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是个不坏的“废柴”

500

贾宝玉是中外文学史上塑造得最成功的文学形象之一。至于对这一文学人物的评价,传统的文学批评界均认为其是一个悲剧的形象。造成其悲剧的原因,多从客观方面去寻找,如生于末世,封建伦理道德的扼杀等;鲜有人从贾宝玉本身找原因的。若从贾宝玉本人的言行举止和所作所为出发客观立论,我认为可以和应该从两个角度予以考察:一是善与恶,二是有用与无用。先说结论:贾宝玉是个不坏的废柴。下边以《红楼梦》一书的文本为依据,给予简要论述,以启抛砖引玉,或为大方之家不吝赐教。

从善与恶的角度来看,贾宝玉天性纯真,对身边的人充满同情和关爱。他具有平等意识,对待家中的丫鬟们,没有主子的架子。他对待林黛玉、薛宝钗等女性角色,更是充满了深情和尊重。从某种角度说,他颇像一个女权主义者,把女人至于比男人更高的位置,所谓“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但是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他并非喜欢一切女人,只是喜欢漂亮的小女生;也并非讨厌一切男人,比如对秦钟、北静亲王和蒋玉涵等,他就赏爱有加,甚至不无GAY的嫌疑;还闹出一些乱子,被他老子暴揍一顿。

但无论如何,贾宝玉并非一个恶人,他的确没做出过什么伤天害理的恶行,说他品行善良,当没什么争议。

然而,从有用与无用的角度来看,贾宝玉却颇显得有些“废柴”。注意,我们这样说,并非仅从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而言的,而是从古今中外的普世的价值观而言的。

首先,贾宝玉先天不足,几乎注定一事无成,是个“多余的人”。众所周知,贾宝玉的出生时衔玉而生的那块通灵宝玉,是女娲补天时多余的一块,它实际上就是贾宝玉的魂魄和精神象征。“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昭示着贾宝玉对于他家族的“天”和时代与社会的“天”,是没什么补益的。一个置家庭于不顾而遁入空门的人,对家人和家庭能有什么责任感可言呢?他的多余和无用,当然不无生于末世、生不逢时的客观原因;但毫无疑问也是他本人选择的结果。

其次,从《红楼梦》第二回看,曹公借贾雨村之口,对贾宝玉的奇葩乖僻的言行有过一个原因解读。详见下文引用部分——这一解读,固然充斥着唯心主义和宿命论色彩,但也说明以他扭曲的非主流的个性和价值观,他是不可能担负起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担负的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的。

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摧,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再次,《红楼梦》第三回中宝黛初会,也贾宝玉在小说中第一次正面登场,曹公“引用”后人《西江月》二词,对贾宝玉做了一番评价,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关于这两首词,传统的红学研究,皆认为运用了反语手法,对贾宝玉明贬实褒。我认为并非如此简单。明贬实褒固然有之,比如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等实则是因为他所追求的“自由平等”的价值取向与主流的价值观格格不入所致;但说他“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也是反语么?如果是反语,难道是在赞扬他“于国于家”有大贡献吗?我个人在此提出自己的思考,以供同好者商榷探讨——我认为:如果说贾宝玉身上有作者的影子(一切的小说都是“自叙传”),则这两首词既间接透露了曹公本人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冲突之下的无奈,也不无曹公对自己终其一生几无所成的自我省思和悔恨之意。

最后,从终其一生的表现来看——

他在学业上毫无建树,虽身处贾府这样的世家大族,有着极好的教育资源,并且天资聪颖,但却整日沉浸在儿女情长之中,对科举仕途毫无兴趣。他经常逃课去与姐妹们玩耍,对于读书应考之事能躲则躲,不愿花费精力去钻研学问。最终虽科举考中,却借机遁逃出家。

在家族事务上,他也毫无作为。当家族面临种种困境和危机时,他没有展现出任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担当。例如,面对贾府的经济衰落和内部矛盾,他只是一味地逃避和抱怨,甚至不能像贾琏等人那样去尝试着处理和应对。

在感情处理上他表现得优柔寡断。他周旋于众多女子之间,虽对林黛玉有着特殊的感情,但却不能坚定地做出选择和承诺。对待薛宝钗,他的态度也常常暧昧不清,这种在感情上的不果断,也是其“废柴”特质的一种表现。

总之,贾宝玉空有一副好皮囊和高贵的出身优渥的条件,却在学业、家族事务和感情等方面都表现得力不从心,表现出明显的“废柴”特质。

结论:贾宝玉是一个不坏的废柴,他的善良和纯真让他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他的“废柴”特质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主观原因。贾宝玉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封建社会中追求自由和个性的人,他的一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思和挑战,也启发读者对人性中善与恶、有用与无用的深刻探讨。

最后再说两点——

1.那些对贾宝玉只有赞赏而缺乏辩证批判的人,我想问你们:你们愿意让你们唯一的儿子像贾宝玉那样,天资聪颖、锦衣玉食却在青春年华读书不甚用心、整日介混迹于女孩丛中,最终考上211却抛家离舍、遁入空门吗?说中性些这叫放弃责任、自绝基因;说难听些就是断子绝孙。

2.现在,《红楼梦》早已成为教育部指定的中学生必读文学名著之一;不同版本的高中教材也会选取其不同章回内容作为课文。但以笔者所见的教参和文章,对贾宝玉形象的分析评价,鲜有指出其人格缺陷的。但就缺乏责任心这一点,如果不对其加以批判,就极容易对中学生造成价值观的误导。当下的文学界和教育界依旧停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一以贯之的对西方“自由平等”价值观的盲目膜拜之中;与此同时,对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则如黑格尔所说“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那些自以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公知”,不过是把自己的头脑做西方价值观的跑马场而已。

2024年5月25日星期六于南粤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