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华夏文明同步产生的宗族制对中华民族贡献巨大 但它却灭亡了 其影响也必然消逝

一,宗族制度演变历程和发展

什么是宗族制?“宗族”一词最早见于《尔雅,释亲》篇。“父之党为宗族”。这一定义明确了宗族制度的最根本特征,即以男性祖宗为纽带的传承关系。

白云苍狗,斗转星移。中国宗族制从萌芽,肇始,发展,确立,巩固到灭亡的过程经历了几万甚至十几万年的时间。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壮大的贡献和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在距今十几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我们的祖先与动物属性渐行渐远,缓慢地进入了氏族公社中的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按母系的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社会,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缘并继承财产的氏族社会。

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母系氏族公社中原始人群内部男女两性关系从无限制的杂交,演进为同辈份的血缘群婚制。这是人类婚姻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不仅使人类的遗传疾病大幅减少,体质、体能有所改善,而且开始形成长幼、辈份的意识。形成了初步的人文伦理观念,对两性关系有了一定的规范。这是人类最早的婚姻制度,也是人类伦理、道德观念的启萌。原始人群的组织趋于巩固,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所以有人笑称人之初性本性。人文伦理观念就是从性关系中产生的。伊甸园中的亚当夏娃兄妹俩实行的就是同辈血缘群婚制。》

早期母系氏族已有自己的语言、名称。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缘,崇拜共同的祖先。氏族成员生前共同生活,死后葬于共同的氏族墓地。

母系氏族社会逐渐形成了族外婚制,即同一母系血统的人不能婚配。男性要和另一氏族公社的女性婚配。

这时对偶婚制还没有形成,这种婚配关系关系仍是群婚制。男子死后回归葬于本氏族公共墓地。氏族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为以后宗法制宗族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距今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进入父系社会。

男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父权制家庭产生,财产按照父系继承,世系随父系计算。父糸公社后期,氏族的分裂不再是分裂出新的氏族,而是分成以同一父亲为家长的个体家庭,即“父家长制”。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5000年巨大影响的宗族制就是从此制演变而来。

父系氏族制形成后,私有制产生。在贫富分化加剧的情况下,阶级对立出现。由此进一步导致原始社会解体,国家产生。

在距今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告别了史前文明,迈进了以夏王朝出现为标志的文明社会。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5000年文明史开始了。

宗族制(又称宗法制)与之同步产生。夏朝的宗族制是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合二为一。影响中国5000年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观念产生了。

宗族制与华夏5000年文明史同步开始,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壮大,发展提供了重大的贡献。对经济,政治,文化,国家形态,国家组织,国家法律层面的重大影响是不能忽略的。

武王伐纣取得成功,胜利的周王朝开启了分封制。

周王朝是个比较宽厚的王朝,在分封诸侯的时候,除自己的兄弟,同族外还包括了姻亲和异姓功臣。

周王族是大宗,诸侯是小宗。诸侯是大宗,诸侯分封的卿大夫是小宗。而相对于卿大夫来说,卿大夫又是大宗,他分封的士族则是小宗。往下以此类推。所以宗族制是以大套小多层次的。

它的特点: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统合在一起,国家各级行政组织和按血源分配的大小宗族合二为一。

宗族制的四要素齐备:族长,族规,族谱,宗庙(祠堂)。

至此萌芽于母系氏族公社,演变于父家长制,肇始于夏,发展于商,最后集大成完备于周,影响于后来各朝代的宗族制(又称宗法制)历经十几万年的漫长岁月过渡正式确立。

以后经过魏晋隋唐时期的氏族宗族制,宋元时期的官僚宗族制,明清时期的士绅宗族制,逐渐演变成一种平民宗族制形态,

这种新型近代封建宗族制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

二,宗族制对中国社会的贡献与影响

作为上层建筑的宗族制完美的适应了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发展起到了保护和极大的促进作用。使中国在长达2000多年岁月中矗立于世界文明之巅,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居功至伟。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仅次于政权的第二层重要的组织形式。 以宗法思想观念为核心的宗族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宗族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备于民族意识中。

宗法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头脑之中,演变为各种法律,制度,政策等规范形式。

特别是自秦汉以降我国的政权设置特点就是皇权不下县,县以下主要由乡村绅士治理。而这种治理形式的基础就是宗族制。

宗族制的历史就是5000年华夏文明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中,从原始氏族到宗族和从宗族制产生及以后的发展历程,既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明显地表达出我们自己的特点,是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文明的重要特征。

毋庸置疑宗族制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壮大,提供了伟大的贡献和巨大影响。

但是这一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朝代的变更已彻底湮灭了

三,宗族制的灭亡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就像这江河之水不停地向前流淌了5000年,社会文明的发展就像这江水不停地向前流淌着,生产力也像流淌的江河之水一样不停地向更高阶段发展着,随之而来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也需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进行调整。

西方进入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而中国却停滞不前,仍留在封建主义的小农经济中自我陶醉。

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期而至。

1840年,英国以区区不到2万的兵力打败了拥有70万常备军,几百万民团,GDP占世界总量33%,人口约为4.1亿,占世界人口总量34.2%.的大清王朝。

《同年英国GDP为世界5%,人口只有2000多万,是世界人口的2%.》

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为标志,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黄锺毁弃,瓦釜雷鸣。中国到了必须变革的时代。

自1840年始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并在1911年推翻封建王朝进入民国时期。

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宗族制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1919年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无论是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改变传统宗族制和落后的宗族文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

在土地革命,解放战争及1950年的土改中,中国共产党将“没收祠堂庙宇等一切公共土地,作为开发土地革命的总的动力,”。在所颁布的一系列土地法中,都把没收宗族祠堂的族产,族田及其他宗族公共土地没收,交给农民作为其主要的条款。这样一来不仅使宗族制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还促进了农村阶级分化。 传统的宗族血缘关系被新型的阶级关系取代。从根本上消除了农村的宗法势力,破除了宗族关系,消灭了宗族文化。

经过这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及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宗族制难以维系而趋向没落。随着宗族制的瓦解,依附于宗族制的各种经济,文化,政治现象也走向了没落。

宗族制已经彻底崩溃了,但作为经过几万甚至十几万年的萌芽状态,又经过5000年的发展,宗族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论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是巨大的

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要继承发展宗族制,而是要对宗族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正,负两方面作用进行清理和扬弃。

许多人觉得宗族制给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壮大,提供了极其巨大的贡献,为什么不能继续存在下去呢?

本人认为各种社会制度的存在都要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是进步的社会组织形态,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就是反动没落必然要被淘汰的。

比如奴隶制社会,相比原始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原始社会,俘虏是要被作为食物吃掉的。奴隶制社会虽然对奴隶极其残忍,但是这些从俘虏而来的奴隶最起码是可以活命的。

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是极其残酷的,但最起码这些农民有人身自由,地主无权剥夺农民的人身自由而且农民交完地租后还有剩余所得,比奴隶好的多。

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封建社会来说是巨大的进步,它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产生了质的飞跃。但是看看欧美发达国家集团在今天面临的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似乎表明了这种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可能已经停滞了。

现在再看看我们自己在建国后为了适应发展而做的种种政策调整。

土改后毛主席为了防止两极分化发动了集体化运动。

改革开放在农村所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相比人民公社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从而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以后这种联产承包责制将走向何方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终归会有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出现。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作为上层建筑的各种社会制度,政策,法规总是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革,调整。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宗族制度已经灭亡而附着在它身上的各种政治,文化,经济现象都将彻底湮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向前看吧,这就是历史。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