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流浪汉
作者丨反之 来源丨青年横财发展会
大家对流浪大师沈魏应该很熟悉了。
△ 流浪大师沈魏
他的直播水平暂且不论,单单从他的文字表达来看,🌶️🍐💉💦🐮🍺,字里行间都能透露出文学大师的气质。
比如他写道:
那时的语文老师说,我有压抑感。是的,我在父亲面前无所适从。
非常像一个天才作家横空出世的前兆。
再比如:
有时候,和追随我的人走在一起,看到地上有个矿泉水瓶,我正要弯腰去捡,结果被他们一脚踹远。
隽永而有力,值得玩味。
大师成名于流浪,但是在我看来,他举手投足间表达形式的高级感,并非得益于流浪,而是得益于他在三十年前接受的高等教育。
沈魏说他是1986年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上海某区的审计局工作。
众所周知,在80年代大学文凭的含金量远高于当下,同时只有优秀毕业生才能进审计局这种真香单位。
我去查了下,1983年的高考录取率为23%,而2018年的高考录取率是81%。
简言之,放在今天,沈大师妥妥是个985,211的水平。
让我们抛开流浪大师的光环,单从从个体命运来说,沈魏在街头流浪20多年的境遇显然是个悲剧。
他曾经表达过自己的困惑和遗憾:
真的,我什么都想看,我原本以为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为社会做一番贡献,但怎么也没想到会沦落至此。
实际上,像沈魏这样的高学历流浪汉,并非个例。
根据媒体报道,中科大和浙大都产出过“流浪状元”。
17年的时候深圳更有一对高学历夫妻带娃流浪街头数月,为了面子不愿让家人知道。
而我最近看了一个德国的纪录片,也真实地记录了几个流浪汉,他们拥有大学文凭,曾经在各自专业取得了不俗成绩,走上社会后却逐渐迷失自我,被时代浪潮狠狠地拍在地上。
这部片的名字叫《我曾经过得好》(“Mir gings mal richtig gut”)。
△ 纪录片副标题是:高学历流浪汉
高大魁梧的麦克毕业于德国大学的信息技术专业,随后又去美国洛杉矶读了个IT硕士,镀了层金。
△ 码农麦克
90年代正值互联网产业的起步阶段,他的专业刚好踩中了风口。
从1993年开始,他作为自由职业者为各大公司提供IT技术咨询服务,行情不错时,月薪可以达到15K欧元(约合12万人民币),放到今天的中国相当于年入百万的高薪码农。
△ 麦克换上节目组提供的西装,重现了往日的风采
但是高收入的背后是全年无休的高压工作,他每天都围绕着不同的项目打转,没有时间和家人朋友相处,也没有空找女朋友。
对他来说,在工作中已经背负了太多的责任,他不想再背负起家庭和养儿育女的责任。
这样高强度的码农生活持续了5年多,直到有一天他内心的大厦砰然倒塌。
在一个项目进行到一半时,他突然情绪失控,抱着笔记本电脑夺门而出,跑到城市的边缘,将笔记本电脑奋力扔进湍流的河里。
从那一天起,他的同事和老板都无法联系到他。
面对镜头他回忆道:
成功是有毒的,它会激发起内心无穷的欲望,满脑子都是更多,更快,更强。
一根紧绷着的弦,就这么突然断了。
失去经济来源后,他逃离原来的住处,忘掉收件箱里成堆的账单,开始流浪。
这么多年过去,在纪录片的镜头里我们已经很难再将麦克和计算机专家的身份联系起来。
白天他会在繁华的商业街捡游客丢弃的饮料瓶,再拿到超市的回收机器上换取购物券(德国实行空瓶回收制度,通常一个空瓶上有0.5欧元的押金)。
△ 正在从垃圾箱捡空瓶的麦克
肚子饿了,他就去动物园地铁站附近的救助站领取免费的食物。
△ 在救助站领取免费食物的麦克
在救助站的玻璃窗上,经常有人贴上寻人启事,麦克常常徘徊于前。
他时不时会有一个幻想,就是在上面看到自己的名字。
但是没有人在找他。
到了晚上,他来到一片小树林,这里有一块他收集来的塑料皮,他就把自己裹在里面过夜。
在这片森林里,他已经住了两年。
△ 麦克晚上就住在这片小树林
有时候他挺想家人,他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在已经过世的母亲墓碑前献上一个花篮。
之前忙于工作,他并没有多少时间陪伴自己的母亲。
在不远处的一条街上,住着他妹妹一家。
但是他至今没有勇气去敲开她妹妹的家门。
他不想让家人看到他现在的境遇。
对于被拒绝的恐惧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麦克几乎放弃了找工作的念头。
