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反服贸运动”十年 与沉寂的“太阳花世代”

作者:禾安,自由撰稿人 。

500

太阳花和黑暴运动值得两岸三地谨记和反思,警惕防范之余持续的沟通宣传解释是必须。

500

2014年3月18日,因为台湾立法机构初审《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时的混乱引发部门民众的不满,台湾“反黑箱服贸民主阵线”等民间团体和学生晚间冲进并占领台湾立法机构。

这场针对两岸服务贸易的“运动”,成了之后十年台湾“抗中保台”叙事的火种,更遥遥给2019年香港“反送中”递出橄榄枝。

十年前在台湾采访,曾问过当年冲进立法机构的学生,什么是服务贸易协定,除了民进党文宣断章取义的“懒人包”几乎没人能把它说明白。

500

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马英九和行政机构负责人江宜桦苦口婆心的劝解,在玩街头运动出身的民进党营造的“亲美抗中保台”的叙事里,毫无招架之力。

而从最初的静坐示威到冲击行政院和警察爆发冲突,延续一个月之久的“太阳花”运动,最终以终止服贸而收场。

十年后再看,当年的运动“领袖”,几乎一大多半身陷各类丑闻,涉黄涉毒层出不穷,被讥笑是“男盗女娼”,而一小撮既得利益者则被民进党及其侧翼收编,像是蔡英文嫡系的林飞帆成为民进党高干,自称“小党清流”的吴铮转投赖清德门下,成为身边得力干将。

而当年的领军人物黄国昌如今投身喊着“两岸一家亲”的民众党。

只是历经十年,这场曾经“轰轰烈烈”打着“坚持程序正义”“捍卫民主”的运动,却没有给台湾留下光辉的政治遗产。

那些在台湾立法机构摇旗呐喊的激情参与者,很多从PTT里的“乡民”继续成为现实中的“鲁蛇”。

这几年甚至陆续在北京上海还遇到当年为“反服贸”摇旗呐喊的“太阳花”们,有的已经在大陆安家立业。

时至今日,多数的台湾年轻人依旧说不清楚当年要反对的服务贸易协定究竟是什么(当年还有很多台湾青年人以为是服装和帽子的协定),而收割运动果实的民进党除了延续“逢中必反”的叙事,大打“抗中保台”牌,还进一步明目张胆的向美国靠拢,把两岸关系引入了历史上最差的时期。

更讽刺的是,2021年当特朗普的支持者冲进美国国会大厦时,当年和学生一起静坐示威的蔡英文,默默地发了一张自由女神像的图片,配上了“在这样困难的时刻,团结在一起比任何时候更为重要”的文字,公开的双标引来一片讥讽。

而这十年,不光是原本大陆让利的服务贸易协定最后石沉大海,ECFA协议的部分产品关税减让也终止。

500

台湾内部除了少数的科技、生物医药等蔡当局重点扶持产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在这十年大退步。

反服贸时的民进党高喊“服贸让年轻人薪资只有22K新台币”,以及“大陆人来台湾抢走工作”,而经过十年年轻人的起薪只是从22K涨到了26K,产业发展的失衡并没有给年轻人带来更多的希冀。

十年后再和台湾年轻人聊天,依旧能看到十年前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无力感。

但这十年里民进党从教育、社会、文化“去中国化”运动中架空的历史观和本土化“小确幸”叙事里,他们又似乎已经很难具有构建个体命运同宏大叙事关联的能力。

他们陷入了对外界的变革毫不关心,对于未来也不敢多想自我隔离的语境中。

于是2024年首次参选的柯文哲和他的“小草运动”,在一面裹挟着“拒统”一面高喊着“两岸一家亲”的投机叙事里,收割了26%的选票——且绝大部分来自于年轻人。

2014年台湾发生了反服贸运动,而乌克兰发生了“颜色革命”,再往后则是2019年香港的“反送中”运动。

同一时期,美国总统奥巴马喊出了“重返亚太”的战略,中国大陆的GDP总量攀升世界第二。

开始意识到无法通过“温和方式”来改变中国的美国,走上了全面围堵中国的道路,而无论台湾还是香港,都在这个时期成为了重要的棋子。

当台湾少数民意用暴力威吓的方式压制多数民意,这样的模式获得成功让不想看到中国维持发展的一些势力欢欣鼓舞。

2019年香港“反送中”时候就有不少参与者到台湾来同“太阳花”参与者接触,林飞帆和其他领导者去香港面授机宜,回到台湾之后直接成为民进党副秘书长,而直到今天这两股势力依旧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500

作为太阳花运动时期的领导人,马英九曾经在自己回忆录里说:“太阳花伤害台湾经济发展大局,误台之深,危害之烈,参与者和始作俑者是让台湾停滞不前的罪人”。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大背景,是台湾面临着区域经济整合的边缘化和自身经济升级乏力的困境,但是民进党却大喊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结果无论是CPTPP(全面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还是IPEF(印太经济框架),没有一个蹭得进去。

十年,这个时间的节点里,不应是怀旧,更多是警醒和反思。

无论2014年台湾的反服贸还是2019年香港反送中,也在给国家带来警示。

服贸协议原本是大陆让利台湾的优惠条例,却在政治操弄中被污名化,《逃犯条例》原本是保护人权,但是却被歪曲造谣。

一方面,无论是“太阳花”还是“反送中”都给如何维护国家安全,警惕外来势力干涉敲响警钟。

另一方面则是政策的制定如何更好地做好解释沟通,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如何在宏大的国家叙事里如何引入个体的视角,让他们更加了解政策同自身实际利益的关联,也是工作重要一环。

2024年的台湾走在街头,会时不时看到街边蹦出的“抖音推荐美食”“小红书热门店铺”,开在西门町的泡泡马特会常年排着大长队,一到春节要看《甄嬛传》已经是台湾过年的仪式感。

20岁出头的台湾年轻世代似乎没有太多“抗中保台”的包袱,“太阳花”的幽灵似乎已经是过去式。

勇敢翻过“太阳花”这一页,台湾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看待世界,更需要重新认识大陆。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