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汉字何来

文化的载体是文字,没有文字何谈文化。也许图腾文化时期,借助图腾尚能表达、传播简单认知,但进入宗教文化时期后,就难以想象没有文字如何产生并传播文化。也许有杠精会质问有语言就有文化,那请他们先想清楚,那些文化与汉文化究竟有何不同。

 

▲文字起源·图形文字与拼音文字的关系

洋人与狗坚持认为,5200年前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并制造种种暗示刻意诱导,楔形文字是汉字的始祖。但其理论有个重大漏洞,几百年来西方都没有找到其雏形,也就是说,楔形文字不是从刻符自然演化而来的,而是突然间从天而降、没有孕育,如同石猴,并且断子绝孙、没有后代。因此,如果楔形文字历史真实可信,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楔形文字是参照其它文字创造的,因而导致找不到楔形文字的源头踪迹。而在楔形文字出现之前,唯有中国才具有较为成熟的早期文字系统可供参照,这就迫使洋人与狗必须否定汉字的雏形、及其演进过程。

那么汉字这种人类最早、也是最先进的文字是怎么来的?

 

➤汉字起源

截至目前,9000年前的湖南彭头山刻符尚在研究中,因而考古发现人类最早的图形符号,学界一般认为是8000多年前的贾湖契刻符号,虽暂时只发现了17个符号,但有其对应的特定含义,因而业界普遍认为,其尚未构成具有连续含义的文字系统,属图形文字的雏形。

而7300年前的双墩刻符,已发现630个之多,显然不是“无意义的刻符”,已具备了形成文字系统的基础条件。双墩刻符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三大造字方法,在此基础上经数千年演化,最终发展为甲骨文的“六书”造字法,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传承关系。因此,双墩刻符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正式文字。

在双墩刻符之后,中国文字明显地越来越成熟,如6000年前的杨官寨陶文、庄桥坟刻符、澄湖刻符,4000多年前的山东丁公陶文、高邮龙虬庄陶文、山西陶寺陶文、骨刻文等成熟文字,3000多年前则形成最为成熟、最为系统的甲骨文。

总之,残存的零星文字,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文字的演化史,经数千年艰难进化,一步一个脚印,从原始文字、初熟文字走向成熟文字。因此,汉字是人类唯一原创产生、历史悠久、过程清晰、发展完整、成熟先进的图形文字系统,当然也是现存主流文字中唯一的图形文字。

其实,现存图形文字并非个案,如云南的彝文、东巴文等也是图形文字,并且历史同样悠久,只是发展不尽理想,但也有助理解汉字的发展。

 

➤抽象的图形文字是最难掌握、但也是最高级的文字

早期汉字甲骨文比较具象,可望图生意,即象形文字,到篆文就抽象化了,而到草书则抽象得犹如画符。也就是说,抽象是文字成熟的标志。

但是,抽象的图形文字虽然具有意涵丰富完整、明确无误、不会因地域而畸变的巨大优势,但如影随形的就是学习掌握的困难,若非从小习练,很难真正掌握,这就是外国人认为中文是最难学习的文字的关键原因。据网友说,现在有些外国人,用汉语拼音来写中文,以降低学习难度。本人不仅相信而且推荐,因为本人少时就喜欢看《汉语拼音报》,因看它比看报容易,虽有生意却无生字,至少可以顺畅读报。

为什么我们要坚持使用汉字这种学习掌握难度极高的文字系统?因为其优势也极高。学开汽车容易,学开飞机就难了些。

可以将拼音文字比为条形码、图形文字比为二维码,其信息量不在一个维度。但关键问题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拼音文字只是图形文字的注音符号,就像汉语拼音只是汉字的注音符号,尽管汉语拼音本身就是一种文字。当年老公知们强推《汉语拼音报》,就是为了用汉语拼音取代汉字,妄图成为中国的法定文字,以便“与国际接轨”、从根上实现全盘西化。

当然,老公知们的理由也并非没有道理,因为汉字确实难学。

 

➤汉字拼音化演化出次生文字

将汉字拼音化,以降低学习难度的努力,其实自古就有,因为并非所有人都能真正掌握汉字。元忽必烈强推巴斯巴文用于政府公文,就是因为蒙古官员学习汉字过于困难,从娃娃抓起以全面汉化又缓不济急,无奈令国师巴斯巴发明并推广这种汉字注音符号。

