类的问题,而我的台湾同龄女性朋友,没有人被问过这种问题——因为这在台湾是不能问的。

除了法律规定之外,少子化多年后,台湾HR不再默认女性会结婚生子,台湾男性也早已不认为自己必须是家中经济支柱。

性别议题,于我而言再也不是年轻时“谁约会付帐”这样简单。我跟姊姊常常在晚上用微信语音聊天,大陆的性别议题常常是我们的夜谈议题。

对话一

我:你记不记得前几年有位嫁到台湾的上海女生写了篇文章,“台湾还在讨论过年能否回娘家?太落伍了!”

在我二十几岁时,我在北京看到很多大陆男生会回家煮饭、会承担起比较重的经济责任,那时会觉得“北京这点还不错”。但当我三十几岁的时候,我发现作为女生,在求职时会面对种种困难。

姊姊:我发现,很多大陆网民会有“台湾女生很传统、做很多家事”这种言论,但我感觉做家事也好、要不要相夫教子也好,在台湾都过了“全社会争辩”的阶段了,大家会认为这是个人的选择。这些年台湾社会讨论的是法规对女性权益的保护是否足够、下一代的性别平等教育是否足够等等。

我:最近大陆社会讨论很多的就是女性因为生育,付出了隐性的劳动成本,这些无法换算成具体的钱。

姊姊:如果认为“结婚/生孩子某一方会吃亏”,那不婚不生就行了⋯⋯

对话二

我:以前一位大陆朋友曾直接跟我说,女生要怀孕生子,“市场价值比较低”,他说就是这样才会同工不同酬。那时我很震惊,妈妈那代的人都不一定敢把这种话说出口!

姊姊:确实,在家庭分工里,母亲往往承担更多育儿责任。我们办公室的中年人分成两类,一种是结婚而且生二胎的,另一种是完全不想结婚生子的,这两派势均力敌。

我:动不动被问“有没有结婚生子的规划”真的很烦!甚至有些人可能都不问,直接默认“你会回归家庭”而把你刷掉。但,就连女性HR,都很害怕女员工入职后甩出一张怀孕证明。就⋯⋯感觉这是无解的问题。

姊姊:嗯,台湾现在很缺工,大家各种跳槽,HR也知道“你可能待不到怀孕就离职了”。大陆还是人多,以后大家都不生就没这问题了。

就这样,我俩的对话往往以“嗯,大陆可能还是出生率高” “台湾不生小孩了,没这问题了”做总结。

台湾社会有“传统中国”的一面,比如许多女性过年选择回婆家帮忙煮年夜饭;但也有保障女性的一面,赖清德一公布官员名单,媒体立刻去数“女性官员人数是否足够”。

我这代台湾80后经历过一小波性别对立的时期,Ptt论坛的“母猪教”与“厌女风气”曾盛行,如今论坛上虽也有男女网民互骂,但已不足以上升到集体性的性别对立。

所以,我找了两位在大陆读书的台湾学弟妹,从他们自己在学校的经验,聊聊他们眼中的大陆性别议题。

(附注:大陆各地差异大,本文以受访者自身经验为主。两位受访者,加上我自己,都是在城市生活,都有自己的“同温层”,或有不准确之处。)

受访者一,台湾小学弟,坐标北京

你来大陆不到一年,有感受到性别对立吗?

学弟:有啊!超级!这种对立,是我来大陆之前很难亲身体验的。

我们学校学校之前发生过一件事情。我读的科系是女生比较多的专业,女生比男生多几倍的那种,但之前我们科系举办一个大活动,要选出五位代表,结果,选出的代表4个男生、1个女生。因为是我们寄资料、老师筛选的,没有一个透明的评选标准,大家就炸了。我自己作为男生,其实也会觉得很奇怪。

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性别是被视为“优越”的。幸好我是台湾人,比较能躲过这种性别对立问题。

台湾很在意官员的性别比例、职场的性别比例,相较之下大陆高阶官员的性别比是悬殊的,男性占绝大多数。在这环境下,我感觉很多女生会认为“要强烈diss对方”才能被看到。

过去许多女婴无法出生、性别比例失衡,导致现在很多贫困的地方反而高价彩礼。你怎么看待现在吵得很凶的彩礼议题?

学弟:我觉得如果谈不拢,那就不要跟对方结婚就好,这根本算不上什么社会问题。台湾很多没钱的男生也自嘲“没人要”,那就单着也没什么啊!

但偏偏,很多大陆男生又对结婚有比台湾男生强的执念。

我来读书后发现,就算是“00后”,大陆父母对子女的掌控还是很强,子女也比台湾更受到父母影响。感觉我同学他们就是在“新旧观念”之间不断拉扯。

还有一件事,就是我同龄的大陆男生,相比台湾,接触异性的经验更少。台湾人很早就开始约会,大家对性的态度是“有保护措施,不要散播疾病”,没有那么多强烈的道德枷锁。但大陆男生可能太晚才接触异性,给我的感觉是,他们一方面对性很好奇,另一方面又想有“道德高尚感”。

我常常觉得奇怪,网上有些照片,在台湾是真不算什么大尺度,但在大陆好像已经不得了。

我感觉大陆的性别议题,是新旧观念的拉扯、是对异性好奇又不会跟异性相处,这些种种综合下来的结果。

所以在你看来,大陆的两性相处,与你在台湾时的感受不同?

