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业频繁人事变动背后,归属净利润水平回到十年前

文:向善财经

最近一段时间,银行股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近一个月,银行ETF指数基金也略有下跌。

讲道理现在这个市场环境,低息是客观事实,银行股其实并不占什么优势。

当然,处境再怎么难,行业里也总会有优等生和差等生。优等生如招商银行,23年营收虽然减少了1.64%,但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6.22%。差等生比如浦发银行,营收净利润双减。

按照前不久浦发银行发布的业绩预告,23年度营收减少了8.05%,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减少了28.28%,连续三年营收净利润双降。

500

也许是受这两年业绩不振的影响,浦发银行开始“人事地震”。

去年9月份,董事长郑杨、行长潘卫东辞职,原建行公司业务总监张为忠新任浦发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今年3月2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康杰就任浦发副行长。

张为忠出任浦发银行董事长之前,曾在建行主管普惠金融,也曾经把这一业务做到行业第一,业内都认为建行出身的领导班子有较强的务实精神。

务实归务实,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把浦发银行这条大船,开到净利润增长的正轨上?

净利润回到十年前,浦发银行求变

根据前不久发布的业绩预告,2023年,浦发银行的营收1734.34亿,归属净利润367.02亿。

367.02亿的归属净利润是个什么样的水平呢?

翻一下历年浦发银行的归属净利润,也就是超过2012年的341.9亿,不如2013年(409.2亿),也同样不如2014年(470.3亿)。

500

好家伙,2023年浦发银行净利润还不如十年前的水平。

老实说,三季报-30.83%的净利润增长一出,全年的业绩基调基本上就定下了,四季度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

从资产规模上来看,2023年末,浦发银行资产规模突破9万亿,而去年三季度,兴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已经接近10万亿。2022年,招商银行资产规模就已经突破10万亿。显然,浦发银行差了一大截。

好在资产质量这关,还说得过去,2023年不良贷款率1.48%,较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73.51%,较上年末上升14.47个百分点。

总之,“锅”还是前任的“锅”,但接下来会有怎样的改变,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中医上讲,要想“治病”,先得“问症”。知道问题出在哪了,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出改变。那么,过去浦发银行的问题出在哪了?

可能还是过去留下的包袱太重了。

时间回到2017年,那时候浦发银行总资产均在6万亿元左右,营收规模也在股份制银行第二位,净利润位于第三。

同年,浦发银行成都分行造假案爆发,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理财、信用证和保理等业务,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当时这个案件的处理结果是,成都分行领4.62亿元罚款,涉案高管被查,相关涉案人员移送至司法机关。

造假的案子结束了,新的问题又暴露出来。

2018年踩雷“乐视网”“鹏华资产-浦发银行-华润深国投信托-华润信托·润泽14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被深度套牢,去年踩雷“中植系”,都是潜在的隐患。

这两年,浦发银行违规被罚也不少。

天眼查APP行政处罚信息显示,2013年至2018年,浦发银行因多种违法行为被处罚款2100万元。

500

2021年7月,浦发银行曾因配合现场检查不力、内控制度修订不及时、未向监管部门真实反映业务数据等31项违规行为,被罚692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仅2023年,浦发银行就曾被监管部门“点名”15次。

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当年的大案带来的警醒还不够深刻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好的一面是,去年的人事变动之后,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性。

这是去年9月份发布的董事会公告中,浦发新任领导层的履历。

500

从新任董事长的履历来看,有丰富的银行业工作经验,也有审计、纪委的工作履历。新上任的副行长也有国资监管方面的履历。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待行长之位尘埃落定之后,接下来,浦发银行会不会有在内控方面更多的动作?

银行这个行业,业绩问题,本质上是管理的问题。

内控是不是做到位了,风控是不是做得好?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利润表现的。

那么,浦发银行新任领导层能不能整纪塑纲?能不能为浦发银行找到一条利润增长之路?这是股东们以及业内人士所期待的。

浦发银行被低估了吗?