巴斯巴文的功能与汉语拼音一样,让不会汉字但会汉语的人也能看明白内容,只是汉语拼音使用西文字母、呈拼音文字状,而巴斯巴文是方块字,与汉字样式相符。与巴斯巴文用途、样式一致的是朝鲜彦文,至今仍是南北朝鲜的官方文字,只不过一音多(汉)字问题突出,为避歧义,人名、地名、关键名词等在严格用途中仍需标注汉字。

越文也是如此,只不过用的是西文字母,这就与汉语拼音神形皆似了。也就是说,作为拼音文字,用于表达汉字的巴斯巴文、朝鲜彦文、越文与汉语拼音一样,都是作为图形文字汉字的衍生文字,其实可简称为汉语拼音类文字。

啰嗦一通,只是想说明个人理解,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到底是何关系。

 

➤拼音文字后面需要图形文字支撑

在国际学术界,我们的学者与以色列、德国学者共同语言颇多。以色列学者很得意,他们认为现今主流文化就两种,犹太人的宗教文化和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德国学者也很得意,他们认为只有德国人和中国人出过伟大的哲学家。不过有一点犹太人和德国人都不愿提及,那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都是原创的,而他们的都不是。

实际上,人类三大原生文明(古埃及、古苏美尔、中国)的文字都是图形文字,而拼音文字的文明都是次生文明、次次生文明。

通常来说,文字是语言的视觉载体,语言是第一位的。理论上是如此,但略微深入一点,我们就能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文字的重要词汇并非来自自身的语言,而是来自其它文字,然后才转化出自身的语言发音,比如英语许多词汇来自古希腊文、拉丁文,而许多重要词汇来自阿拉伯文。

还有一个现象也很有意思,世界上仍有许多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而他们语言能够表达的意思,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很有限,比如中国许多没有文字的民族,需要借助汉语词汇才能表达复杂的意思。

本人不是语言学学者,但胡乱猜测:也许自然语言里文字源于语言,毕竟许多动物也有语言,用于沟通交流,只是缺乏翻译,我们听不懂。但进入文明阶段,语言就逐步演化成为文字的语音表达,至少对外来词汇是如此。也就是说,当今能够表达复杂内容的拼音文字,也许背后主要甚至都是由图形文字支撑的,就像汉语拼音类文字,不论其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图还是音。再脑洞大开、聊发一狂,个人以为拼音文字不是文字,只是图形文字的注音、助记符号。毕竟只有图形(表意)文字,才可能在大范围内长期维持意涵的稳定和统一,因为拼音(表音)文字太容易变异和分裂了。

欧洲三大语系拉丁语、日耳曼语和斯拉夫语都源自腓尼基的迦南语,而腓尼基字母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不知与早前的圣书文字和楔形文字是何关系,只知据说拉丁文的源头是楔形文。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本人很想研究这个问题。

不过,有一点很有趣,如果想象不出腓尼基22个字母长啥样,很简单,看看甲骨文里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的样子,就都知道了。

 

➤图形文字对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优势

人类的思想由三大部分构成,概念、定义和推导。概念是最基础的要件,定义即谓语对主语词项的命义,并以此进行复核与推导。思想最基础的元件是概念,图形文字的概念就包含在文字符号之中,但拼音文字却没有概念,必须在抽象逻辑推导中才能建立词项的概念。这就导致西方人考虑任何问题都无法在词项符号上呈现概念,而必须在强逻辑运行的逼迫之下,运行自己的思想和思维,由此形成一种纯思维的逻辑结构的思想体系。

简单说就是,表音单词只能承载一维信息(声音),这个声音所代表的意义是靠死记硬背强行联系起来的。

以现今科学对大脑的粗浅认识,左脑主要用于语言、逻辑等应用,右脑主要用于思维、直觉等创造,因而现代教育更重视右脑开发与创造思维培养。而据专家研究,使用拼音文字时动用的是左脑,采用的是一次一个的串行方式;而使用图形文字时主要用右脑,采用的是整体性的并行方式。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拼音文字和图形文字各具优势,拼音文字在逻辑思维、语言应用等方面更具优势,而图形文字在哲学、思想、文化等方面更具优势。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图像是在大脑中的一种事实。简单理解就是,人是通过在大脑中的图像、而非逻辑,来感知和理解世界的,这当然就是图形文字的优势所在。

