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消费群体对小米产品的极化谈起

我们都知道,宗教信徒往往会积极的购买“组织”发行的仪式性、纪念性、推广性物品,或意愿向“组织”捐献财物,甚至散尽家财都无所谓。

某些明星的粉丝也特别愿意花钱购买明星的周边产品,无论是歌星、影星或运动明星。

甚至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也提到lgbt这个某些“主义”的信仰群体,也是相关产品的狂热消费者,其对某些商品的消费能力数倍于其他人群。

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规律,对某事物狂热和信仰的程度会影响其对相关产品的消费意愿。

这个现象也成为很多商业公司发掘财富的渠道之一,首先他们会尽力“接纳”或讨好这部分群体,并针对性的推出适合这个人群的产品,并且销量非常好。

可以发现,这些有点特殊的旺盛消费行为,往往来自一些有争议的甚至自带信仰特征的“极化”消费群体,他们对产品、核心人员或公司有顽固和包容的喜爱,因为拥有产品就是态度,就是自我的标签,他们会主动攻击不喜欢他们公司或核心人物的消费群体,形成对产品的极化观点。

只要稍微观察,就可以在我们周围看到这个现象,如对特斯拉和理想汽车,就一直存在这样的态度对立的消费群体,然而这样的对立似乎不会影响他们的产品销量。

因为这些走在模式前沿的厂家慢慢明白了,支撑其销量、不吝余力宣传其产品的就是这些公司/人物/产品的“信徒”,信徒就是铁粉,越铁越给力。他们自己他们影响力新“信徒”的消费力,是非“信徒”的很多倍,甚至十倍都可能。

而公司制造极化的消费群体,本质上不是由此放弃了大多数,而是更加抓紧了那部分喜爱他们产品的人,信仰越强烈,他们购买和宣传的热情越高,至于那些本就不喜欢他们产品的群体,本来就不是他们争取的对象,正好拿来当做抨击的对象,用以“训练”和扩大狂热群体的数量和忠诚度。

所以,有些深谙此道的厂家,已经在刻意的引导消费者走向极化,引导粉丝对公司、对核心人物已经他们的产品建立信仰,通过在不同消费喜好的消费者中制造冲突,加固其粉丝的外围墙,并增加墙里粉丝的数量。极化消费者似乎是维持产品忠诚度和公司利润的一个手段了,放在小米就更像是核心技术缺乏下维持产品市场份额的“防守”动作。

小米粉丝群体,似乎就在这几年走向极化了,之前不明显,局面是有很多粉丝但鲜有反对者,最多是无感但不反感。在这几年消费群体对小米出现极化分裂的显著趋势,支持与反对群体冲突越来越厉害。

实际上,一个公司极化消费者,并由此带来利益,我感觉不对。真正的公司就应该用产品力征服消费者,而不是通过极化消费者来获利。更何况这种极化消费者的行为和言论,容易从宏观舆论甚至社会和谐性和价值观上出现错误,慢慢的真善美的风气被挤走。

通过产品力建立消费信仰无可厚非,但利用极化、挑拨群体矛盾的方式强化粉丝忠诚度,实在不可取,我感觉这样容易被反噬。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