回到利润的正轨上,一方面是要优化管理,另一方面就是重塑战略。

管理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优化成本。

从财报上来,浦发银行去年三季度营收1328亿,营业支出就有1010亿,其中,15.19亿的税金、370.2亿的业务及管理费用,611.2亿的信用减值损失。

加大信用减值损失计提未必是真的损失,但也是银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毕竟现在外部环境不够乐观,计提减值也是对未来风险的预处理。所以,实际能够优化的成本,其实也就是业务以及管理费用。

所以,接下来,浦发银行能够多大程度上压缩业务以及管理费用,可能是未来利润表现的关键。

战略方面,从外部环境来看,浦发银行战略方向上的选择可能并不多。

银行的战略方向大致有两个,要么做对公,要么做零售。

浦发银行过去对公很强,但后来因为一些问题,对公业务成长其实并不如外界预期,接下来怎么把这个业务做起来,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行业端来看当下,银行业面对的问题是,市场需求疲弱的现状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金融稳字当头,零售业务恐怕也很难真正带来更多利润上的增量。

所以,想象力还是在于对公业务。

一方面,对公业务的单产相对更高,做多优质对公客户的贷款也能够进一步降低坏账率,也能着增加利润空间。

另一方面,对公业务不太依赖网点数量来做多增量,还是看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浦发银行本来在经济发达地区就有一定的优势,扬长避短,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说好听点,对公业务是要依赖地区资源,说直接点,其实就是拼柜员手里的资源。

银行业内人都知道,柜员怕的不是贷款放出去,怕的是手里的客户资源跑了,行长怕啥?怕手里有资源的柜员带着客户资源走了。

这可能也是浦发银行未来所需要面对的潜在问题。毕竟总行要盈利,势必是要缩减成本,压缩成本最直接的方法可能就是把效益差的分行停了。

只是,真到了那时候,会有多少真正有价值的员工能留下来?

尤其是现在浦发银行人事变动层面尘埃还未落地(行长职位空缺),新任领导层上任短短六个月也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动作,核心骨干们的定心丸还没吃到嘴里。

所以,未来的几个季度,如何在业务做出有效调整、改善盈利表现的同时稳住人心,可能是新任领导班子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业务层面,变化其实已经在发生。

从最近浦发银行的PR口径上看,有意地透出发展普惠金融的意思,不管是加码供应链金融服务还是赋能小微客户,可以看到经营思路上已经在变化。

这也难怪,毕竟新任董事长以前在建行的时候就很擅长做普惠金融,而且政策上也要求金融服务实体,大方向是没错的。

不过,客观来看市场关注的是净利润,毕竟投资者买银行股,看重的是股息和分红,有净利润增长才会有发放股息、分红的可能性,做普惠金融能不能把浦发银行拉到净利润增长?

从浦发银行这几年的股息率变化来看,2021年是6.22%,22年是4.85%,23年是3.26%,整体是在下滑的,每股收益率也从1.62降到了1.04,讲道理,这个股息率其实是不怎么高的。

500

对比来看,浙商银行2023年股息率是8.88%,成都银行是7.53%,江苏银行是7.17%,浦发银行确实差了不少。

不过,有一点挺令人意外,虽然这几年浦发银行的股息率一直在降,但市盈率却还挺高的。

从最新的股价来看,浦发银行的市盈率(TTM)为5.40,银行业平均市盈率为4.8,反观杭州银行、成都银行、江苏银行的市盈率都不超过4.8,换言之,浦发银行在行业内相对来说是被高估的。

这个高估其实挺令人费解的,因为从净利润和股息的角度来看,浦发银行的表现都算不上出色。

另外,从这几天浦发银行的走势来看,股价也有所上涨,只是这种与业绩背离的上涨反而值得深思。

思来想去,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可能是谷底效应显现。

浦发银行毕竟是有提升空间的,市场可能认为净利润下滑28%已经触底,再加上换帅等一系列动作之后,市场仍然保有期待。

只是,这种期待能不能兑现成业绩,还有待观察。

好在于浦发银行的基本面还在。

2023年,浦发银行拨备覆盖率上升14.47bp,不良率下降4bp,说明抗风险能力还是有的,能抗得住风险,就有调整的时间。

所以,关键还是得看管理层的能力和魄力,新一届领导班子能不能除旧革新,带领浦发人走出一条新的利润增长之路,值得市场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