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国际婚姻:正确的理念,错误的实践

如何看待专家建议开放国际婚姻,引进海外大量适龄女青年,解决农村剩男问题?_风闻 (guancha.cn)

农村大量在市场经济下竞争失败被动光棍的剩男,因当前错误的国际婚姻实践让他们不得不成为社会的负担与不稳定因素。

这种错误一言蔽之:着重引进女性,而不是输出男性。外籍女性与中国男性诞下的子女,可以获得中国国籍。

无须讳言,这种模式是“最符合人性的,或者我说得更直白点,更‘白左’的。”但其潜在风险,极少有人讨论。

当前,以及近未来,中国的基础劳动力都是过剩的。很多人看了媒体渲染中国的人口危机,觉得好像中国哪哪儿都缺人,引进人口多多益善。

其实不然,很多问题你剖开来分层分析,发现局部情况并非如此。中国急需,仅仅是领军型、创新型的人才,基础劳动力并不缺少;你看基础劳动力行业的工资情况与供需关系便可以确认。

而且顶层设计上,为了避免基础劳动力紧缺引入移民造成社会不稳定,国家在教育体系中是埋下隐藏控制手段的(比如山河四省与其人口不成比例稀少的211以上高校)

你之所以看到铺天盖地的“中国人口危机”宣传,其真正的发声群体,是中国的大城市中产,他们也同时是实际掌握媒体议程设置的群体。他们处于的阶段,养育子女的期望收益曲线开始陡增,但紧绷的财政状况让他们不敢轻易自担生育成本。大声疾呼“人口危机”的潜台词,是让国家来补贴他们的个人愿望。

结论:中国不缺少人口,尤其不缺少基础劳动力。

推论:农村剩男的后代,统计上大概率只能成为基础劳动力。为农村剩男解决婚配与后代问题,属于继续往收益率边界深挖——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延后并加重爆发。

新增条件:但延续后代是人的本能,但凡有机会,人都是想要留下后代的,强行无视他们的根本诉求一样也会把他们逼反。

对策:不要选择引进女性,尽量选择输出男性;“男中女外”家庭的孩子,无法自动获得中国国籍。

不要觉得这种政策离经叛道,回顾历史,古今中外,强盛王朝向外扩张的“国际婚姻”,都主要执行“输出男性”政策,比如西汉,比如大航海开启后的欧洲。(弱势文明或强盛文明的弱势期,一般都在女性上动脑经,比罗马帝国中后期)

哪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类似的政策也短暂启用过,比如“子女户口强制随母”。本质上就是给剩男一个苦涩的抉择:要么绝后,要么降等。大多数人,是愿意降等的。

有人说,执行了这个政策后,被输出的男性与他们的后代其实心理是忿忿不平的,可以谈得上没有隐患么?比如

1. 欧洲向美洲移民后的殖民地最后都无一例外独立了,很长时间和母国的关系也谈不上愉快。

2. 辛亥革命第一枪,东南亚华人可是出了死力的。

到底移民团失控的事件可能千奇百怪,但支撑移民团失控的必备因素仅有一个:移民团成为殖民地主体民族或掌握关键政治权利。

这就给新时代中国的输出男性政策提了个醒:确保不要用力过猛,喧宾夺主。一旦他们掌权了,就离失控不远了。

理想状态可能是这样的:输出男性凭借母国资源与当地人结合后处于“政治上弱势而经济上强势”的脆弱平衡态。这让他们既无法独立,又要求母国进行少量输血。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协助推进母国的利益作为输血的代价。典型的成功案例:马来西亚华人,大马华人是少数至今坚定奉新中国为正朔的移民群体。

综上所述,农村剩男到底是社会问题,还是开拓利器。取决于你会不会打这副牌,一刀切地禁掉有组织的男性输出,是中国海外利益所以不彰的重要原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