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科学需要坦然接受先行者的成功

500

光明网评论员:当前,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任务正在进行当中,但互联网上突然再次流传起“阿波罗登月造假”的假消息,冲淡了嫦娥六号任务的科学严肃性。

此次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任务,预选着陆和采样区为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这是月球上最古老、最大、最深的撞击坑,直径约2400公里。科学家们为了进一步缩小着陆和采样点,选择了南极-艾特肯盆地里的阿波罗撞击坑。因此,相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的话语,被一些网友断章取义,以一种含糊的表达向外界传递美国载人登月造假的信息,并被广泛传播。

实际上,此阿波罗非彼阿波罗。阿波罗计划中的载人登月任务,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由于其发生在半个世纪前,且此后数十年再未有人类登月,因此质疑阿波罗计划载人登月的声音始终不绝于耳。但此次讹传显然缺乏基本科学素质。阿波罗载人登月选择的是月球正面,而并非月球背面。2012年我国嫦娥二号拍摄的全月图中,相关专家解读时就表示能够看到阿波罗11号登月遗迹。

此次假借权威断章取义的内容显然是谣言,但传播热度较高,不得不令人警醒。这样的内容,非常“符合”当前短视频传播逻辑,也契合一部分受众所需要的情感需求。在流量的裹挟下,当前社交平台存在着大量类似不符合科学逻辑、缺乏科学依据的伪科学内容,这些传播内容往往夸大了我国科学成就,并常常伴有否定世界其他国家的内容。殊不知,这样的环境,实则不利于我国科学事业长足有序发展。

搞科学研究,并非只为争拔头筹。为了肯定自己而否定他人的心态,在各行各业都不应该存在,在科学研究领域更不应该存在。不正确的对待心态,容易影响到制定研究方向目标,缺乏足够的严谨,不利于人们以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科学研究。正如月球作为人类最熟悉的天体,虽然有人和无人探测器多次到访,但人类对月球的全面认知仍然不够深刻,因而才会长期对月探索。当下,我国对月探索都是基于先行者的成果,需要有针对性地重点攻关难点,去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科学需要坦然接受先行者的成功。任何科学突破,都是“人类的一大步”。从广义上讲,这是我国公民所应该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公民科学素质比例提升,意味着社会教育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也表明了可用人力资源素质水平的整体提高,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500

.

阿波罗登月科普文章系列:

实验论证阿波罗飞船与嫦娥飞船落月冲击力

详解阿波罗计划的载人月球车(LRV)

阿波罗计划的“硬件”(一)

阿波罗计划的“硬件”(二)

阿波罗计划的“硬件”(三)

阿波罗计划的“任务”(一)

阿波罗计划的“任务”(二)

阿波罗计划的“任务”(三)

卡尔曼滤波:阿波罗登月飞船背后的秘密

阿波罗电视转播通信技术

“阿波罗”宇宙飞船的指挥服务舱与登月舱上升级的交会

《在登月灾难事件中》:尼克松备用阿波罗11号登月失败演讲稿

登月用的土星五号在哪里?

阿波罗登月50年,美国还能在月球上再次伟大吗

全部六次阿波罗登月地点高清全景图(新增嫦娥全景)_风闻 (guancha.cn)

.

观察者会员频道:

观察者会员:人类登月50年,我们如何重返月球?

人类登月的痕迹,会一直留在月球上吗?

五分钟了解阿波罗11号登月之旅

阿波罗计划的遗产

阿波罗11号原始代码已在GitHub开源

美国人“偷窥”嫦娥,我们为什么看不到阿波罗?

.

相关文章:

登月阴谋论最近谣言汇总 - 知乎 (zhihu.com)

载人登月铁证与释疑系列合集 - 知乎 (zhihu.com)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