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谈华为与联想

 

   最近美国对华为发禁令,华为勇敢的应对且说要启用备胎,即使用自己研制的芯片(当然还有国内其它公司芯片替代美国禁用的芯片)和操作系统,但是反观联想,杨元庆公开宣称不研制芯片和操作系统,而且联想的CFO还说出把部分生产线挪到其它国家的话,这一再引起网络上对华为的赞扬和对联想的批评。而联想却觉得是有人在污蔑联想,那么联想冤枉不冤枉,华为值得不值得赞扬?作为曾经在联想旗下公司待过14年的一个人,对联想体系下企业的工作模式还算比较了解,所以就这个事情谈谈。

 

   记得在入职联想旗下企业时,要做一个所谓“入模子”培训,也就是不管以前你是什么样的人,大家都要统一一下思想。在“入模子”培训时,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讲“贸工技”,这被当做指导思想来讲。后来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看到,“贸工技”已经成为联想的基因,很多事情上的做法就是如此,譬如一个业务体系在经营上存在挫折,连续2-3年没有达到数字目标,那么这个部门就会被换领导人或者被砍掉,联想当年做网站(FM365)和手机(乐phone),都是没多久就放弃,后来又把手机捡起来,显得非常没有定力和三心二意。以至于内部人员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看那个领导不顺眼,也不用太担心,说不定过几年就不是你的领导了。

 

  联想这种缺乏长远规划和战略定力的公司,可以说就是“贸工技”造成的。做贸易的特点多少有点投机心理在里面,那么其衡量标准就是短期的收益,而且短期收益达不到就会下台,这就造成联想中层领导必然更看重短期利益而不是长期发展。大家看信息技术,虽然说产品是快速迭代和层出不穷,但是产品本身是需要持续不断研发和积淀,所以,真正能够在信息领域占据鳌头的公司,都是看准某个方面持续不断地投入,即便期间碰到各种困难,甚至是负增长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们看好的是长远发展,而且相信自己的能力。联想实际上是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攻占信息产业的高峰(芯片和操作系统就属于高峰),他们的领导缺少这个信念,对科技人员信任度也不够,也没有足够的组织能力,而是局限在难度更低的贸易上。相对而言华为的信念更为坚定,任正非以军人的执行力和坚韧性去攀登高峰,不达目的不罢休,所以攻克了座座高峰。两家公司相比,几乎同时起步,华为起点更低,起步时华为也没有联想那样的中科院背景和倪光南那样的院士,营业额也一般,政府支持上也联想获得的比华为更多,所以初期联想发展更快,营业额更高,相比而言华为更小也更默默无闻。但是几十年后再看,华为营业额大大超过联想,利润更是联想的很多倍,技术能力彻底和联系拉开了差距,因为他们占领了高峰,也吃到了通信行业顶级公司和芯片行业的高额利润,而联想实际上是在徘徊在行业的下游,赚点组装的钱。当然组装不能说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但是毕竟组装并不是多么高深的东西,只能赚点辛苦钱。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可以选择自己要走了路,没有人要求那家企业一定要走什么路。但是为什么现在大家对联想有很多诟病。不知道一些人是否还记得以前有本书叫《联想为什么》,在那本书里讲到中国开放市场后国外厂商在中国市场上攻城略地,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大部分是国外企业,然后联想打起了民族工业大旗,如何力挽狂澜等。现在回头来看,那只是信息产业在萌芽期的一个小小的波折,和今天的发展变化是不可同日而语。由于长久以来联想向外宣传的是中科院起家,高科技产业等等,造成了民众对联想的高期待,譬如期待联想不再停留在信息产业低层次上而去攻占高峰,但是很遗憾联想并无此意,可以说联想前期向外宣传时立位太高而自身并没有那样做,造成了现在对联想的巨大诟病。

 

  如果仅仅是企业有负国民期待没有攀登高峰还好说,后来收购IBM PC和笔记本电脑后,国内国外两个价格差异实在是让老百姓不满意。联想说的税收如何的问题,实际上对比看Thinkpad笔记本在美国和中国的售价与DELL和HP在美国和中国的售价对比,就知道联想在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的策略和DELL和HP是不一样的。早期IBM在中国把Thinkpad卖的很贵是市场定价策略,希望获得较高利润,这个策略一直被联想延续下来,也有负民众期望。

 

  从人们的思想观念来说,对于企业的期待和孩子的期待是一样的,譬如孩子成长越大对其期待越高,期望孩子能够成龙成风,同样对企业也是期待其随着发展能力越来越强。但是很遗憾,联想以前给中国老百姓的期待太高,实际能力虽然也增长但远远达不到老百姓的预期,在中美贸易大战时联想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反而传出转移生产线这种泄气的话。

 

   说白了,事情到今天这一步,联想真应该反思它的发展之路,它到底能不能做到它曾经宣传的百年企业,能不能成就客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