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这事得分开来说
这几天趁着任老板网红,大家又重提钱学森之问,徐匡迪之问和任正非之问。然后大家开始找罪魁祸首,好像抓住他就解决问题了。做为一个教师家庭出身,两度华为员工,25年ICT流浪汉来说,这事得分开看。
人才匮乏,分了几个阶段,虽然现象上一样,但实质不同。钱学森年代,那是真的缺,什么都缺,不靠这些从欧美回来的人,两弹一星只能是做梦。改开扩招后,总量不缺了,质量缺,或者说结构缺。徐匡迪预判和大声疾呼的,在任正非这儿得到验证。
49年的当务之急,是工业化,有这个,才有现代社会(包括教育)的基础,为了工业化这个目标,牺牲农村,牺牲一代人也在所不惜,这时强调教育是奢侈的。
总设计师的正确判断,是我们这40年发展的基础。学好数理化,承接产业轮换,就是那时的目的,话没有说得那么明,但事儿就是这个事儿。说的更直白一些,我们那代人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配合欧美资本把中低端产业转移过来。比如我毕业后的工作,就是读懂TI(德州仪器)、国半的芯片手册,设计到电路板上,读懂ITU(那时不叫这个)的通讯协议,用汇编和C把代码写出来。25年前,纯英文,高科技啊。现在你再看我们的高科技,花样变了,从github上抄,实质还是承接,除了华为,不是偏袒老东家,只是华为真的往前迈了一步。
说回到总设计师年代的教育方向,错了吗?也不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代价是:办得了这件大事,就办不了那件大事。
徐匡迪和任正非都会是中国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人物。他们是目光远大的民族主义者,看到了承接总有个尽头,和特朗普是不是压制我们无关,总要有必须自己创新的这一天。
教育问题不单单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分三个层面,教育投入变现、产业升级路径、资源配置方式。
一、先说教育投入,经常有“出国教育花费350万,回国后月薪5000”的新闻,看看现在的家庭支出,绝对不是投入不足,而是没有教育变现的途径。就像我一个学妹,斯坦福学纳米的phD,就是研究怎么让新能源汽车充一次电跑1000公里那种,那妹妹是真爱国,可是回来后真没实验室给她,说到底是我们产业升级路径的问题。
二,产业升级路径,美国厉害不在于11条航母,在于硅谷和硅谷后面的那一票大学,我们没这个机制,自然也没有这个产业升级的路径,一切得仰人鼻息,需要国际资本为我们说话,代价就是以国内通胀换国外通缩。我们前40年走的太顺,拿钱买买买,自家的实验室没人投入也在情理之中。现在特朗普搞科技战真是个好事,倒逼我们找到自己的产业升级路径。
三,资源配置方式,我们习惯于搞这个计划,那个计划,不是说不好,搞国家重大项目,绝对有用,但在产业领域,现在细分领域这么复杂,你能保证你全懂吗?不懂你怎么好意思决定几百上千亿的资金分配,号称广种薄收,那是全民承担着46%的税负换来的。所以说去年提出的让市场决定资源分配,在产业科教领域是最合理的做法,走美国人的路,才能让美国人无路可走。
希望下一个25年,我们也有值8万亿美金的硅谷。
人才匮乏,分了几个阶段,虽然现象上一样,但实质不同。钱学森年代,那是真的缺,什么都缺,不靠这些从欧美回来的人,两弹一星只能是做梦。改开扩招后,总量不缺了,质量缺,或者说结构缺。徐匡迪预判和大声疾呼的,在任正非这儿得到验证。
49年的当务之急,是工业化,有这个,才有现代社会(包括教育)的基础,为了工业化这个目标,牺牲农村,牺牲一代人也在所不惜,这时强调教育是奢侈的。
总设计师的正确判断,是我们这40年发展的基础。学好数理化,承接产业轮换,就是那时的目的,话没有说得那么明,但事儿就是这个事儿。说的更直白一些,我们那代人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配合欧美资本把中低端产业转移过来。比如我毕业后的工作,就是读懂TI(德州仪器)、国半的芯片手册,设计到电路板上,读懂ITU(那时不叫这个)的通讯协议,用汇编和C把代码写出来。25年前,纯英文,高科技啊。现在你再看我们的高科技,花样变了,从github上抄,实质还是承接,除了华为,不是偏袒老东家,只是华为真的往前迈了一步。
说回到总设计师年代的教育方向,错了吗?也不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代价是:办得了这件大事,就办不了那件大事。
徐匡迪和任正非都会是中国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人物。他们是目光远大的民族主义者,看到了承接总有个尽头,和特朗普是不是压制我们无关,总要有必须自己创新的这一天。
教育问题不单单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分三个层面,教育投入变现、产业升级路径、资源配置方式。
一、先说教育投入,经常有“出国教育花费350万,回国后月薪5000”的新闻,看看现在的家庭支出,绝对不是投入不足,而是没有教育变现的途径。就像我一个学妹,斯坦福学纳米的phD,就是研究怎么让新能源汽车充一次电跑1000公里那种,那妹妹是真爱国,可是回来后真没实验室给她,说到底是我们产业升级路径的问题。
二,产业升级路径,美国厉害不在于11条航母,在于硅谷和硅谷后面的那一票大学,我们没这个机制,自然也没有这个产业升级的路径,一切得仰人鼻息,需要国际资本为我们说话,代价就是以国内通胀换国外通缩。我们前40年走的太顺,拿钱买买买,自家的实验室没人投入也在情理之中。现在特朗普搞科技战真是个好事,倒逼我们找到自己的产业升级路径。
三,资源配置方式,我们习惯于搞这个计划,那个计划,不是说不好,搞国家重大项目,绝对有用,但在产业领域,现在细分领域这么复杂,你能保证你全懂吗?不懂你怎么好意思决定几百上千亿的资金分配,号称广种薄收,那是全民承担着46%的税负换来的。所以说去年提出的让市场决定资源分配,在产业科教领域是最合理的做法,走美国人的路,才能让美国人无路可走。
希望下一个25年,我们也有值8万亿美金的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