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育部长:关于推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初高中合为五年)的建言

500

致教育部部长的一封公开信:

关于推行十年制义务教育

(小学恢复五年制、初中高中合并为五年)的个人建言

文丨曹甲清(资深评论员、正经社首席研究员)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1900字)

尊敬的部长阁下钧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教训。智能太空时代正在到来,我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到了与时俱进的一个新的节点。

作为一名曾经的教师,更作为一名长期研究教育的观察者与学生家长,我从2020年2月开始陆续发文,一以贯之地表达了“推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恢复五年制、初中高中合并为五年)”的观点,引起了较多的讨论与较大的关注。

500500500

两个多月前,我就此向有关部门递交了相关建言。值此春回大地的时节,我亦斗胆向您呈送个人管见,但毕竟只是个人管见,浅陋之处在所难免,敬请领导海涵斧正。

我认为,改革学制,推行十年制义务教育,不仅是教育更上层楼的需要,更是抓住人口问题牛鼻子的关键一环。

具体而言,中小学学制理应适度缩短,同时普及高中教育。根据中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

1、小学阶段恢复五年制。实践证明,五年足够完成小学学业,五年制也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和普及小学教育。事实上,上海的普通小学一直实行的都是五年制。

2、初中高中合并为五年。因为两个阶段的知识交叉重复,而且合并后顺势就取消了中考,只剩下一次升学考试,孩子、老师、家长和整个社会的压力都能减少。

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止步于初中阶段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了高中的十年制义务教育下来,青少年整体的文化水平将更上层楼,身心将更加健康、成熟,也就更能比较清晰地认知自我并选择人生方向。

这个时候再来施行的教育分流,不仅能给“开窍”时间较晚或者可能中考失利的孩子一个机会,有利于高等院校继续更加精准地选拔人才,也能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并逐步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当下的职业教育,从师资、硬件到制度安排,都有待进一步强化、完善,但那是另一个话题。

智能时代正在到来,社会运行各个层面的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不仅对我们的尖端科技提出了相当紧迫的要求,也对我们的产业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我们一线技术工人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技术工人的门槛。

也就是说,接下来,我们需要的是具备较高文化程度的高级技工。比之初中文化水平,高中毕业的青少年,不仅更能适应复杂的职业教育环境,也能更高层次地掌握职业技能。

有鉴于此,施行十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3、小学入学年龄可以提前到5岁。由于家长素质、家庭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许多孩子两三岁起就已开始大量识字、数数、歌舞等,入托入幼儿园更多是为了一种适应集体生活、找人看管和追随大众的形式。

这些年的现实是,大量孩子四五岁就已具备了小学入学的能力与条件;至少在小学1-3年级阶段,多是在重复已经在各种场合(主要是学前教育、家庭辅导和课外班等)学过的知识。

研究资料也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已经提前了1-2年(详见《小姨的焦虑,学制的短板和人口的危机》等文章)。

500

(值得一提的是,由梁建章、任泽平、黄文政、何亚福及白学松等人共同完成,2023年1月9日发布的《教育和人口报告 学前和基础教育篇》一文中,关于学制的观点,跟我2020年2月发表的观点大致吻合。

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也在近年来多次呼吁,推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取消中考。

“中考时孩子才十四五岁,心理压力太大了,还没成熟就要面临那么大的人生抉择,父母也不甘心,父母觉得我这孩子还能学,他到了高中说不定还能飞跃性发展”。姚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提到,我们的孩子现在太累了,而且是浪费性学习,进行毫无必要的重复刷题和背诵,把孩子的创造力都给卷没了。“大家现在卷中考。但这完全不对,压力往下传导了,是倒着走”,“要在制度上给孩子减压,应该取消中考,直接普及高中教育”。

不过,姚洋先生关于小学入学年龄延后至7岁的观点,我难以苟同,理由如前述。在此不再赘述,留待更多方家观点与领导定夺。

值得重视的是,我所建言的改革措施,能使中国青少年的学制时间有效缩短至少3年。这可是人生黄金时间段的三年,于人性,于社会,都意义重大。

于人性而言,能使青壮年更加从容地继续深造。于社会而言,能使青壮年更加及时地投身到社会财富的创造活动中,对于社会资源的有效激发、缓解老龄社会的冲击都大有裨益。

改革历来都是一套系统工程,在触动保守观念和既得利益时,尤其复杂多变。但是以中国的现实,要做到上述革新,只需要观念的更新和行动的魄力,配套设施的跟随其实非常容易。此致

敬礼

                                                 曹甲清 2024年2月24日

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对上市公司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