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精读-7 end
马克思在导言里只提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的最终问题和解决思路,但这已经足够作为无产阶级自身摸索的路标了。《导言》中的分析虽然采用的是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表述方式,但在运用这一原理做具体分析时已经包含了许多富有革命性的非人本主义内容。尽管如此,马克思在这里的普遍革命依然在内容上过于抽象和单薄,而主题内容则主要还是人权意义上的解放,而并非马克思在一开始就声称的“从一切社会领域的解放”,这样的解放从总体来说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种延续和远景目标的实现,不过这个民主主义的革命的主导对象从资产阶级换成了无产阶级而已,或者可以说是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话语包装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的内容。但这毕竟也是马克思从唯心的黑格尔向唯物的自己迈进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正如毛泽东在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两步走”的分水岭意义类似,马克思的这个转变,也是世界革命史上的重要分水岭之一,其意义远比马克思当时的阶级认识的分析要来的远大的多
当然了,提出问题甚至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并不代表问题的最终解决,如何在现实中完善问题解决的思路并最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才是最终需要追求的目标。这一点其实我们也可以套用到任何理论家乃至一些上蹿下跳的国师身上——你只要看他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是不是只是煽动情绪而并不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真正的解题思路,就可以基本做出这个人完全不靠谱的判断。不过,很多人提出问题的同时确实也会提出解决方案,但有些解决方案就显然很幼稚,不止是历史上曾经失败的案例,成功但仅仅适合自己国情的案例都会被拿出来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这也证明了他们其实并没有系统和完整的考虑过这个问题真正的成因。中国共产党最初的失败就是源于这种“仅仅适合苏联国情”的阶级斗争策略被“完美套用”到了中国的早期工人运动之上,导致工人运动最终在城市损兵折将乃至难以为继。只有当本土化思想被真正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之后,共产党才爆发出现代政党的战斗力。而在此之前,党损失的干部已经足以让党的现代化步伐拖慢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征程了。这种惨重损失作为教训就应当被深刻铭记,不止铭记在历史之上而有关一些阅读的提示就是:马克思是一个文本高手,他在文本中的逻辑非常自洽,且提出的概念全都有一套自己的解释和规律。引用昨天看到的一句话,就是太过远离文本会导致过多价值判断和凌驾于文本之上的态度,而过多涉入自我则常常导致过多的同情和认同,会屈从于文本之下,所以说只需要和文本采取平视的态度,能用文本中的内容解释文本中提出或发现的问题,就一定不要引入相关的背景资料,更不要先去读别人的研究。因为从文本去解释文本的问题,这样获得的是一种思维训练,而过早的参考别人的研究和背景,不仅只能从现有的知识点出发去思考,还容易被别人的研究带到沟里去,让原本可以获取自己认知的自己变成了别人的思想的奴仆,而这一点,恰恰也是马克思在文本中所提到的“人的本质”在研究实践中的一个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