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性能进化史
卡车是人类陆地运输的重要工具。
卡车诞生之前,人类陆地运输使用的是马车或者牛车,牛和马都是人类最重要的伙伴和生产工具。
畜力拖拽车辆性能的上限很低:速度慢、拉得少!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运输的需求日益上升,畜力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运输需求。
时代在呼唤新型的运输工具:运输能力更大、运输速度更快!
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卡车的诞生水到渠成。
早期的卡车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卡尔·奔驰在1886制造出来,第一辆卡车则是戈特利布·戴姆勒在1896年制造出来的。
两位汽车工业先驱创建的企业在1926年合并,也就是后来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Daimler-Benz AG)(简称奔驰公司)。
1896年戴姆勒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使用发动机驱动的平板载重车,证明发动机动力可用于货运。
这台卡车配备的是安装在车尾的两气缸发动机,功率仅有4马力,额定载货量为1.5吨。
1917年,戴姆勒公司推出了1C型卡车,配备4.7升功率35马力的发动机,额定载货量为1~1.5吨。
这款车型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了1CN车型,并在1926年被并入戴姆勒的生产制造体系。
一战时期的卡车——美国标准B型自由卡车
汽车虽然是欧洲人首先发明的,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才是全球汽车工业重镇!
美国的汽车产量遥遥领先欧洲国家。
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的汽车产量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比例一般在80%左右,90%以上也不少见!
美国福特公司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和T型车全球闻名。
因此我们以美国汽车工业代表性的卡车产品来讲述卡车性能在50年代以前的演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用卡车开始在战场上崭露头角,代表型号就是美国的自由卡车(Liberty truck)。
标准B型自由卡车是美国军方生产和采用的第一款正式标准化的机动车辆。
自由卡车的驱动方式为4X2,配备了6.96升排量直列四缸汽油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为52马力,搭配4速变速箱,车辆的最高速度约为24公里/小时。
自由卡车从1917年开始生产,在一战期间共生产了上万辆,并被大量适用于欧洲战场。
一战时期卡车的性能还相对低下:
发动机是汽油发动机;
发动机功率普遍较低,一般只有几十马力;
卡车运输能力有限,通常仅有1吨左右;
运输速度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军队中仍然大量使用马匹进行物资运输和牵引火炮。
二战时期的卡车——美国大十轮
二战期间,卡车开始大放异彩。
美国制造的多款军用车辆在各地战场中都发挥了重要,例如威利斯吉普车和GMC大十轮。
1940年美国陆军军需部进行招标,计划为军队装备现代标准化卡车以应对未来的战争。
美国陆军的招标涵盖了7个等级不同吨位的战术卡车——0.25吨,0.75吨,1吨半,2吨半,4吨,6吨及7吨半。
这些不同吨位的战术卡车后来分别是威利斯jeep,道奇WC,雪佛兰G7100(G506),GMC CCKW,Diamond T968,Corbitt 50SD6及Mack No系列。
威利斯吉普车是美国威利斯汽车公司研制的一种多用途越野用车。
该车发动机功率60P马力,590KG的自重和300KG的有效载荷。
二次大战结束时,威利斯吉普的产量超过60万辆,是人员运输车的代表。
美国用于物资运输的代表性车辆是GMC CCKW卡车,又称“大十轮”。
GMC CCKW卡车空重4吨,驱动方式6×6,使用的发动机是GMC270型4.4L6缸汽油发动机,发动机功率91马力,最高速度72千米/小时,载重量2.3吨。
老一代中国人对美制大十轮GMC CCKW353型军用卡车记忆尤深。这种被称为“两吨半”的卡车,几乎成了二战美军的象征。
GMC CCKW353型之所以被称为“两吨半”,是指该车越野时可运载2.5吨货物,而公路运输则可运载4.5吨货物,不仅性能非常可靠,而且产量也十分庞大。
据统计二战期间,美国共制造了超过50万辆各种型号的GMC CCKW型卡车,是盟军物资运输的主力车型。
欧洲平原、北非沙漠、印缅公路,还有茂密的南太平洋丛林,到处都可以看到这辆车的身影,是盟军赢得二战胜利的重要功臣之一。
