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为什么故乡回不去了

乡愁是一代人的情感寄托,乡愁也是游子驱不散的离愁别绪,乡愁更是背井离乡的人对故乡的眷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首游子吟使多少异乡人泪如雨下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可是,越来越多的人深感故乡已然回不去了。在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故乡不仅仅是诗人笔下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又有多少方面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春节来临之前,我们聊聊回不去的故乡这个稍显伤感的话题。

城市化,工业化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经过40多年的改开时代,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的发展是否意味乡村的衰败,这个话题是十分敏感的,我们不能妄下结论。但波澜壮阔的城市化必然会伴随着大量人口,物流,金融流向城市,使得城市经济繁荣,为涌入城市的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人口与物流的迁移导致农村衰微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进程。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还伴随着急剧老龄化过程,这对农村来说,一方面,年轻人大量涌入了城市,另一方面,农村首先承担老龄化的苦果。当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两代人老去,农村会出现大量的空村化,没有人口支撑的乡村,经济活力也不复存在。

有人会说,科技的发展,机械化,智能化的乡村本来也用不了这么多的人,人口减少正好可以大量运用科学技术,实现规模经营。道理讲得通,实际难实行。现代的经济活动,有市场,有人才,有金融的助力。三者缺一不可,农村作为第一产业,农产品即有价格的限制,也有经营种类的限制,比如18亿亩粮田红线等。整体来说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低,如果没有国家的补贴,很难有较高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农村人才的缺失,每年上千万的大学毕业生至少有六百万以上来自农村,而这些人大多数会在城市就业,还有没有上大学的青年作为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青壮劳动力的缺失才是农村发展的重大障碍。大量的农村剩下的就是老人和留守儿童,而这些人大多数是失去劳动就业能力或者不具备就业条件而需要社会供养的人。

土地是农村唯一可持续发展的资产,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好处是可以有效遏制土地兼并,并且为农村人口承担部分养老保障。在现代急剧变化的情况下,这样的制度安排也越来越显现它的局限性,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考学就业外嫁等,很多已在城市安家就业,当他们的父辈不在了,事实上,这个家庭承包的土地就不具备家庭承包土地的可能,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空村化,以至于有些乡村不得不进行并村及土地转包,人们会逐渐认识到,人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了人的存在,也就没有了乡村的存在,更不会有农村经济发展繁荣。从国家的角度当然不可以没有农业的基础支撑。也不能放任农村的凋敝和衰败。

农村的衰败还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乡村经济不振,就会有更多的人逃离乡村,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会成为国家振兴的巨大包袱。

世易时移,持续了几十年的农村人口流出,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政策来改变农村的人才和劳动力状况,搞活乡村经济,呈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景况是当下就应当认真对待的事情。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