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美日,切不可从改开初期的极端跳到另一极端

中国公众对西方,尤其是对美日的态度经历了明显变化,从改革开放初期几乎一边倒的羡慕和崇尚变得非常复杂。这当中有两个根本性原因,一是地缘政治变迁的重大影响,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陡变;二是中国民间因为严重贫困而对美日的“仰视”在逐渐发展起来后有了更多“平视”。上述两大原因使我们看到了美日等国越来越多的缺点和问题,对它们的反感越来越多。

500

老胡认为,形势的变迁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认知和情感的变迁,这是现实,既然发生了就有合理性。而且今天我们对美日等国的“新发现”的确补充了当年位置太低时的认知,增加了客观性。但是必须指出,矫枉过正往往是世间的规律,我们在重新认识美日等国的同时,一定要防止出现朝另一个方向的偏差:只盯着它们的弱点和缺陷,刻意制造它们整体“不行了”的印象。

在国际认知上坚持实事求是,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有难度,因为它很容易受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干扰。比如如今在美国,“中国”这个话题几乎已经成了有毒的,为了骂中国,怎么偏离真实性都“政治正确”。在日本也类似,日本右翼政客和舆论力量几乎在照着当年的军国主义日本对中国“照葫芦画瓢”,日本公众对中国的好感度比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度还要低很多,而中国并没有做任何实质伤害日本的事情,他们所说的所有“中国威胁”都源自想象。

500

▲2023年10月,多家日媒援引日本非营利智库“言论NPO”在本月10日公布的与中国国际传播集团联合在中日两国进行的共同舆论调查结果:对中国印象“不好”的受访日本人的比例为92.2%,比2022年的87.3%同类舆论调查结果恶化了4.9个百分点,也是自2005年有此调查以来的第二高水平,最高为2014年的93%。与此同时,来自中国受访者对日本印象“不好”的比例为62.9%,与2022年基本持平。(图源:网络)

有人说,那好了,中国人恨美国,尤其是恨日本,这不是很正常吗?凭什么在它们带着“毒性”看中国的时候,我们要用理性反观它们?然而老胡想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朝着发达社会演进仍然有漫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更清醒地认识世界,拥抱全球化,做全球化的推动力量,这是中国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所在。也正因为此,对外开放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基本国策。所以,不管美日怎么在对华认知上犯糊涂,怎么自我放纵,中国都不能以此为由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必须比它们在国际关系上更加坚持实事求是。

美日都是发达国家,我们反对它们,主要反的是它们错误的对华政策,它们资本主义制度所导致的社会弊端,我们也须看得越来越清楚。但是它们作为发达社会的诸多长处,包括法制方面的,还有推动技术进步的社会治理因素,尤其是美国社会对创造力的各种鼓励,我们应当继续虚心观察并且学习。一些人以“爱国”为由刻意贬低美国等所展现出的创造性优势,是不对的。甚至有人在美国明显领先了AI技术的情况下,贬低美方的相关成就,这样的妄自尊大千万要不得。

500

▲2月16日凌晨,美国OpenAI公司发布了首个文生视频模型Sora。据介绍,Sora可以直接输出长达60秒的视频,并且包含高度细致的背景、复杂的多角度镜头,以及富有情感的多个角色。(图源:网络)

老胡还记得,我小的时候受到的教育是,“全世界还有三分之二受苦人”,也就是说,中国之外差不多都是“受苦的”。当时有一种宣扬为,“身居长工屋(茅草房),放眼全世界”。我还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跟我们讲:中国打苏联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们打美国稍微困难些,因为我们的海军还不够强大。那样的自欺欺人决不能重新冒头,而且它稍一露头,就要坚决打回去。实事求是,是我们实现持续进步的根本思想条件之一,它决不能被价值判断取代。

中美博弈恐怕是长期的,中国社会既要自信,也要谦虚。有人认为这两者是矛盾的,我想说,错了。生活中自信的人都是谦虚的,在国际上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国的国家外交政策不仅对周边亲诚惠容,而且对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以友好合作为先。我们在全世界没有一个公开的敌人,包括美日也不是我们的敌人。这是国家层面的自信,让我们民间积极跟上。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