二战时期卡车的性能相比一战时期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总体性能仍显不足:
发动机仍然普遍使用汽油发动机;
发动机功率仍然较低,一般在100马力以下,仅有少数车型的发动机功率超过100马力;
卡车的越野运输能力仍然较低,通常仅有2.5吨左右;
运输速度慢。
二战时期马匹仍未彻底推出战场,但其作用已经显著下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奔驰L系列卡车
二战后人类迎来了一次技术革命的大爆发。
半导体工业开始兴起,石化工业蓬勃发展,内燃机性能的进步也推动了卡车技术的发展。
世界各国开始大规模建设高等级公路,例如美国著名的洲际公路系统就是于1956年开始建设的,显著改善了道路条件。
大规模的公路建设不仅改善了卡车的使用条件,同时带来了更大的需求,这促进了卡车的性能快速提升。
奔驰公司的L系列卡车是五六十年代推出的代表性卡车。
L系列卡车品种类繁多,配置广泛,从1959年推出之后其实用性和耐用性得到广泛好评。
L系列卡车包括总重7.5吨的中型卡车L323型、总重12/14吨的重型卡车L327型、总重19吨的重型卡车L332和L334型。
1963 年,奔驰采用新的四位数型号命名系统,其中前两位数字表示车辆总质量,最后两位表示发动机功率。
该系列从型号1113开始:奔驰最成功的短鼻子车型L322型在1963年被重新命名为1113,数字序列代表允许车辆总质量为11吨和发动机功率为96千瓦(130马力)。
该系列最后以L2624型号结束,该车型总重26吨,发动机功率240马力。
奔驰L系列卡车的发展极大受益于发动机技术的进步。
L系列卡车开始使用柴油直喷发动机替代以前的间接喷射柴油发动机,
1964年奔驰推出了第一台柴油直喷发动机,命名为OM352。
OM352是一台5.7升直列6缸发动机,功率可达130马力。
OM352A是涡轮增压版发动机,功率进一步提升,最大可达240马力。
OM352的数据现在看起来并不出色,不如很多乘用车的功率,但是在当年却独领风骚。
L系列卡车不仅在欧洲很受欢迎,在美国也销售了一些,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声名鹊起。
在中东、非洲和南美洲,L系列成为了众所周知的卡车,它们可以在最恶劣的环境中运送着超过制造商额定载荷的货物,在某些情况下装载的货物甚至是最大设计载荷重量的三倍,并且是日复一日的持续工作。
从二战时期到60年代,卡车性能的提升是清晰而显著的:
1、卡车普遍使用柴油发动机替代汽油发动机,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2、发动机功率从100马力以下普遍提升至100马力以上,功率超过200马力的发动机也不少见。发动机的排量一般在6L左右。
3、卡车的载货量显著上升,公路运输的载货能力可以达到20吨以上。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斯太尔91系列
七八十年代随着发动机、底盘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卡车的性能进一步提升。
卡车和发动机的系列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卡车公司通常开发同一系列不同型号的产品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
代表性的卡车如斯太尔公司的91系列卡车,奔驰公司的NG系列卡车。
斯太尔91系列卡车不是最先进、最著名的卡车,但却是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车型。
中国在80年代引进了斯太尔91系列卡车的全套技术,斯太尔在中国重型汽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以斯太尔91系列卡车为例看看卡车的技术发展。
斯太尔91系列重型卡车是斯太尔公司1978年投产的车型,
斯太尔91系列重型卡车有15个基本车型,包括4x2、4x4、6x2、6x4、6x6、8x8等6种驱动形式,总质量从16吨到40吨。
军用车型有4X4越野6吨的1291M型和6x6越野10吨的1491M型,可以选装3种采埃孚变速器和富勒变速器,军用车上可以装大转矩变速器。
驾驶室有民用标准型、民用加长型、军用型、民用长途型等4种。
斯太尔91型配套的WD 系列发动机有增压、增压中冷和谐波增压型,最大功率从147千瓦(200马力)到265千瓦(360马力)共6种。
在八九十年代,卡车的性能继续提升:
1、柴油发动机的技术进一步提升,中冷、涡轮增压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2、发动机的排量进一步增大,发动机功率普遍提升至200马力以上,甚至超过300马力。
3、卡车的载货量继续上升,公路运输的载货能力达到30~50吨以上都不成问题。制约卡车载货量的因素不再是卡车本身而是道路条件。
中国汽车工业缺乏重型汽车生产能力,虽经60年代努力,至70年代仍未很好解决。
7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建设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决定性作用的重大项目,遂决定筹建一座大规模的重型汽车生产厂。