纪录片导演陪着麦克一起去就业促进中心,想替麦克找个计算机相关的工作。
接待人员非常热情,但是也非常坦诚。
在了解了麦克的情况后,接待人员说有合适的工作岗位会通知他,但坦白说希望不大。
计算机行业日新月异,麦克掌握的已经是过时的技术。
现在的雇主更倾向于招聘年轻人,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更强。
麦克又一次失望而归。
如果说麦克是自己作死走上一条不归路,那么接下来讲述的胡伯特则是被时代洪流所裹挟。
出生在东德的胡伯特从小品学兼优,父母亲也都是公务员。
△ 品学兼优的胡伯特
他大学选择的专业与当时热门的“农村公社”相关,因为研究成果卓越还拿过特等奖学金。
毕业后他原本能按部就班地在体制内找份工作,步父母的后尘。
但是临近毕业时,东西两德统一,“农村公社”也伴随着东德成为历史的产物。
胡伯特的大学文凭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
他开始从头学习工程技术,之后开始尝试创业。
这时候他结了婚,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
但是来自于东德,没有任何市场经验的他创业失败了。
在事业低谷时,妻子选择带着两个女儿离开了他。
现在他住在政府提供的10平方大小的保障房里。
橱柜上贴着他女儿的照片,但他并不想去看望女儿,也不想女儿来看望他。
△ 橱柜上贴着他女儿的照片
在现实的打击下,他开始酗酒。
生活中唯一的乐子,就是晚上在公共厨房和室友下下棋弹弹吉他。
胡伯特并不排斥回家看看老母亲。
在镜头前,老母亲问胡伯特最近工作找的怎么样了。
胡伯特苦笑着说没什么眉目。
本来满脸笑意的母亲脸色忽然凝重起来。
△ 胡伯特和母亲
她在镜头前翻出胡伯特小时候的照片。
喃喃自语道:
我一直想不明白,读书时一直表现优秀的孩子,日后的生活为何会如此失败。
△ 母亲翻出胡伯特以前的照片
五十多岁的罗伯特应该是纪录片中最富有人文气息的主角。
△ 风度翩翩的罗伯特
他毕业于德国马尔堡著名的神学院,辅修伊斯兰学。在大学期间,他交友广泛,考试绩点也高,算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
那时候他经常思考一些哲学问题,比如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 罗伯特大学时的照片,颜值很高
大学毕业后,他在马尔堡一所中学为残疾学生提供帮助和心理关怀,相当于是学生的辅导员,这工作一干就是10年。
后来他爱上了一个姑娘,为了这姑娘放弃了眼前的一切,跟着她来到柏林,一切从头开始。
到达柏林后,罗伯特租了房子,为了养活自己开始接一些短工,诸如当策展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能接到的活儿越来越少,渐渐地负担不起房租,而他深爱的那个姑娘,也在某一天离开了他。
三年前,他因为拖欠房租被房东赶出了家们,开始流落街头。
晚上他通常会去找一间废弃的房屋过夜,简陋的陈设上积满了灰,但是他没有选择。
△ 罗伯特过夜的地方
白天有时他会去一家书店打工,因为他觉得在书堆里可以让他找到久违的家的感觉。
△ 罗伯特在旧书摊打工
曾经神学院的毕业生,如今却要经常依靠教堂的施舍。
△ 罗伯特在教堂前领取救济品
面对镜头,罗伯特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他说女人总是在他生命中莫名地消失。
他提到了他的母亲,在他很小时就抛下他去了美国。
所以他从小都没有得到过母亲的关爱,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性格的缺失。
现在他每周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去救助站坐一会儿,与陌生人聊聊天。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里摆着一架钢琴,他在上面弹着弹着就落泪了(看来从小还接受了钢琴教育)。
△ 罗伯特钢琴弹得不错
△ 弹着弹着就哭了
纪录片的最后,导演问罗伯特为什么他不去领政府的救济金。
罗伯特沉吟了半晌说,为了自尊。
△ 夜晚徘徊在街头的罗伯特
纪录片到这里就说完了,不知大家作何感想。
