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文明到哪里去?人类智能化发展简史(上)

智能化是一个宽基的模糊概念,工业4.0则是一个狭长的科技窄门,它们都不能准确概括未来的“数智文明”。

从本期内容开始,聊一个宏大的数智文明的“终始命题”,就是思考人类的数智文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对于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数智文明,也必须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很多人提到数智经济,就联想到工业4.0,那数智文明是不是就是“工业4.0所谓各种生产力走向智能化呢”?

按照一般的理解,工业1.0是蒸汽化,工业2.0是电气化,工业3.0是信息化,工业4.0是智能化。但真实情况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下半场”已经发生了明显的科技转场,工业4.0只是数智文明的餐前“茶点”,还不是“正餐”。

智能化是一个宽基的模糊概念,工业4.0则是一个狭长的科技窄门,它们都不能准确概括未来的“数智文明”。

为什么说智能化、工业4.0不能概括数智文明呢?

原因很简单,人类没有哪一次的工业革命,没曾设想过“智能化”的发展终局。

智能化在科技领域从来都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像是人类对科技终局的一种普适想象,不是可以执行落地的科技实景,就好比“大同社会”是人类的普适想象,但它只是一种远期的“社会理想”,而不是人类社会的“现实路径”,所以用“智能化、大同社会”这样的模糊词汇,不能指导数智文明的构建。

其实,“智能化”的科技设想与实践,贯穿了人类的前三次工业革命始终,也见诸于更古老的人类科技进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发明家查尔斯·巴贝奇就发明了智能化机器,他耗费十年光阴完成的第一台差分机,计算精度达到惊人的6位小数;

第二、三次工业革命的交界点上,1950年“机器智能”的概念就已经诞生,1956年,人工智能的概念就被首次提出;

人类工业革命以前,人工智能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中国很早就有司南车、浑天仪等智能机器的早期实践。

人类智能化的发展脉络我做了一个简单梳理,大致是这样的:

古代科技探索的目标→工具智能化。人类纯手工生产时期,开始在水利、天文等领域探索工具的无人自动化,可以实现相对简单的智能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目标→功能智能化。人类机械化生产时期,开始在交通、运输等领域探索机械自动化,可以实现个别功能的智能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目标→电气智能化。人类电气化生产时期,在家电、机电设备等领域探索电气自动化,可以实现功能组合级的智能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目标→机器智能化。人类信息化生产时期,在计算机、信息控制等领域探索机器智能化,可实现机器级的智能化。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目标→系统智能化。人类进入数智化生产时代,在基础设施、大型工厂、知识AI大模型等领域探索大型作业系统的智能化,可以实现系统级的智能化。

所以说,人类在每一个科技发展阶段,均设想并探索过“智能化”的科技终局,区别在于不同时期,由于人们的科技认知与工程能力的瓶颈,智能化的探索方向、实现程度有所不同,所以智能化不是现代的人专利,从古到今,“智能化”都是人类“科技灯塔”一般的存在,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科技命题。

如果把人类关于科技终局的一个普适想象——智能化,强加给眼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有点人类工业革命走到尽头的意味。

所以,这一期的结论,就是数智文明的直接目的地不是“智能化”,智能化是一种远期的“科技理想”,不是可以抵达的现实“科技实景”,而数智文明的目的地应该是一个“科技实景”。下期内容,将揭晓数智文明的“目的地”究竟是什么,也就是揭开数智文明要到哪里去的一个答案。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