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的“春运母亲”靠双手脱贫,这能叫“歌颂苦难”吗?
紧张的春运已经开始了,在这里先祝旅途中的和即将启程的朋友们一路顺风。说到春运,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看过这张照片。这张照片是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广场拍摄的,时间是14年前,2010年1月30日。当年,这位背着巨大行囊、怀抱婴儿赶火车的母亲,成为了春运的代表形象。面对生活的重担,她并没有被压垮,虽然弯着腰,但眼神却格外坚定。
1.这位“春运母亲”的名字叫巴木玉布木,当年勇于直面生活的她感动了无数人,如今她的情况如何了?
-巴木玉布木的老家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板桥镇(曾为瓦岩乡)桃园村,她也是彝族人。2010年回家后,当年她没有再外出打工,而是在家和丈夫一起种植烟叶。
-2018年,巴木玉布木一家花钱盖了新房,当地政府提供了4万元的补贴。
-如今,自家的地加上租的地,巴木玉布木夫妻共种了约20亩烟叶。农闲或无法耕种时,巴木玉布木会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巴木玉布木一家2014年被录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被列为帮扶对象。
-2020年,巴木玉布木一家年收入达10万元,成功脱贫。
2.巴木玉布木的家庭状况。
-2010年照片中巴木玉布木怀抱的女儿,在那次回家后不久就不幸夭折了。2011年,她又生下了一个孩子,但仅十天孩子也不幸离世。
-后来她生下的四个孩子都很健康,加上2007年出生的大女儿,巴木玉布木一家有五个孩子。
3.巴木玉布木一家是典型的成功扶贫、劳动脱贫的例子。
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政策帮助下,板桥镇村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通村道路全部硬化,水、电全部达标,村民们勤劳肯干,日子越过越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吉安华称,该镇是一个以烤烟、花椒种植、畜禽养殖业为主的镇。2023年,全镇烤烟生产面积为15809亩。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扶贫工作相当不易。当地许多村镇长期以来饱受贫穷所困的原因,与凉山的特殊历史境遇有关。解放后凉山的许多地区是直接从原始奴隶制、部落社会,一步迈入了社会主义。甚至由于当地土司统治在清末民初的崩溃,当地的秩序更是大遭削弱。
历史上经济发展本就落后的地区,在进入现代化社会后,还饱受工业化成瘾品的摧残,当地的酒精依赖和毒品问题也是一大挑战。这意味着扶贫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仅要建立起农村经济支柱,同时还要扶起一套接近现代的道理理念和教育体系,甚至还有大量的治安问题需要操心。
扶贫工作可谓任务艰巨,而在这种环境下,巴木玉布木一家能够脚踏实地地通过劳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这是值得尊重的。也充分证明了我国劳动人民拥有坚韧不拔,不向现实苦难低头的奋斗精神。
4.为什么网络上有许多人在攻击这样的正面消息?
-有人认为这叫“歌颂苦难”,但巴木玉布木的情况显然不算。这是一个通过个人和家庭的奋斗脱离了苦难的故事,真要说“歌颂苦难”,那也是“歌颂勇于击败苦难的精神”。
-仍有许多人为生活而奋斗,有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人通过个人努力提升了自己的生活。两者都值得去了解,但不能带着“不想兄弟苦,也不想兄弟开路虎”的心态,来审视劳动脱贫。
-有人讽刺“越穷越生”,这极其荒谬,生育策略的选择是自由的。在育儿成本不高的地区,多生本就是常见的生育策略。家庭作为抵御社会风险的基础单位,人越多抗风险能力越强,只是过度城市化的生活有难处罢了。两种生育策略间没有什么道德高低。
总之,看待巴木玉布木一家不如保持平常心。一方面,我们由衷祝福贫困山区中热爱生活的人,另一方面,当我们自己面对生活时得知道,不管是积极还是摆烂,生活总归是得继续,每个人最终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