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印度反英电影?先当英国殖民军,再做日本皇协军!

500

印度籍的日本皇协军

在波澜壮阔的二战历史当中,印度一直是一个存在感几乎约等于零的国家,在别人纷纷打出若干宏大战役的同时,它一直是一个充当战役背景板的“打酱油”角色。

500

▲在欧洲沿海抵抗英美盟军的印度士兵

500

▲在欧洲押送德国战俘的印度士兵

但是你要细究的话,印度又是一个打遍亚欧非的“劲旅”,在二战中打过日本、德国、英国、美国,北非打过隆美尔、诺曼底扫射过美军、意大利击垮德军、东南亚抵抗日军、缅甸攻打英国远征军。让人不由的纳闷:印度到底是站哪边的?

500

▲这是一部关于“印度皇协军”的影片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却在2020年上映了一部“先锤鬼子,再揍大英”的二战迷你剧《被遗忘的军队-阿扎迪·克丽耶》。也就是说,这是一支既当过英属军队抗过日,也当过日本皇协军打英国殖民者的印度军队,这个角度够不够奇特?

500

▲《被遗忘的军队》The Forgotten Army-Azaadi Ke Liye

作为一个二战战胜国中国的国民,我在通观这部剧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抽象”,这种“抽象”不仅表现在该剧的剧情设置当中,也蕴含着不少当年被帝国主义压迫的第三世界殖民地国家的屈辱与心酸,和略显扭曲的历史观。

500

▲剧中开篇被英国白人老爷强奸的印度少女,其实就象征着当时被殖民的南亚人民

本期推送,我们就借着这部五集的电影迷你剧来回溯那段南亚人民的血泪史及那些印度士兵的悲剧经历。

500

带英日常不做人

作为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强国,英国对于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都曾犯下过累累罪行。英国历届政府为了维持其日不落帝国的统治,往往采取了拉一派,打一派;雇这个被压迫民族,去镇压另一个被压迫民族的策略。

500

▲旧上海租界为英国人服务的印度籍巡捕(俗称红头阿三),他们在被压迫的同时,还成为了压迫其他民族的工具

这部迷你剧的主角们,就是一群在二战期间被英国派到新加坡执行防御任务的印度籍英军。作为一群殖民地士兵,英国的高层长官们对他们的建议从不认真考虑,把他们当做炮灰使用。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新加坡作为英国扼守亚洲水域最关键的要塞城市,一直囤有重兵和坚固的防御阵地。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大举南下时,美、英、荷、澳四国盟军已经在这里集结了约9万官兵,并且早已建造好了多座配备15英寸大口径岸炮的防御炮台。

500

▲新加坡的15英寸岸防炮

从理论上来说,9万以逸待劳的盟军,加上英国之前就修建完备的坚固防御工事,足够3万多南下的日军碰个头破血流了,最起码也不会败的太快。然而这场战役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日军以劣势兵力发起的进攻,在仅仅付出了阵亡1700余人,总伤亡5000余人的代价之后,便拿下了这座号称“东方最坚固”的要塞城市,并全歼该地9万盟军!

500

▲剧中骑自行车“步坦协同”的日军

之所以盟军能被日军打出如此惨痛的歼灭战,傲慢又愚蠢的英军高层自然要为此付主要责任,英军将领白思华在开打前,固执地认为日军只会按照自己的预想从海上来攻打新加坡,而对新加坡背后的日军动向完全视若无物,哪怕已经有多位盟军下级向他做出了预警……

500

▲扛着白旗和英国旗向日军商议投降的英军高官,右一为白思华

以至于盟军一开战就被日军抄了后路,很快便落了个全军覆灭的下场。最无耻的是,这位战前固执,战时懦弱的白思华“白大帅”,为了撇清自己的责任,在其战后1948年出版了一本回忆录,书中甚至将一部分战败的锅甩到了当地的华人身上,称他们抵抗日本人时“不够团结”,甚至部分华人帮助日军……

此言论在新加坡引起轩然大波,大量华人猛烈批评他歪曲历史、侮辱华人抗张功劳,将战败责任推诿到华人身上。实际上,在日本进攻新加坡第一天,华人代表就号召所有华人抗张,但政府却多次拒绝招募华人入伍的建议,也不愿向华人百姓分发武器协助防卫。

500

▲傲慢和自以为是最终毁掉了英国人在远东最坚固的要塞

500

▲《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见识到英军德行后,给出的评价

印度的这部迷你剧,对于这场“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和最大规模的投降”整体上还是表现得处于及格线的。这里面既有傲慢的英国长官,也有骑着自行车横扫马来半岛的日军“银轮部队”(自行车大军)。

500

▲印军暴打日军(不知为何,印度无论拍什么年代的战争片,都喜欢用排枪画面)

