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多夫如果生活在今天,他是否也就是美国大街上的一位流浪汉?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一部名著,一部长篇小说。

1915年,小说的作者罗曼.罗兰(1866-1944)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获诺贝尔文学奖

据说这部长篇名著一度很流行,很畅销,激励和鼓舞了很多青年人。在世界多地,一版再版。

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读过它?书里面有一句名言,不少人耳熟能详。

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困难、煎熬或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人生境界。

主人公一生经历的坎坷,反映了西方国度在十九和二十世纪之交的现实社会中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

小说很长,也很生动。作者的春秋笔法可谓自成一体,独步天下。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应是当之无愧。

阅读就像吃东西,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所谓众口难调。以笔者微薄的阅读经验去判断,或许并非所有的文学名著都适合于每一位读者认认真真去阅读,去品味……

因此,才有了这样的一个小疑问,“今天,不知道有多少人读过它”?

在“时间就是金钱”的今天,在无意间看到“张某峰被起诉,法院也已受理”的小新闻之后……不由得感慨,或许这类小疑惑并不多余。

这部书,笔者是2016年6月份到手的,起因是傅雷(1908-1966)先生翻译的。

 —— 1990年代中,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时,笔者读过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是在老家县城的新华书店里看到的。读后很是感动。

因而,多年后入手《约翰.克里斯多夫》,可能也是一时性起,那时我已在北京城长住了十多年,谓之一“京漂”。

尽管它是一部名著,尽管自己也曾经是一名世界名著文学的爱好者。

可是必须说实话。至今,这部书还没有从头到尾地读完,此时正安安静静地留居在我的书橱里。已经说过了,不是小说不生动。

是因为这样的一部世界名著,读过了一半,名著所呈现的那样的一系列的故事情节,似乎离我们的现实生活那么远,又似乎那么近。

图书出版至今,已经跨越了百年。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不幸的!也是万幸的。我们才可以说是历史进步的受益者。

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样一位音乐天才般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如果生活在今天,他是否就是美国大街上的一个流浪汉?一个毫不起眼的流浪汉。

他会成为一位新时代的博主UP主吗?只是为了万不得已的生活与生存。

这样猜想,或许是对美国社会的大不敬。

应该说,约翰.克里斯多夫如果生活在今天,他是否有可能是法国抑或是德国,抑或是欧洲某一条大街上的一个流浪汉?毕竟他的故乡在那里。

只有天知道!

罗曼.罗兰若在世,不知道他老人家,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疑问?

只有天知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