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岁的本地人交流又忽然用本地“粤语”了!

【本文来自《到达粤语的大本营,所到之处竟然一句粤语声都没听到》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shoooo
  •   方言消逝在历史长河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不必为此哭哭啼啼。

      语音的流变是伴随着人口迁移和族群融合自然发生的,历史上不知道已经消亡了多少方言,这是规律所致,人力无法扭转或违抗。

      强势语言(语音)和弱势语言(语音)的竞争,最终的胜利方只能是前者,普通话是目前中国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语音),相应的,其他方言的影响力必然逐渐萎缩;如今,用普通话(现代汉语)转写的文字远远多过用方言转写的文字,方言文化的载体已不足以延续方言文化;同样的,少数民族由于文字典籍的欠缺,语言的传承便少了重要的载体,因此他们的语言终有一日也会退出历史舞台,满语的消亡即是如此。

      再者,方言的范围太广了,全国何止粤语一种方言啊?湖南、江西、贵州一带所谓“十里八乡不同音”,请问他们的方言又该如何保护呢?又何尝有人关心过他们的方言传承呢?

      说到底,保护方言就是一个伪命题。只是因为广东、上海经济比较发达,当地人的声音才更有机会向全社会传播,这些地方的方言价值似乎高一些;而穷乡僻壤的人们去了大城市甚至不敢说方言(太土、太难听),就更谈不上什么保护方言了。

      语言和文字一样,随着人口流动、地域往来的日益频繁,终究会归于一统。秦朝灭亡后六国文字并没有被恢复,说明秦始皇统一文字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历史上的雅言、官话、读书音、近代的语言学运动以及今天人们的口音逐渐归于一致(国语、普通话),都说明统一语音也是历史的必然。

其实在广府文化圈同样存在“广府片”语音以及“沟漏片”语音的粤语!大抵来说,广西的大部分粤语区域就以“沟漏片”语音为准!

据我个人三十多年的观察(我以前不会说粤语,只会听,后来因为父母工作原因重新回到了岭南地区的广府文化地区),三十多年前,无论是广府片还是沟漏片的或者是普通话片的到我们这个城市,普遍都会很快接受并讲我们当地的粤语(我们这里也算是粤语的发源地之一)。包括学生、工人、干部等。我因为初来这个城市,并不会粤语,被公家车的售票员笑称为“捞song仔”。直至一年后,我可以用本地的粤语交流了,才摘下“捞song仔”的称号!也有很多非本地人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很努力的纠正自己的读音!起码我认识的人里,现在还不能说本地话的基本等于零!

这都是大时代范围的取舍,要融入环境就必须学习本地话!当然私下底该咋样还咋样!

现在的环境是“全民普通话”!小孩子虽然从小学的是本地话,但是长期接触的是“普通话”,其词汇量来自“普通话”!本地话的词汇不经过长期的口语练习是很难学会的!所以哪怕是从小学粤语、在没有相应的对话环境,也会逐渐转移到普通话词汇,而粤语区的专有词汇又很多,需要二次翻译,所以很多小朋友就选择了最广泛的语种:普通话!

最近我又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二十多岁的本地人交流又忽然用本地“粤语”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