和真实历史中的新加坡战役一样,被日军从背后偷袭的印度和澳大利亚部队,尽管在部分战斗当中还是打出了一些坚韧不拔的战斗,但最终手忙脚乱,无力回天。在中国战场鏖战了数年的日军战斗力,远在养尊处优的英联邦军队之上。

500

▲印军和澳军活捉了几名日军,突然得到英军上级通知原地投降,高举双手的日军都懵逼了

在英军统帅部已经完全被日军的攻势吓破了胆,最终向日军做出了无条件投降的决定之后。等待这些盟军战俘的是日军无休无止的暴行。一些盟军士兵被日军俘虏之后,被蒙上眼睛,作为日军练习射击的标靶使用(旧日本军队走到哪里,干到哪里的传统艺能了)。

500

▲剧中日军肆意杀戮澳军战俘

日军在这段时期所犯下的暴行,也并没有因为印度主角们日后要为日军服务而得到美化,相反,在这部迷你剧当中,日军的各种反人类暴行也被表现得比较充分。算是少有的,向印度人民揭露二战日军暴行的影视作品。

500

▲一张著名的照片,日军屠杀澳大利亚战俘伦纳德·西佛利特。(该澳军是在新几内亚侦查时,被当地村民围攻俘虏,并交给日军处理)

500

一个强盗想饿死你,

另一个强盗想利用你

对二战中的许多东南亚、南亚被殖民国家来说,二战初期的日军其实是非常具有迷惑性的。

一方面他们势如破竹的海空攻势,让这些国家觉得似乎日本人真的能赢,要是不及时表态,恐怕会被算入“战败国”行列。另一方面,同为亚洲人的日本人所打出的“驱逐白人帝国主义,亚洲解放”的口号,又难免让这些怀有独立之梦的被殖民压迫国家的人士感到心动。

500

500

500

▲剧中的日军对印度官兵展开心理攻势,“甘地是我们的同盟,你们却做了英国走狗”

日本军国主义能有多坏,当时的他们还没感觉,但是英国、法国殖民者有多坏他们可是见识了上百年了。能有这么一个暴打昔日压迫者的机会,实在是千载难逢。

500

▲在英国的统治下,印度经常爆发饥荒,英国殖民当局对南亚人民的苦难可以说熟视无睹,甚至有时还故意加剧,制造种族灭绝

剧中被强暴的印度少女,在欺辱她的英国老爷被日本人打死之后,奋起砸了英国老爷豪宅的戏份,就是这一心理的折射:“别的什么我不管,先把眼前今世的仇报了再说!”

500

▲印度少女怒砸英国主子的豪宅

在日本军国主义者许诺“要让印度独立”的迷惑下,上一秒还在各种抵触日军的印度战俘,马上便被调动了起来,纷纷要为祖国独立而战。

尽管他们当中,已经有人看出了日本人只是想要利用他们的心态,但那也管不了那么多,“当一个强盗快要把你饿死的时候,你是不会在乎眼前的饼是另一个强盗给的。”

500

▲“带英弟国”要是平时但凡做点人,也不至于让印军战俘翻脸地这么快

这段剧情除了表现印度士兵对“印度独立”的渴望以外,还顺带表现出印度军队的一个特点:士兵对长官的高度依附性。

众多印军基层士兵在面对难以做出抉择的环境时,往往只会一招:“听长官的!”长官说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缺乏主动性的特点,到现在也没改过来。

500

500

▲一旦长官迷茫,士兵们也就不知所措了

在剧中自视为印军主人的英国军官,即使进了日本人的战俘营,也一样要摆自己主子的威风,动辄对同样已经是战俘,正在纠结是否投靠日本人的印度兵大加鞭挞。变相直接促成了印度士兵的投敌决心。

500

▲即使进了战俘营,英国人还是改不了自己的傲慢

在日本人的拉拢、独立人士的煽动以及“英国人的神助攻”之下,剧中的主角团们顺利成章的当了“印度皇协军”,也就是“印度国民军”。

500

▲转换地非常丝滑

500

英国人的饭难吃,

日本人也要你流血

日本军国主义者是真心实意地想要帮助印度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建设繁荣富强的新印度人民共和国嘛?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500

▲日军宣传上的伪装,很快就被其士兵的行动撕碎了,他们不过是想给被压迫民族换一个主人而已,图为剧中被日军殴打,强制要求不准唱英文歌,而改唱日文歌的印度艺人

日军组织印度伪军部队,还是想利用印度士兵来弥补自己的兵力不足,并尽力减少他们在进军印度时所遇到的阻力,提前扶持一个傀儡政府罢了。

500

▲剧中在钱德拉·鲍斯的号召下,印度国民军宣誓调转枪口,向印度德里进发

历史上真实的钱德拉·鲍斯,是轴心国的合作者,也是印度独立运动的英雄。曾经参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他是个激进派,之后与甘地决裂,还当过国大党主席。

