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新:消除“第一学历”就业歧视的前提的前提

消除“第一学历”就业歧视的前提的前提

金新

500

      今年的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潘复生院士关于切实破除研究生招生就业过程中唯学校“出身论”的建议,迅速成为热议话题而登上热搜。潘院士认为,教育公平和就业平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但近年来,在研究生招生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唯学校“出身论”的现象危害很大,各个高校存在类型、特色方面的差异,但不应成为深造录取和求职就业的门槛,不能成为用人单位进行人才评价的标尺。在去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者呼吁破除求职中的“第一学历”限制。前不久还有新闻报道,诸多2024届应届毕业生称,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第一学历”歧视。一些企业不招录“本科双非”,即非985和211院校毕业的学生。面试时有HR得知求职者为“本科双非”毕业生后,匆匆结束面试。

       那么,此等现象的根源在哪里?如何破解这一社会问题呢?

       窃以为:“消除‘第一学历’就业歧视的前提是辨清‘学历’与‘学力’!”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根据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学历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

     “学力”是指:“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其不仅包括从教科书中学到的知识,而且包括:自我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技能、情感等各方面的表现,如语言技能、运动技能、态度、兴趣、习惯和鉴赏等;是衡量个人实际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指标,它不受学历的限制,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学识和在特定学科或领域的专业水平。

       就此而言,“学历”是面子,“学力”是里子。前者是“包装”,后者是“内质”。

      你看本科985和211——北京大学文科出了个卖猪肉的陆步轩,清华大学理科出了个卖炒粉的黄剑林!

      你看“本科双非”——杭州师范学院文科出了个商界精英马云,深圳大学理科出了个互联网大佬马化腾!

      你看——华师大终身教授陈大康,“第一学历”是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的理学学士,“第二学历”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文学博士。你能说他是“不务正业。智力不够,只好弃理从文去做弱智的文史搬家贩卖工作”?

      你看——钱伟长先读清华大学文科,后改读清华大学理科,你能说他“牛,干了文史,发现百无一用,便去捣鼓物理”?

      有人说:“‘第一学历’就业歧视是用人单位不根据应聘者的能力和岗位需求,而是根据应聘者多年前曾取得的所谓‘第一学历’,对应聘者进行的不科学评价和不合理筛选。”

       其实,“第一学历”就业歧视是阶级斗争理论在以另一种形式“死灰复燃”。曾记得“20世纪60至70年代,家庭出身像一把政治枷锁,束缚了不知多少年轻人。近年来又有一把新枷锁出现,要求‘原始学历’必须211与985。如果你‘第一学历’低,即使你后来又进修了,你的专业也很精通,仍达不到要求,招聘免谈。这不就是‘家庭出身’这把枷锁在今天的翻版吗?”听说有的国有企业招聘还荒唐到以是否“三清”,即博士清华、硕士清华、本科清华来选人。

       其实,即便有些企业能既看“第一学历”,也看“第二学历”,那也不过是“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这一稍微宽容的阶级斗争理论的“回光返照”。

       冯骥才为《一百个人的十年》新版做序言,其以二十世纪历史为背景,用最沉痛的笔触写出了文革对中国人的影响是进入血液的。套用一下,阶级斗争理论对有些人的影响是进入血液的。

       愚以为:“消除‘第一学历’就业歧视的前提的前提是消除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与封建等级意识一脉相承的阶级斗争意识!”

                                                                                              匆匆于2024年3月10日22时01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