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窗期是求职大忌吗
据说有人在空窗之后再去应聘,3个月以上空窗期就容易有问题。常常连面试也拿不到,或者拿到了也被严厉“拷问”。十年八载的空窗期再就业会有问题,这个好理解,6个月到一两年的空窗期为什么就不行呢?这是不合理的苛求吗?
职场空窗期的原因各种各样。空窗首先是离开原有工作。有人是因为被优化;有人是因为职业遇到天花板,或者人事环境不友好,想换个地方;有人是同样的工作一眼望到头,做烦了,“世界太美好,我想去看看”;有人是学校刚毕业,想先放飞自我一段再去找工作;有人是结婚生子,或者照顾父母、家人;因为身体或者心理健康原因而离职,也会有空窗;还有其他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马上找到下家。
空窗期有技能荒疏和经验中断的问题,但一般这不是大问题。只要不是空窗十年八载,重拾旧业对大多数人来说没压力,空窗三个月更像睡了一大觉一样,技能和经验一点不耽误。空窗回来后年龄也大了一点,薪资、福利要求都不一样,慢说三个月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本来就是招聘时协商的事情,精力也或许不如以前,同样,只要不是十年八载,这也不是大问题。
问题出在人品、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空窗期肯定不等于人品不好、缺乏责任心或者不敬业,但容易引起这些方面的联想。
被优化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看公司的“优化”深度,从资历浅、技能水平较低开始,一路往上,谁都可能遭殃。没有马上找到下家,可能原因有很多,包括找了但就是找不到下家,也可能是想趁机休息一下再上路。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如果一直在找但找不到下家,就需要知道原因。如果是想休息一下再上路,这未必有错,但“你”找下家的急切性就存疑了。既然不是那么急切,为什么现在想起来要找,为什么找“我们”?这些都是合理的问题。
如果是主动跳槽,更需要了解原因,用人单位最不想碰到的就是把自己当作下一个跳板。如果是因为人事环境,则需要了解团队精神、服从精神方面的问题。这不是“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的问题。如果“你”不能使得用人方面“觉得”,还真是只能另谋高就。
职业上遇到天花板的问题,“你”需要证明天花板的存在,而不是“上级不给机会”。只能按照布置的任务去完成的人,是没有资格谈天花板的。天花板只有在主动进取而不得的时候,才是有意义的问题。
在这方面,在工作中作出超规格成就,但最终因为天花板而不能更进一步,就有说服力得多。比如说,通过观察和研究,发明了一个新的应用或者工作方法,但终究因为公司太小,没有发展空间,只能离职,没有及时找到下家,造成空窗。
“世界太美好,我想去看看”,这没有错,但也只能说明在看世界和职业之间,“你”认为前者更重要,这是敬业让位于享乐的送上门来的最有力证据,不是招聘单位希望看到的品质。世界是看不完的,谁知道你是不是在打算攒足钱然后再次出去看世界。这对你是美好人生,对公司就是一大堆头痛,尤其是你如果应聘的是重要职位。
刚毕业就想放飞自我,这更是容易被理解为缺乏责任心和上进心。
结婚生子、照顾家人都是人生大事,马虎不得,但一般为此空窗的话,可能就不是3个月的事。几年以后重返职场,与短期空窗是完全不同的问题,不在这里混为一谈了。
因为生病或者心理健康问题而离职,当然是正当理由,但用人单位也有正当理由了解情况,并排除疑惑,确保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不会影响下一个工作。职场抗压能力不足是会对工作有影响的。
但空窗期未必就是负面的。
如果被优化了,或者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哪怕打工、送外卖,也不空窗,同时积极找工作,这样对方立刻觉得这人有责任心,对自己负责,永不放弃,对找工作也是认真的。
责任心不仅是对同事、家人,也是对自己。不游手好闲,不啃老,不消极逃避,永远做有用和自食其力的人,这样的人是值得尊重的,更是靠谱的,不管ta当前的处境如何。
利用空窗期进修,也是好事。但要注意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进修的内容要与职业发展有关,学化工的在空窗期去学花艺,然后去找IT工作,这样的学历没有加成。与职业发展无关当然是可以的,但那是爱好,不是进修。
利用空窗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也是好的。但需要是真正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旅途中的感悟和思考对未来人生和职业有用。比如文科生实地考察社会,学生意在实地获得灵感,等等,否则就是游山玩水、好吃懒做伪装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了。
空窗期未必对求职不利,但需要好的理由。最不利的空窗期来自“任性”和躺平,第二不利的来自“找啊找啊就是找不到工作”,但在逆境中依然自强不息,空窗不是大到不可克服的负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