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情系列(151)——运十,一个至今存在争议的话题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大型飞机已经广泛使用液压系统来控制飞机的舵面。受制于当时国内液压操控技术还远未成熟的情况,于是运十选择了二战时期飞机普遍采用的软式机械操纵为主的飞行操纵系统,辅助以调整片助动控制方式。简单说就是飞行员的操纵杆通过钢索连接飞机各处的舵面,并通过小调整片减轻飞行员操作负担。软式机械操纵系统在70年代以后只有结构简单的轻型飞机仍在使用。就这样,运十创造了一个尴尬的世界纪录:世界上最大的无液压助力系统钢丝绳飞机。
时任运十副总设计师的程不时在进京力保运十项目时,拍着胸脯做出了再给15年,20亿投资就能将运十弄好的保证。
这就尴尬了。国家给15年时间,在一切顺利的前提下,在2000年才能得到一款与仿制对象(1954年首飞1982年便已停产)的水平近似的四发窄体149座级远程客机。此时面临的对手是波音737-800,A321,波音777,A330等诸多领先其一代甚至两代飞机。等于国家用15年时间拿到了一款合格的落后国外一代到二代的飞机。
在上海提出的运十方案中,全机14个大系统共435项成品和附件中有305项需要重新研制。至于发动机,首飞与试飞安装的是随进口波音707带来的备份JT3D发动机。还有更多配件和设备是使用进口的国外成品。要将这些配套部件完全用国内产品替代,将是个远比运十项目更加浩大的工程。
与运十立项的708项目同时期提出的有701项目(卫星项目),728项目(核电站),718项目 (远洋测量船)。后三项都是经过了系统的论证,在有目的、有需要、有用户和有步骤的前提下才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作为民航客机商业化飞行的运十是完全不合格的。立项之初,定位于专为领袖出访用途。无疑,这是严重的浪费。这样的决策也只有70年代文革中的中国可以做出。
运十就是“大跃进”时代完全盲目提出的方案,没有实实在在进行过前期项目研究。其基本问题是项目目标设定过高,与当时中国实际的工业设计制造技术能力完全脱节。
另外,运十的研发和试制,还存在对知识产权的侵犯。
至于地方利用项目钓鱼国家有限的资金,干扰经济布局和发展路线,是另外的话题,这里不做详述。
总之,运十项目,是在我国综合国力、工业水平都达不到研制大飞机的时代,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出来的一个拔苗助长的项目。试图利用一个大飞机研制项目拉动所有相关的产业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当时许多项目一样都属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然,运十的研制对于中国航空工业也并非毫无意义。中国在研制运-20,C919等新世纪的大飞机的时候,吸取了当年运十研制中的经验和教训,从一开始就要求它们运用最新技术,向世界最先进的运输机和客机看齐。
【摘编自张仲麟的《起于梦,终于梦 关于运-10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