学弟:找对象时就很明显啦!

我这代台湾男同学、包含我自己,并不介意女友以前的恋爱史丰富与否,只要不在交往期间还乱搞就好。但在大陆校园的交友app上,很多男生会要求女方恋爱经验不要多,我刚开始觉得奇怪,后来发现这其实挺公平的,因为我接触的大陆男同学恋爱经验都比台湾同龄人少很多!

对了,我有些同学找对象还有学校要求,比如985想找985。台湾谁管这个啊!

我自己对大陆同学的感觉是,纵使是“00后”,他们还是有“需要回应父母与社会期待”、“应该要活成什么样”的压力。我有一个台湾朋友,毕业于很不错的大学,大学毕业后跑去日本当地下偶像,大家都觉得好酷啊!但我大陆同学会感觉不可思议、浪费人才。

我到北京读书后,听过有老师说“男生比较没麻烦”,因为老师怕女学生会不会因为一些小纠纷告自己性骚扰。台湾曾经发生类似案例,只是,台湾会觉得“我天,这女的好疯”,不会上升到一整个性别,但现在在大陆,这会变两个性别群体性的相互攻击。

受访者二,台湾小学妹,坐标长沙

说说你在大陆,和大陆男生的相处经验?

学妹:确实我碰过的大陆男生约会时都会付钱,但我也会主动AA。我本身比较喜欢AA、互不相欠,我台湾朋友里有人约会AA的、也有人不AA的,这些是个人选择,不是道德问题,两个人达成一致共识就好。

没有必要“男生都得这样,女生都得那样”。台湾有些很传统,有些不;有些人偏保守,有些人在性上偏开放,但不同人有不同活法,在台湾大家都比较无所谓,整个社会及周围的人不会用很强的道德去批判。

大陆还是有很强的“男生买房、女生生小孩”这类传统分工,这与现在年轻人的观念相撞,但他们又无法完全脱离父母。我有些同学对父母的观念毫无反抗能力,有同学跟我说过,“我不想结婚,但最后一定会结,因为家里会逼”,这在台湾小孩看来很奇怪,结婚是自己的事情。

大陆年轻人与父母辈,比台湾年轻人和父母辈,有更大的代沟。我有位同学的父母说,“你要生小孩,为国家传承”,别说我妈了,我奶奶都不会这样说!

作为在大陆学医的台湾女生,关于性别议题,有没有什么印象比较深的经验?

学妹:首先,大陆不同地区差异大,有些地方女生被家暴毫无反抗之力,警察可能也不管,这类新闻多少有影响到我。会不自觉觉得,结婚有什么好啊?

再来就是很多观念,在台湾或许有人会这样想,但没有人会说出口,也不会立刻就想阻止你。比如我们组,有老师直接对女同学说“你以后不会走外科”“如果坚持报名某某科,可以试试,但反正不会收女生”。

但我们组成绩最好的,其实是女生。

大家可能认为这是体力差距,但目前我并不觉得班上男生体力比我好、或我弱于男生。我妈就是医疗行业的,台湾同样存在“如果女生要选骨科,会很累”这种说法,但不会有老师立刻跳出来说“女生不行”。

再比如妇产科,是女孩子比较多的,但老师也不会说“男生别来”,甚至有些老师会说“希望男生多来。”

其实归根到底,整个社会默认“女性会结婚生子”这样的社会分工,世代的代沟又比较大。我的职业道路,有可能因为性别受阻,所以会考量去海外发展。

这篇文章该如何总结,我想了很久。

当前大陆的两性,似乎都觉得“自己的性别吃亏了”。每当彩礼等议题在微博热搜发酵时,很容易被网络舆论影响的我都不自觉打开帐本,算算自己过去恋爱时“捞没捞”:

生日(没捞,我们会互送等值礼物)

纪念日(我其实不太记这个)

情人节(捞了,男生会给礼物)

圣诞节(互送等值礼物,还好)

平日的花、出去吃饭(在家订外卖时我付,去餐厅对方付。没给对方买过花,所以捞了一些花)

结论:应该还好,若分手对方丢来账单,能付清。

哎,若两人在相遇相知的过程中,都得把观念不同、选择不同、消费不同,上升到道德层面的相互攻伐,那拉倒吧,太累啦!

最后,作为好吃懒做的快乐独居者,我从不觉得单身与结婚何者一定更快乐或更痛苦。

我仍认为结婚是寻找终生伴侣,不应仅是双方都打开帐本计算。

我挺少女的,仍认为“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是人间美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