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为被封锁看中国部分高端产业的“危”与“机”
宏观看,我们目前可以把中美经贸战争分为两个阶段,从去年美国发起对中国的贸易战开始到现在的19年5月,是战前的排兵布阵、阵前喊话和小股兵力试探的时期。阵型拉开了,不打是不可能的,想不打就只能一方被吓倒然后主动投降。不投降,那就一定会开战。从5月份起,战争大幕正式拉开,美国人现在集中火力开始攻击中方阵营的突出部,也就是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在全球市场具有优势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
国内一直有很多人而且直到现在还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妥协中美经贸战争打不起来,甚至天真地认为当今世界的市场和贸易规则都是西方人制定的,他们总不会把自己搞出来的规则扔了吧?更有甚者认为中国只要自断手足,美国便不会趁势追击。
这就是笔者要谈的“危”。我们对美国人发动战争的决心,对美国采用卑劣狡猾手段的认识不够,反应看似沉稳,实则被动迟钝。
美国对华为的封锁手段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这是一国政府直接出手采用政治强制力发起攻击,这不是华为一家公司只凭借市场手段就能应对的,而且这场战争不只发生在中美两国之间,目前已经波及英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美国的仆从,相信这个范围还会继续扩大,甚至扩展到整个西方世界。不应该认为这只是华为自己的事情,或者是大疆、海康威视等在市场规则内遇到的危机,本质上这是国家实力的对撞,是政府之间调兵谴将争取主动权的战争。所以这一回合胜负不是看华为这些企业怎么做以及做得如何,而是要看中国政府如何反击以及反击的效果如何。企业只能争取战术层面上的主动权,政府力量才是赢得一场战役的关键。政府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企业即便有战术优势也会失去。
但国内目前的状况,政府处在投鼠忌器的尴尬境地。这就是经贸战争中第二个“危”。
美国发动贸易战不过是为以后中美全面对抗做铺垫。我们很多精英甚至决策者一直以为只要中美经贸上实现深度捆绑,美国会因为采取对抗政策造成自身严重损失而不会彻底翻脸。这种深度捆绑政策确实在过去起到了稳定中美关系的积极作用,如此一来会形成一种错觉:双方都投鼠忌器,因而关系不会坏到哪儿去。
我们轻视了美国走对抗道路的决心。贸易战,就是美国决心跟中国解绑。但美国的解绑目前看来只是单方面解绑,摆脱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但不让中国摆脱对美国技术和标准的依赖。为此美国资本家集团可以放弃眼前的利益跟中国的产品和部分市场脱钩,中国却仍然允许美国的专利技术和标准统治中国市场和技术生态。单从手机市场来说,除华为之外的其他手机企业都是高通、谷歌这些美国专利技术和标准的马前卒,更不用说网络领域那些在美国上市的企业。美国为什么不制裁联想、阿里和一帮子独角兽?联想、小米这类企业事实上已经成为美国专利技术和标准统治中国市场的有力工具。他们一直在帮华尔街塑造中国的市场生态。
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我们下不了壮士断腕的决心。中美经贸深度捆绑变成了中国单方面投鼠忌器,这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只要存在美国技术和标准对中国市场的决定性影响,中国经济力量就不能拧成一股绳,就必然陷入内斗、各自为政的状态。我们现在不敢对外国关键性企业实施有力的制裁和对等反制,就是因为自己内部牵制力量太强大,巨大的利益让所有人不敢轻举妄动。
当然中国不是没有优势,政府对国家力量的掌控才是中美经贸战争成败的关键,能不能放弃侥幸心理坚决主动地运用国家力量来塑造以本国技术标准为主导的市场生态?如果能做好这一步,中美经贸战争就能成为中国摆脱美国制约,超越美国的最大机遇。
如果能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促成关键领域自主的产业联盟推行自己的技术标准,就能解开笔者上面所述的困局。比如将相关企业联合起来组建通信-计算产业技术标准联盟,企业联合出资发展国家标准的计算架构和指令架构,就像现在华为所做的,一套软硬件标准打通手机、平板、电脑、家电、汽车、智能AI产业链,所有企业共享,完全可以掌控5G时代万物互联的技术巅峰,实现对国外优势产业的全面超越。其中可以给五年缓冲期,促成国内企业转移架构,改变ARM、安卓、微软和英特尔等美国企业主导中国市场生态的现状。如此一来,中国企业寻求自主发展也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动力,改变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状态。这样的技术标准联盟还能支持无人机、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智能汽车、航空等关键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从而为后贸易战时代奠定角逐全球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