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到正视职业培训问题的时候了

听说格力的董明珠提出,职工跳槽的时候,应该赔偿原公司培养费。这是荒唐的。

首先,这是把员工当作私有财产了,私有财产转让的时候是可以要求补偿的。但员工不是公司的私有财产。任何人如果这一点都认识不清楚,自己找一块豆腐撞死算了。

其次,培训员工不是公司对员工的恩惠,而是公司经营的需要:

1、员工必须掌握足够的技能,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这是公司的必要投资,与投资于设备没有原则差别。差别只是设备不会跳槽,但员工可能跳槽。

2、员工掌握必要的资质可能是公司运行安全和尽责的必须。比如说,焊工需要有必要的资质,才能焊接压力容器。如果焊工自带资质过来,很好;否则就需要公司培训后才能拿到资质。这是必要的人力投资,是公司的责任,不是恩惠。

3、公司不提供必要的资质培训,非熟练技工无照上岗,被查到的话,属于违规经营;出事的话,无照上岗本身就是罪责之一,而且罪责主要在公司,而不是个人。

员工跳槽怎么办?

很可惜。

但公司能做的不是索赔,而是打造成员工不愿意离去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条件。21世纪了,员工早就是自由人了,什么公司都不能把员工当作私有财产。

公司可以和员工签订服务年限协议、要求员工在接受培训后必须工作多少年后才能离职。但条款必须合理,否则霸王条款在法庭上是站不住脚的。何为合理、何为霸王条款,这由法庭决定,这里就不扯远了。但一般来说,提供岗位必须技能和资质的培训是公司的职责,不能以此为要求、限制员工离职。只有非必要的进修(比如赞助员工读研,但硕博是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并非岗位必须),可以要求员工签下服务年限协议。公司有权要求离职员工签订保密协议,保守原公司的商业机密,但通用或者可转移技能不属于商业机密,不能作为限制条件。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和工程服务业(建筑、装修)处在低水平发展阶段,技能和资质要求低,“随便招个人”、岗位上手把手的传帮带并无不可。充沛的劳动力供应也使得公司产生“不怕没人来”的错觉。

中国制造和工程服务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了,非熟练技工上岗的门槛越来越高,而熟练技工则要求爷爷告奶奶。另一方面,时有所闻的装修中擅自拆除承重墙的问题,就是有资质的施工队不可能干出来的事情。无知业主再要求,也必须顶住,因为出事的时候,业主只是掏钱补偿的问题,施工队就可能涉罪了,因为施工队有责任拒绝违法要求,否则必须承担相应的犯法后果。

中国制造和工程服务也进入精细化的时代,貌似差不多的公司也有细微分别,“大路货”的资质不再一定能满足要求,“街上找一个”越来越难,需要公司提供针对性的培训。特化的技能和资质要求连职校、专科都无法提供,他们只能提供一般性的培训。

有些一般培训可以由学校进行,更多特化培训只有制造商、服务商的专业培训班才能提供。比如特定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使用和维修只有制造商提供的培训才行,品牌汽车的4S店维修工也需要相应的资质。C919的飞行员资质也不是民航学院一毕业就自动获得的,老资格飞行员都不能自动上岗,需要在商飞培训中心滚一遍。这也是空客的成功秘诀:很多型号之间可以互通资质,得到一个型号资质就自动获得好几个型号的资质,当然,这是需要飞控、操控品质等方面的EASA/FAA认证作为基础的。

提供上岗培训是公司的职责,这一点必须认清,而且是中国公司必须正视的新现实。

随着招人越来越难,尤其是有技能、有潜力的人力,提供培训会成为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力的一部分。企业必须明白:竞争力不仅在产品端,也在人力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