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的三大虚假理由(之一):外国真的 “不卷”吗?

副标题:为什么说外国不卷是崇洋媚外?

我发现现在出国的理由变了。

好几十年前和一个公差去美国的病友聊天,声称美国的物价“绝对”便宜(意思就是即使用汇率折算成人民币也比中国便宜);听说一个海员停靠日本期间在垃圾堆捡了一个冰箱,回国后比国内新生产的质量还要好,但后续的话便暴露了是个段子:“你说当年抗什么日?还不如投降算了”!类似这样的论调是当时移民的主要理由,即国外生活水平高。

现在中国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出国在经济上并不见得“划算”了。于是移民标准也变了。概括一下就是三大标准:“卷”、“教育”和“福利”。限于篇幅,本人打算分成三个帖子来说。今天先谈“卷”。也就是说国内收入虽然上来了,但“太卷”,生活很累;而国外“不卷”,生活很轻松。果真是这样吗?

说国外不卷的往往是中国人,外国人并不认为自己不卷。在国外,只要是中产阶级,就一定“卷”。如果你不卷,就会沦落为“穷人”。而真正“不卷”的,是穷人和富人。穷人是因为上升无望,干脆躺平。因此不卷。而富人富得流油,那就更不用卷了。由于社会是一个橄榄型结构,穷人和富人都是少数,而中间的“中产阶级”才是大多数,因此多数人都要“卷”。

这里顺便澄清一下。现在国内对“中产”一词普遍存在错误的解读,认为中产阶级是“富裕阶层”。其实“中产”最初是从美国舶来的概念,一般认为年收入3万美元(甚至2万)以上就属于中产。而国内就错误地用汇率乘以7来定义中国的中产。其实简单说,除去国家需要救助的穷人以及达到“财务自由”的富人,剩下的都是“中产”。

中产阶级也分上中下不同档次,年薪3万美元是中产,年薪30万美元也可能是中产。有一个在美华人博主转述一个年薪35万美元的美国人,自称过得很“卷”,每年几乎没有结余(她晒出的账单每月只剩下200美元)。而那位华人博主看了一下账单,认为里面没有一项属于“奢侈消费”,都是合理的支出。当然她也顺便解释说,有人认为她每周全家要一起在外吃一顿饭属于不必要支出。但做为“中产”,如果每周外出吃一次饭都不行,那就不叫“中产”了。视频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i4y1x7iP/?from=search&seid=2165954849660716104

说到这里有人一定会质疑。35万年薪不可能不够,你不会买档次低一些的房子吗?你干嘛非送孩子去私立学校?……总之一句话,意思就是你还是矫情,一边高消费,一边哭穷。但我却认为这完全合理。道理很简单,因为你在这个位置,你周围的同事,你的客户,以及他们的家属大概率也是和你一个阶层的中产。你在和他们的日常交往中不可能总谈工作,总要聊些家常吧?比如你孩子打算申请哪所学校?报了哪些兴趣班?年假去哪里旅游了?……人家孩子各种课外活动,都上私立学校,经常出国旅游。如果你为省钱统统免了,人家和你就没有共同话题。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周边的人认为你比较“另类”,你的同事关系就不融洽,客户关系也不会太好。因为人家觉得和你在一起很“乏味”。这必然会影响你的工作业绩。因此你很可能就是首选的裁员对象。也就是说,你的“高级中产”地位就保不住。人往高处走容易,往低处走会很难受。所以无论你到了多高的中产位置,只要还没有财务自由,你就必须“卷”!

那么为什么不少中国人觉得外国不卷呢?答案可能会像副标题说的那样比较扎心。为什么有崇洋媚外心理的人会认为外国不卷呢?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认定外国人(特指白人)是“高级人”,而中国人是“低级人”。中国人比较含蓄,当然不会当众说出来。而这种观念深藏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当一个“崇洋媚外”的人还在国内时,看到周围他认为“低级”的人收入与他相当,甚至比他高时,心理很难接受,于是很自然想要“争口气”,那当然就要“卷”。一旦他到了外国,看到洋人比自己挣得多,他反而会认为很正常,觉得自己比洋人“低级”,心理就平衡了。当然也就不觉得“卷”,因为他躺平了。

一旦躺平是不会“卷”的。穷人之所以不卷正是因为他们躺平了。我父母有一合作作者是天津大学教授,他是1949年以前上的大学。有一次他给我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说他上大学时觉得活着没意思,想自杀。有一天晚上在街上走,看到两个拉黄包车的小伙子,在路灯下喝着小酒有说有笑。这给了他很大的震撼,从那以后再也不想自杀了!可见,这两个小伙子自知向上爬是无望的,所以干脆躺平!尽管很穷,一旦躺平,也就不“卷”了。那么有崇洋媚外心理的人,自知拼不过洋人,所以干脆躺平。那么自然也就不觉得卷。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