500

▲1942年5月,钱德拉·鲍斯与希特勒见面

500

▲钱德拉·鲍斯乘坐德国U艇在马达加斯加附近与日本I-29潜艇汇合

由于反对英国殖民者,二战开始后他跑到德国组建了一支印度俘虏组成的军队。之后他乘坐U型潜艇返回新加坡,在日本的协助下,于1943年7月4日,鲍斯在国泰大厦仪式上正式宣布组建印度国民军,并宣称:给我血液!我会给你自由!三个月后宣布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并参加了日本主导的大东亚会议,联合日本反抗英国。

500

▲二战期间,被日本扶持起来的几个傀儡,其中就有钱德拉·鲍斯(右一),汪兆铭即我们熟知的汪精卫(左三)

不知是不是为了彰显印度国民军的“进步性”和“合法性”,印度国民军还煞有介事的组建了一支女兵部队。

500

▲剧中斗志昂扬的印度女兵们,这场面在中国人看来可能是“叛徒神气什么?”但是在她们看来,这是终于能反杀英国压迫者的民族圣战

500

▲历史上真实的印度女子国民军

在被日军整训之后,换了身衣服的印度国民军自然就踏上了给另一个帝国主义者当炮灰的旅途。迎接他们的将是血腥、残酷的英帕尔战役(这场战役的灾难程度,甚至成为了现代日语当中“盲目蛮干”的代名词)。

如果说“新加坡战役”是一个“英国废物将军”坑死一堆盟军将士的话,那么“英帕尔战役”就是一个“日本鬼畜将军”牟田口廉也把大批日伪军赶进鬼门关送死。在此次战役当中,9万日伪军打到最后仅生还1万余人。

500

▲牟田口廉也在很大程度上和英军将领白思华很像,他们都精通无耻的甩锅技巧,牟田口廉也在战后把战败责任推卸给违抗自己不合理命令的师团长佐藤幸德

从“被长官坑害”的角度来说,这批印度国民军可能是整个二战中服役生涯最凄惨的一群军人了,毕竟很少有人能在两场军事灾难当中,正好赶上两个混蛋统帅。

剧中的英帕尔战役,整体上也表现出了历史上的那场“史诗级军事灾难”。9万缺衣少食,缺乏空中掩护,火力上完全不占优势的日伪军,进攻在印度已经整训一新,守株待兔的英军新锐,自然是只有被反复暴打的份。

500

▲剧中的英军坦克暴打印度国民军

作为一部印度产的本土剧,为了给历史上的国民军挽尊,编剧十分讨巧地将战败的主要原因放在了后勤和指挥方面,将印度军队参与的战斗的部分尽量美化,营造出了一种我印度王师当英军就能暴打日军,当日军就能暴打英军(恰好和历史事实相反),只不过都是友军和上司不靠谱才导致战败的错觉。

500

▲虽然历史上补给匮乏是事实,但是印度国民军的水平确实不咋地

500

印度国民军真实的结局

按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正常叙事逻辑,像印度国民军这样的伪军部队,在战后当然要受到无情地清算,其主要领导不被吊死而是被枪毙都算得上仁慈了。然而在印度,整件事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了。

500

▲除了印度籍日伪军以外,其实还有一支印度籍德伪军

英国原本准备的军事大审判,不但没能成为震慑叛乱分子的舞台,反倒成了“反英独立英雄们”宣传的讲台,二战后已经濒临散架的英国哪里还经得住如此折腾?面对风气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只能采取不断妥协,不了了之的态度……最终大部分印度国民军的军官都被开释。

鲍斯则在1945年日本战败后,打算乘坐日本飞机逃往当时伪满洲国的中国大连,然后飞到日本本土,结果在途径台湾时飞机故障坠毁,鲍斯被飞机燃油烧成了火人,送医无效死亡。

500

因为鲍斯对英国殖民者的蔑视,使得成为很多印度人心目中的英雄,而无视了他的法西斯行为,将他与甘地的头像并列悬挂。印度独立后,鲍斯的形象多次出现在印度钞票和邮票上。近年来印度民族主义盛行,宣传鲍斯的力度进入新的高潮。

500

▲印度国庆阅兵式上的鲍斯塑像

500

观影指南:

总体而言,作为一部了解历史,了解邻国的迷你剧,这部总共5集的印度剧作还是值得大家在假期闲暇时看一看的,尽管它有着许多道具和剧情bug,但是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电影工业而言,已经是尽力了。

500

▲用M1加兰德步枪的日军

各位读者只需在常见的搜索引擎上,搜索相关关键词就能找到观影资源。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打开微信,公众号搜索“军武次位面”点击关注!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