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落,落的是教育者的节操

为了避免某些人说我断章取义,现将原文段落呈现如下。敬请读者先行阅读原文内容,随后再评判我的观点是否合理。

500

《杜鹃花落》是一篇短篇情景作文,撇开其可能存在的伤痕文化人群体固有的白左倾向和过度自作聪明的表达方式,其实际的写作技艺和叙事手法确实较为平庸,甚至不如AI的创作水准。

我并不排斥以日本人的视角审视那一段历史,甚至对此类创作中适度融入一些白左思想持开放态度,但必须强调以下前提:

作者需准确且详尽地阐述基本历史背景,使读者能够明确且直观地认识到日本侵华的非正义性质以及中国人民抵抗侵略、救亡图存的正义性。

多年前,一部名为《紫日》的电影生动展现了这一理念。影片通过日本女孩秋叶子的经历揭示了战争对日本民众的摧残,同时毫不掩饰地描绘了日军的残暴侵略行为,主角杨玉福正是从日军的屠杀中死里逃生。结尾处,秋叶子不幸被陷入绝望的军国主义士兵杀害,杨玉福则驾驶装甲车毅然反击。

500

影片的呈现方式鲜明直接,无需过多臆测即可深刻感受到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残忍本质,这与《杜鹃花落》那种抽象隐晦的表述方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可以说,在叙事表达上,前者阳刚有力,后者阳痿不治。这恰好体现了积极正向的文艺创作者与伤痕文人在精神内核上的根本差异。

相似的,抗日谍战游戏《隐形守护者》亦有采用侵略者——武藤志雄的视角进行叙述,但全剧的焦点始终围绕在主人公肖途身上,坚守着抗日救国的主线。即使在塑造武藤志雄时,作者也巧妙地安排了他的女儿武藤纯子这一角色,致力于揭露日本侵华的真相,从而瓦解其所谓“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虚伪正义性。

500

在这种剧本结构下,尽管作者赋予武藤志雄相对正面的形象,但观众依然不会忽视他侵略者的身份,更不会因此将其视为绝对的好人。

采用日本人的视角来叙述那段历史并无不可,但这要求作者具备极为深厚的剧本构思能力。遗憾的是,不论是情感渲染过于狗血的爱情题材《围棋少女》,还是另类父子情主题的《杜鹃花落》,其作者似乎并未掌握此类谋篇布局的艺术。

我们社会中存在一些主张调和折中的理性中立者,他们提倡尊重作者的创作自由,然而,享受自由的前提是创作者须有足够的能力去肩负由此产生的社会责任。

文艺创作并非孤立于现实的空中楼阁,首要之务便是契合时代发展趋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那些偏离时代精神、遭到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唾弃的作品,不应借由“自由和包容”的名义为其自身的“认知局限”与“低劣粗糙”辩解。

无论是莫言、李佳前,还是因侮辱军队而受争议的House、撰写日记引发争议的方方,抑或是制作质量粗糙的网飞版《三体》,他们受到批评既有立场偏颇的原因,也有作品品质未能满足现代年轻人审美的因素。

在此,我要提醒某些秉持中立原则的朋友,当面对群众不满的声音时,切勿动辄归咎于“民粹”或“极左”。这种对线的路径依赖要不得,即便在逆时代潮流的问题上,也应该勇于创新,至少学学某些媒体战士嘛。

扯远了,我说说这篇文章的具体问题。

1.杜鹃啼血的意象使用不对

李商隐在其诗篇中曾吟咏:“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句诗文巧妙运用了杜鹃啼血这一文化符号,传达了深沉的情感寄托和哲理思考。

在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中,“杜鹃啼血”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情感内涵的形象,它寓含着深深的哀惋、思乡之情以及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怀。这一象征源自古老的蜀王杜宇(即望帝)传说,相传望帝禅位于贤能之后,魂魄化身为杜鹃鸟,其哀切啼鸣仿佛传递着对百姓的深深眷顾和对失落王国的无尽怀念,甚至传有杜鹃啼鸣至血泪交流,滴落而成杜鹃花的动人故事。因此,杜鹃花成为了人们对望帝精神追忆的载体。

“杜鹃啼血”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既包含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涵盖了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个人身处逆境中坚守信念、坚韧不屈的生命态度。如此积极正面的文化意象,若将其应用于描述侵华日军的情境,则显然存在着显著的语境不适与情感冲突。

2.试卷三个奇葩提问

该文所呈现的观点及论述风格,似有受到《围棋少女》一文中某些偏激倾向的影响,相关批判可参见我对《围棋少女》一文的深度剖析,鉴于前文已有详尽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然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并引起重视的,是该篇试卷所设置的问题部分。这部分内容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更更能凸显作者与出题人的奇葩脑仁尺寸。

500

第一个问题:“杜鹃花”在文中三次出现,请依次分析相关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提示:杜鹃花多见于游子思乡,也象征着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6分)

针对《杜鹃花》这一意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必要指出的是,先前所述的文本解读中,将杜鹃啼血的古典寓意强行关联至侵华日军这一历史背景之上,实乃牵强附会之举。令人颇为遗憾的是,命题者不仅未对此类诠释予以审慎考量,反而将其设置为考题再度呈现,无疑给应试者带来了认知困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提示的内容几乎可以说是在引导考生将杜鹃啼血背后积极的文化寓意与文中所描绘的日军大佐形象进行联想,就差直接告诉考生答案就是把这些正面意象与故事里描述的日军大佐联系在一起。

