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如愿以偿了,但我不喜欢《繁花》
2016年,电影《摆渡人》上映。那会儿流行群星微博接龙打call。偏偏一个上海籍演员发微博说:我不喜欢。
昨晚7点半,电视剧《繁花》揭开面纱,在此之前大电影该有的排场都有了:点映、路演、首映礼……无他,因为它的导演兼监制是久违的王家卫,这是他的首部电视剧,改编自作家金宇澄同名小说(和另外四部不同作者的《上海赋》《野蛮生长》《股市中的红男绿女》《股市中的悲欢离合》)。
它集齐一众上海籍明星胡歌、马伊琍、唐嫣、陈龙等,还有东北大妞辛芷蕾、杭州人董勇、贵州人曾美慧孜、广西人黄觉等等。
不知道王传君现在怎么想。
四集播出(共三十集),网上惯例分出两派,喜或者不喜,相关热梗汹涌喷出。
肉叔老盆友,王家卫铁粉@钱德勒 昨晚守着电脑,一鼓作气刷完前四集,观感五味杂陈,看完怒码3500字。
不罗嗦,这就上正餐。
先亮态度:我不喜欢。
与此同时,容易的是编排段子,不容易的是说清楚为什么不。
以及更应该去聊聊,为何墨镜王彼时OK,此时尴尬。
从买下版权到现在,已经过去10年,从剧组在上海开机到现在也划走了四年。这是墨镜王一贯的转速和风格,说没用心肯定不客观。
但到底是情怀错付还是观众圈层微妙挪位,个人觉得把这个问题多讨论更有意义。
就好比人海茫茫,左顾右盼终于等到姗姗来迟的TA,突然意味阑珊。
情商高的做法当然是夸夸“气色不错,妆容精致啊!”或者尬聊“好久不见啊,我记得你当年有多好!”
但我宁可选择说出拒绝的理由:
对不起,你没变,但是我变了。
01
熟悉王家卫电影的,肯定从第一集中迅速捕捉到旧气息。
阿宝(胡歌 饰)爆改成股票市场高手宝总,神似《阿飞正传》片尾出场的“周慕云”(梁朝伟)。
青岛女人李李(辛芷蕾 饰)在黄河路开“至真园”,地标、形态颇似鸟笼,易进难出,开业那天名流云集,包房火爆,这就像《一代宗师》宫家父女经营的“金楼”。
藏龙卧虎的是武林大家,换成改革开放初期下海弄潮的生意人;特别是指点阿宝发家的爷叔(游本昌 饰)站位就是赵本山饰演的丁连山。
后者堪称《繁花》最强输出,说透了生意经。
先学赔再学赚;男人要有三个钱包;来者未必坦诚,不来的未必心虚……
甚至能紧跟时事,最近关于东方甄选的风波,就被爷叔点破:里子要帮面子兜住了,否则面子破了,血就渗出来。
旧,除了提供情怀,也引来了争议。
片头曲不知道是无心还是有意,撞上了口碑极佳,深刻描写现存old money的美剧《继承之战》。
阿宝出场出车祸,被认为运镜和氛围颇像郭敬明《小时代》中顾里父亲车祸的那场戏。
《花样年华》摘抄原著小说作为转场字幕,这次随意得甚至没了逻辑;照搬《2046》的滤镜,更重更泛滥等等。
还有的影迷看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往事》《教父》等片的影子。
根据这些“神似”、“照搬”,就得出——墨镜王在摆烂,划水,用套路应付资方的催工的结论,个人觉得作为调侃可以,作为既定结论为时尚早。
事实上,这种质疑恰恰说明随着互联网社区的发达,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原创越来越难。
剧版《繁花》完全颠覆了原版小说的故事结构,只选取里面角色,结合另外几本书的故事线,将阿宝这个人物放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十里洋场,记录金钱潮动下的群像,结合王家卫电影的经典元素。
正所谓:
改革春风吹活宗师,黄河路上群商炒股。
02
从目前的四集来看,剧版《繁花》最大的bug,是时代背景与人物活动的割裂。
他以往的作品,《花样年华》《春光乍泄》的片尾都会直接引用纪录片的影像,甚至能看到诸如香港回归的具体年份。
导演此举意在调焦,周慕云与苏丽珍、黎耀辉与何宝荣的分分合合在历史背景下,就如蝼蚁般无足轻重,所以让人更觉个体的寂寥无奈。
主要的作用是情绪镶边,敏感的观众注意到了就是多一种味道品尝。
《一代宗师》的历史背景跨度很大,有北伐、有抗战等等,但统统都是雪泥鸿爪,是痕迹并非骨架。
也恰恰因为王家卫的轻描淡写,他的电影往往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寓言体质,在任何时候看都会觉得有共鸣,感受、咀嚼孤独是人类的动物本能。
这次《繁花》有些不同。
阿宝做生意的每一次动机都不完全是个体的兴起,必须依托真实的时代背景,比如政策,比如潮流,比如市场。