我也去翻了YouTube上德国人对这片子的评论,大多都认为片中三人的不幸遭遇并非社会的责任,而是由于个人心态出了问题,也就是说一个高福利社会也无法比避免他们的不幸。
肉体的疾病往往很容易察觉,但是真正毁掉一个人的是他内心的症结。
片中三人的起点都不错,手中本有一把好牌,最后被自己打得稀烂。
中间的转折点恐怕就是一次挫折,可能是失恋,也可能是失业。
这样的模式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流浪大师。
沈大师被单位领导要求回家待岗后,显然遭遇了很大的打击:
那天,费城交响乐团在上海万体馆演出,我本想去看。但人生头一次遭受挫折,有点经受不住。
坐上公交后,本该在中途下车,但车到了南浦大桥终点站。我就想,那就回家吧,多读点书。但家人和我闹起来了,像不认识一样。
我生平第一次哭了起来,觉得很委屈。
可以说,沈大师的生活变故就是因领导的一句话而起。
再回到开头说的,2006届中科大凉山理科状元因为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就开始与家人断绝联系,四处流浪四年后被家人在网吧找到。
深圳那对夫妻则是因为丈夫创业失败,房子被卖了还债,拥有高学历的两人就开始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公园里安营扎寨混吃等死了。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高学历者心态这么容易崩呢?
我们可以试着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解读一下。
行为经济学中有个“展望理论”,这理论有下面几点要义。
第一:人们面对个人选择的结果时,内心是喜是悲并非单单取决于结果本身,而是来源于结果与展望(预期)的差距。
比如上着重点大学的你每天刷虎扑步行街时发现985,211的JRs的街薪是人均50w。当你毕业走上社会后发现收到的offer只有月薪8k,这时候你的心理就会产生落差,容易导致消极怠工,恶性循环。
而富土康出身的张蛋蛋最早的月薪4k起步,经过自己努力跳了几次槽将月薪翻倍到8K,这时候他就会充满干劲,在满足感的指引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两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心理预期的不同,导致了内心感受的不同。高学历者心理预期普遍比较高,在结果达不到预期时就会缺乏前进的动力。
第二:人们对于收益的快感是边际效应递减的。
打怪升级,从1级号开始练跟从70级号开始练带给你的快感是不同的。
假如你原先的月薪是1w,老板说从明天起996吧,你的月薪被调到2w,这时候大概率你会乐得屁颠屁颠地接受的。
但是假如像上文中的码农麦克那样,原本的月薪是10w,老板说从明天起996吧,月薪调到20w,这时候麦克内心可能是抗拒的。
为什么呢?就像麦当劳的甜筒,你吃第一个的时候满足感是最强烈的,等吃第二个,第三个的时候,已经几乎感觉不到快乐了(所以会有第二个半价的活动)。
人对于收益的满足感是一条边际效用递减的曲线,参见下面这个曲线图。
△ 收益的边际效用曲线图
所以对于麦克这样已经享受过成功的高学历者,往往觉得生活无趣,缺乏快感,继而走上作死的道路(许多富二代很颓也是这个道理)。
第三:相对于收益,人们对损失更加敏感。
还是上面那个曲线图,我们再把左半段关于损失的放出来。
可以看到左侧代表损失的曲率远远大于右侧代表收益的部分。
打个通俗的比方,你今天单位发了5000元的奖金,不巧在股票里又亏了5000元。
这5000元股票亏损带来的痛苦会大大超过领取5000元奖金带来的喜悦,尽管这一天收支相抵,但是你一定比平日里来得更加沮丧。
当人们形容煮熟的鸭子又飞了时,内心一定是苦楚的,道理就在这里。
那么对高学历人士而言呢,他们的起点高,从小都是他人关注的焦点,背负了家人甚至乡里乡亲的期待,一出场就是个王者。
假如王者有一天在社会中混成了青铜,对他们内心伤害必然是双击×2的。
说了这么多,最后希望大家将高学历流浪汉引以为戒。
我们可能会告别一个高速增长的时代,这时候把心态放平显得尤为重要。
毕竟心态的垮才是真的垮。
我们除了要有镀金的文凭,还要有坚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