第二个问题:文中的宝贝儿子“从来不干预军事,只为到这里看老父亲一眼”,如此遭遇,令你心生惋惜吗?请问绕该角色命运,谈谈你的看法。(4分)

宝贝儿子从不干预军事,却遭此待遇,是否令人心生惋惜”。该问题表面上看似为考生提供了不同立场的选择余地,然而,通过其微妙的措辞方式,特别是通过对“宝贝儿子”远离军事纷争、单纯探望身处中国的父亲这一情节的重点渲染,出题者刻意回避了提及这位父亲实质上曾是参与残害众多中国同胞的侵略者的客观事实。

进一步分析,题目的设定明显倾向于引导答题者对“宝贝儿子”的境遇产生惋惜情绪。鉴于此题面向的是初中生群体,他们的认知框架与价值判断尚处于形成阶段,并且面对考试环境下的得分压力,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能否有效地识别并抵制题目中潜在的情感导向与价值暗示,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杜鹃啼血”形容极度悲伤。悲剧的始作俑者是谁?尝试分析不同人群的结局,并阐述作者的意图。(4分)

第三项论点聚焦于探究该文中悲剧的始作俑者,尽管题目看似有意引导读者指向日本军国主义这一宏观层面,但实际上,审视全文,无论是叙述的纵深层次,还是人物群像的立体塑造,均未能提供足够扎实的基础以支持对该主题进行深入剖析。这点甚至不如《围棋少女》,后者至少把历史背景给稍微交代了一下。然而,本文作者采用了仅限于微观叙事的手法,作品既缺乏必要的历史背景交代,也未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转变给予详尽细腻的展现。

尤其是关于文中提及的日本大佐之子转向共产主义阵营这一关键情节,文中并未对其进行直观而具体的描绘,其心理蜕变的过程亦是一片空白,全凭读者自行想象填补。在此背景下,面对这样一部情节单薄、人物性格发展欠丰满的短篇叙事作品,考题竟然还期望考生能够依据有限的信息,深入分析各个角色命运走向,并讨论“悲剧的源头何在”,这样显然是很扯淡的事情。

3. 作者李佳前公器私用,将自己的私货文章放入考卷。

讲道理,这故事写得好吗?这文章写得好吗?如我所说,还不如AI写得好。

最开始我还以为是哪位旅外知名作者的作品,结果却是李佳前这样的当代教育工作者。

我相信如果不是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这样粗制滥造的文章将很难出圈。而把自己写的粗制滥造的文章强行塞进初中生语文考试的B卷里,这是否又有着一丝公器私用的味道在里面呢?

一方面是《狼牙山五壮士》和《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脍炙人口且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已被教材剔除,另一方面,是《杜鹃花落》这类粗制滥造作品赫然出现在初中生的试卷之上。

想想都挺魔幻的!

文章内容制作粗糙,试卷考题逻辑存疑,却引来一批所谓“理中客”观点持有者纷纷援引“包容、多元”为其辩解。然而,长期以来被西方殖民者个体叙事与白左叙事范式的统御之链所支配的中国伤痕文人们是否真正拥有独立思考与表达的自由?这显然是令人存疑的。

《杜鹃花落》及其引发的争议,鲜明地映射出当前中国文艺界部分青年才俊作品创作力匮乏的现象。尤为讽刺的是,无论像《杜鹃花落》这般品质堪忧的白左倾向散文,抑或时常假借“理中客”之名呼吁“包容接纳”的模糊立场文章,在当今科技环境下,均可被诸如“文心一言”或“通义千问”等先进AI大模型轻易模拟,AI在这方面的表现甚至还青出于蓝胜于蓝。

从这一视角看来,上述知识分子面临的挑战并非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批评,而是快速发展的AI技术对其传统地位的冲击。

普通民众的指责,他们或许可以通过自身所处的小圈子及相互依存的关系网络而淡化应对;然而,其背后的资方意识到到只需投入几度电成本即可利用AI技术替换掉这些喉舌时,这些既要吃又要拉,甚至还有可能打着自己旗号去招摇撞骗的文人,其地位自然就岌岌可危。

在此,我要再次明确指出,中日友好关系的确立必须立足于日本方面对历史的尊重、正视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基础之上。我个人与日本朋友之间也曾共同表达对中日友好的期盼,但这前提是对方明确承认侵华历史,并表达了日本应当为此负责的态度。

真正的友善须以坚定的原则为基石,原则则体现在正确的立场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友善之外是原则,原则对应的是正确的立场和态度。我们国内这些伤痕文人,从来就没有坚定的原则,正确的立场,积极向上的态度,那又有什么资格在这里代替全体中国人民对外传达善意?

​现实情况表明,这类思想滞后于时代的知识分子正逐步被时代潮流所淘汰,这是无法逆转的时代发展趋势,顺之者昌,逆之者衰。不论莫言还是李佳前,违背时代大势而行事者,遭到谴责与约束实属必然。

而对于那些为其辩护的人士,一旦失去公众眼中爱国意见领袖的地位,被贴上骑墙派的标签,同样咎由自取。无谓地扣上“民粹”或“极左”的帽子来反驳批判者,依赖特殊历史时期的话语红利还能持续多久?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杜鹃花落,落的是教育者的节操,戏雕!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