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初开,生态为王

500

自从美国开始禁运,华为的情况就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华为竟然在世界上最强大国家倾国之力的打击下挺住了,而且进一步展示了极限生存的超前思维和深厚的研发底蕴,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不可避免的,美国公司迅速停止合作,其中包括提供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谷歌。虽然作为开源软件,谷歌无法阻止华为使用Android操作系统,但是无法再使用谷歌的各种业务,这会对华为手机的海外市场造成较大影响。由于中国市场的业务应用基本都是国产的,因此对中国市场基本没有影响。由此可见,将IT产业生态建立在美国公司垄断的核心技术之上是多么危险。而这种凶狠的制裁,暴露了美国丑恶的嘴脸,也给了中国建立自主的IT产业生态的历史契机。

5月24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网站显示,华为已经申请注册“华为鸿蒙”商标,并标注该商品可用于操作系统程序。华为从2012年就开始规划自有操作系统,历时七年研发,今年秋天或明年春天将可能面市。届时华为操作系统还将兼容全部的Android应用,甚至要将手机、PAD、PC全面打通,很可能带来操作系统历史上一场革命。

在技术研发上华为并不弱于谷歌,靠自研的操作系统也能解燃眉之急,兼容Android应用暂时解决了生态问题。但是长期看能否继续依托Android的生态系统呢?如果不能,如何建立自己的生态并且和Android竞争呢?本文就来重点分析一下。

能否长期依托Android的生态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在Android的生态中,谷歌是老大,虽然是开源的,但是决策都是谷歌做的,依托其生态必然会很被动。比如谷歌更改应用程序接口,华为肯定无法及时知道;甚至谷歌在升级版本时将应用程序接口改为不开源的,只授权给应用程序开发商;即使是开源的,美国也可能加强出口管制,禁止授权给外国企业。这些都是非常大的风险,对于一个销量巨大的手机品牌显然是无法承受的。

那么,建立自己的生态就成为必然,而且还必须直面谷歌的竞争。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任何发展起来的事物都会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对于实力足够强的大公司来说,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还是商务模式的成功。

最早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Symbian是爱立信、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投资的,基本上也只有爱立信和诺基亚的手机使用,不对其他厂家开放,是个比较封闭的操作系统,用户体验也一般,发展很缓慢。接着微软公司推出了Windows Mobile,开放授权给手机厂商,但是要收取高额的授权费用,因此用的厂家也不多,发展也不快。然后Apple公司开发出了基于电容触摸屏的智能手机,借助革命性的用户体验和时尚品牌的推动,通过迅速扩大用户量和分享应用收益机制建立起生态,但是Apple的操作系统只有自己用,是封闭的。最后是谷歌的Android,基于Linux开源系统,免费授权给手机厂家,甚至连应用商店也可以采用第三方,谷歌通过预制应用推广其移动互联网业务,获取了巨大的收益,而且成为了产业生态的主导者。在各操作系统生态的竞争中,Symbian最早消失,前几年微软也停止了Windows Mobile业务,Apple得益其设计和品牌,占据了稳定的市场份额,而全球大部分市场都被Android占领了。回顾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发展,是一个开放战胜封闭,免费战胜收费的历程。因此,只有进一步推动这个进程,才能取得商业模式上的优势。

观察目前这些操作系统生态可以发现,应用程序都非常丰富,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作为底层的操作系统都只有一家,包括PC的操作系统生态也是同样。这种生态系统其实是比较脆弱的,一旦垄断操作系统的公司有什么风吹草动,应用开发商、整机集成商都会很紧张,这次贸易战就是最好的注脚。如果一个生态中有多个公司可以提供操作系统,这个生态就健壮得多,在这种生态中如果碰到美国禁运的情况,那就意味着美国企业将市场拱手相让,其他非美国企业估计做梦都要笑醒了。当然我们不是仅仅为了应对禁运,而是为了破除垄断,创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技术发展,确保产业安全。如果这种健壮的产业生态不断发展并占据了主导地位,应用开发者也会非常欢迎,因为只要开发一次应用就可以适配在这个生态中的各种操作系统,开发资源和成本都大幅度减少,不用为很多生态各开发一套,可以集中资源开发新的功能(当然要达到这种状态肯定需要比较长的过程,但前景是可期的)。

而且客观地说,华为也无法象Apple和谷歌那样,完全靠自己建立新的操作系统生态,并在其中处于垄断地位。因为和Apple相比,华为的消费品牌兴起时间还比较短,市场号召力远不如Apple,被美国禁运后,自建生态短期内无法获得海外广泛使用的美国互联网应用的支持。和谷歌相比,除了在海外无法获得美国互联网应用的支持,华为作为一家手机品牌,和其他手机品牌会产生利益冲突,其他手机厂家很难去采用竞争对手的生态。

因此华为在鸿蒙操作系统的发展上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已经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充分发挥华为在操作系统上深厚的技术积累,建立真正开放的新的产业生态,华为在其中应该成为引领者,但绝不是垄断者。

首先,借助美国禁运的历史机遇,借助当前的高人气,联合国内其他IT巨头,推动国家成立移动操作系统标准化组织,让新的产业生态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的主流应用都是中国公司开发的,这也是非常有利的一点。

其次,制订新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接口,以及其他有必要标准化的软件接口,并规避和其他移动操作系统的知识产权冲突。华为可以将自己在软件接口方面的研发成果贡献出来,和其他厂家共享接口的知识产权,迅速形成操作系统接口的第一版标准。

第三,华为还可以将鸿蒙操作系统免费共享给其他手机厂家。当然其他手机厂家并不一定选择华为,也可以选择其他操作系统供应商,甚至自己开发操作系统。但是其他厂家开发需要时间,华为共享的目地是尽快将产业生态建立起来,让越来越多的厂家进入新的生态,迅速扩大在国内的市场占有。

第四,华为在这个标准化组织中,就象在3GPP组织中类似,应该不断贡献技术创新,类似于方舟编译器,因为在市场竞争中,新生态的技术领先也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在众多厂家的贡献下,在开放的竞争中,新生态将会比垄断的生态技术进步更快。

作为国家来说,也确实应该借此机会建立起更加开放的新的产业生态,摆脱禁运的限制。虽然首先满足国内市场,但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最终要覆盖全球市场。因此,在标准化组织构建的时候可参照3GPP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在知识产权上要明确开放共享的原则;在标准化组织运作走上正轨后要逐步淡出,淡化政府色彩,以便接纳外国公司或组织参与,逐渐演化为国际标准化组织。这样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比如欧盟国家)也可以参与生态建设,开发自主的操作系统,发展自己的互联网产业。如果有一天美国企业也主动要求加入了,那将意味着新生态的巨大成功。同时,这个标准化组织的覆盖范围还可以不断扩张,从移动操作系统,可以发展到桌面操作系统、车载操作系统等等,未来可以完全打破主流操作系统被美国企业垄断的不利局面。看看谷歌、微软就知道,这可是几千亿美元的大市场啊。

前景是美好的,但时间是紧迫的,华为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尽快行动起来,抓住历史机遇,迅速建立开放共享的IT产业生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