因为国家允许民间炒股,才有了阿宝租和平饭店英式套房,做外贸,炒股票;
因为老百姓向往美好生活,品牌短袖T恤梦特娇是当年爆款,900元一件也有人疯抢,才引出宝总、魏总、范总以及李李之间的“丝光棉商战”。
所以这一次,王家卫反常地把政策、潮流和市场环境用旁白的形式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其中怕是也有审查原因)
在剧中,黄河路霓虹灯一亮,烟花一爆,宝总驾到,紧跟着的就是金粉世家、华丽家族、流动盛宴。
我能理解,做生意嘛,人要穿衣不是衣穿人,是要收拾得体体面面。
但问题是结合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剧中的精致会不会太过了,尤其辛芷蕾扮演的李李,虽然美,酷爱露背的晚礼服加大氅披肩,她甚至不苛责女招待敏敏(曾美慧孜 饰)多解开一颗扣子。
不晃范儿是不可能的。
王家卫对上海有特别的情结。
他这只无脚鸟,根就在上海。
小时候随父母移居香港,再没机会回来久居。
在过往的作品里,上海被他具象化为潘迪华和她的客厅。
他偏爱沪籍作家,从刘以鬯(代表作《酒徒》,被认为是周慕云的原型)到金宇澄(老爷子在剧中开头客串了)。
尤其金宇澄的《繁花》,王家卫非常惊喜,他曾在采访时说,《繁花》讲的是哥哥姐姐的故事,当年他们留在上海没有随父母移居香港。
这一次的王家卫依然任性,想要拍自己的记忆和情结。
剧中的90年代、黄河路、至真园、夜东京、和平饭店统统都是王家卫“家里”的场景,梦里依稀见几回,终于有钱拍出来。
有一个细节,算是把王家卫的真情露了馅儿。
爷叔把阿宝带到和平饭店套房,请来保留师徒传承习惯的裁缝,给他做出门的行头,老头懂布料,骗不了,遇到不好的直接扔在地上,甚至剃头刮胡子都盯着现场。
当爆改完成,宝总出现在眼前,演员游本昌贡献了目前最有感染力的表演:他紧闭双唇,微微翕动,眼眶含泪但不流出来。
那是他透过宝总,看到意气风发,年轻的自己。
爷叔是从提篮桥监狱出来的,对阿宝出身了如指掌。看他通身气派和行事作风,可以想见,爷叔年轻时就是上海滩的“金燕西”,什么没见过,什么没玩过,什么人没碰过。
爷叔,《繁花》,90年代上海的精气神。
当年风流现在老辣,春风复吹,他一句“你不死”,宝总就从手术台上活过来,继续作为门面鏖战黄河路。
03
到底是捕捉那稍纵即逝的人生慨叹,还是追逐被滤镜照透的活动PPT(旁白、字幕都有了),《繁花》表达与叙事之间的拔河,是目前最大的争议。
作为大导,王家卫确实有资格任性,他的私人表达与其说是一种破坏,不如说是作为创作者真正的体面,如果完全任凭流量公式去拍,游本昌的眼泪和金句就显得太多余了,为何不多拍一些胡歌与马伊琍、辛芷蕾、唐嫣之间的多角恋?
但得承认,《繁花》如今的别扭正在于,剧作既有任性,也有妥协。
现在的观众需要快节奏,所以人物说话像吐枪子,不快快说完台词是要原地爆炸吗?
现在的观众需要氛围感,所以一两分钟就来一次BGM,要么侧拍要么特写要么慢动作,截一截就是短视频物料。李李跟宝总斗法,就是隔条街站在窗边眼神拉丝?
现在的观众需要强冲突,所以开头就来个车祸,开饭店犹如开武馆,是有人要骂街喊战的,一件丝光棉T像金条一样要被锁进保险箱,神神秘秘,煞有介事,小题大做……
可“现在的观众”是谁呢?
可能是你我,也可能是资方理解的用户。
不久前,豆瓣评选了今年国产十佳剧集,《漫长的季节》依然是第一,豆瓣评分坚挺在9.4,这是“现在的观众”投出来的结果。
它做到了什么?
丝毫不掩饰贫穷、窘迫、疾病、变态、暴力和一个又一个被时代车轮碾压后的个体痕迹。
请注意,故事也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东北小镇桦林。
《漫长的季节》和《繁花》,都是渐行渐远的往昔岁月。
辛爽的东北青春,王家卫的上海梦,都是真的。
后者不体面宁可死。正如《繁花》小说中用了近千次的“不响”,上海老话,形容拎得清、识边界、收放自如的分寸感、优雅。
前者呢,要打出共鸣的响指,说人话、过人的日子。
共鸣,可能是现在观众最大需求,生活已经足够艰难,现实压得人喘不过气,光影照射过来,我们更希望通过这光找到同行人。
很可惜,至少我在《繁花》前四集里看到的,依然是老派人的勉强营业,仿佛让洋场名伶跳科目三一般怪异。
要看趣味,为何不重温王家卫的老片呢,一遍又一遍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