这很可能是汉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毕竟汉文化对自然(物质世界)和情感(精神世界)的描述都极为复杂和细腻,远非拼音文字可比。例如描述超自然存在,西文就“神”、“魔”两个,而中文里就有神仙妖魔鬼怪等大类,至于魑魅魍魉、魃魈魁鬾等细分就难以胜数了。更何况现实世界,单是“我”的表述,英文就一个“I”,而中文“鄙人”、“在下”等常用的就有数十个。实际上,如果要求对应地准确翻译,绝大多数中文词语是无法翻译成外文的,光是一个“羊年”就一直困扰着翻译家们。

西方后现代哲学家反对什么?反对语音中心主义和逻格斯中心主义,也就是说,他们深知西方哲科文化体系,导源于拼音文字和逻辑抽象思维,因此他们提出这两项反对,由此可见,今天西方最具头脑的人已经意识到,西方文化没有未来。

本人汉族,常感念上苍佑我生在中国,自幼即习汉字,若非以汉语为母语,恐怕写不出该文。

顺便一说,为什么我们可以用右脑形象思维,而西方人习惯于用左脑抽象思维,根源就在于文字,他们不能不“抽”、非“抽”不可。但是,洋人与狗却总是忽悠我们,抽象思维是是科学思维、是高级思维,我们的形象思维,是我们文化落后、还未发育科学意识的根源,这显然是要诱导我们买椟还珠、舍本求末,图谋要我们忘记,我们才是抽象思维及基于此的逻辑思维的老祖宗,比如河图洛书之抽象、八卦之逻辑推演,已是人类极致。

 

➤当今汉语的优势

人对外界的感知能力,视觉占百分之多少,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别占百分之多少?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

而作为主要感知的文字,是整个文明的载体,必须承载不停扩张的文明。文明的发展总会创造出很多新事物,这些新事物需要文字去表现。

起源于7000多年前的汉字,要承载当下和未来爆炸式的发展,文字是否精确、是否优美固然重要,但首先得把事物描述出来,然后才谈得上其它。因此,评价文字强弱最核心的标准就一条,就是扩展性。

那么这些古老的文字都是怎么面对现在的信息爆炸呢?英文的办法是造新词,所以英文词汇量每年以850个左右的速度在增加新词,莎士比亚时代英文的总词汇量是14万左右,现在的英文总词汇量已经超过了200万个,随着现代文明的爆发式发展,英文单词数量就必须以指数级的速度增加。

问题是,人的大脑是有限的,只要人类文明还局限于人这个物种,还受到人在生物属性的限制,那么英文的这种发展方式就注定没有未来,表音文字大概都是这个命运。

而汉字的发展很简单,常用汉字的不同组合,就能表达天量的新内容,比如计算机,外行也能大致理解其含义:可能是一种用来计算的机器。

汉字的另一大优势是传承稳定。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呢,其意义从古到今一脉相承,使得普通的中国人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古文,博古通今。于是,文明就不容易出现断层,文明的成果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积累。

汉字既表意又表音,因而一个汉字里可以承载三维信息,一维的声音、二维的形态、以及形态表达的意义,但是一个表音单词就只能承载一维信息(声音),这个声音所代表的意义是靠死记硬背强行联系起来的。

因此,汉字是三维文字,每个汉字体现出来的信息都是立体的,表音文字只不过是一维文字,每个单词都只能反映单调的线性信息。所以汉字只需稍作调整,就足以承载文明的爆发,只要稍作了解,就能明白汉语绝不是洋人与狗所鼓吹的什么婴儿语言,而是历经七千年年进化出来的人类语言文字的最高形态。

过去我们为了学好英语,往往建议去习惯英语思维,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但是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来说呢,汉语思维转变为英语思维是一个巨大的倒退。

顺便一说,除汉字外,其他文字或灭绝、或迭代失控,而洋人与狗仍聒噪汉字不会进化,属原始落后。殊不知汉字正是凭借其极强的扩展性和稳定性,是有史以来唯一能够应对信息大爆炸的文字。这就是汉字始终屹立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类文明想要再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大幅度提升全人类的平均文化水平,以迎接更加剧烈的文明爆发。

而只有汉语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所以汉语化是人类的唯一选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