80年代决定引进奥地利斯太尔91系列车型,在公司内分工建设斯太尔车型的生产能力。
1983年12月17号,中国汽车进出口公司和奥地利斯太尔公司签订了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
奥地利斯太尔公司愿意以整套技术图纸转让、发动机按产量收取许可费的方式,向中国转让整套的重型车技术。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斯太尔这样水准的整车和发动机技术十分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大马力重型发动机,一个国家机械装备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将国外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变成自主技术,无疑将对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重卡制造的需要,随整车项目还引进了美国伊顿变速器、西德采埃孚变速箱和转向器,以及各种阀类和钢板弹簧等总成部件。
斯太尔91系列的技术引进,对中国重型卡车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世纪——奔驰Actros系列卡车
自1996年以来,奔驰推出了ACTROS系列多款卡车:
MP1—1997年;MP2—2004年;MP3—2009年;新Actros—2012年。
1996年,具有21世纪先进设计理念的第一代ACTROS(代号:MP1)正式问世。
奔驰这一代的车型采用了OM501LA和OM502LA两款V型气缸柴油发动机:OM501LA是6缸发动机,排量达到11.95L;OM502LA是8缸发动机,排量达到15.93L。
两款发动机动力段涵盖了313-571马力,与之匹配的是一款16挡的手动变速箱和一款自动变速箱。OM502LA的最大功率可达419千瓦/570马力。
整体动力系统的性能继续提升,并且开发了匹配的变速箱。
2003年,ACTROS迎来第一次改款,代号为MP2。
其使用的OM502LA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升级到了441千瓦/600马力,并且可满足欧4排放标准。在这次的改款车型中,还首次搭载了量产版的新一代手自一体(AMT)变速箱POWERSHIFT,相比之前的车型所使用的变速箱传动效率更高、换挡逻辑性更强,更能适应高速公路运输。
2011年,梅赛德斯-奔驰正式发布了全新一代ACTROS。
全新一代ACTROS并没有采用V型气缸排列的柴油发动机,取而代之的是7系列平台的直列式6气缸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完全满足了2014年正式实施的欧6排放标准的严苛要求。
新一代ACTROS搭载四款发动机,其中7系列平台共计三款发动机并且均支持欧6排放标准。排量15.6升的OM473系列,最大功率460千瓦/625马力,最大扭矩3000牛米。同时匹配第三代POWERSHIFT智能化手自一体(AMT)变速箱,并具有多种驱动桥和底盘可供选择。
在21世纪,卡车的性能继续提升,但性能提升的重点有了转变:
1、卡车发动机改进的方向从性能转向环保,卡车发动机排放的标准越来越高;
2、发动机的排量进一步增大(12~16L),发动机功率普遍提升至300马力以上,500马力以上的发动机也不再少见。
3、卡车的载货量不再继续提升,经济性是考虑的重点。
卡车性能演化过程总结
卡车从发明至今不过100多年,从诞生初期的不成熟到完善用了几十年时间。
卡车诞生之初,发动机功率不过几十马力,载货能力仅有一两吨。但是这个性能相比于人类社会使用上千年的马车,已经有了质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卡车性能还有提升的空间,而传统马车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卡车就已经开始参与战争,但是露脸的机会不多。
以马为代表的畜力仍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是拖拽火炮、运输货物的主力。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卡车性能日臻完善,开始在战场上得到大规模的使用。
美国GMC大十轮的风采闪耀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多个战场,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GMC大十轮的产量超过50万辆,是二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汽车之一。
二战前卡车在军事领域的使用更多,二战后开始大规模进入民用市场。
从50年代开始,卡车在民用市场的使用快速上升。以美国洲际公路的建设为标志,全球各国开始大规模建设等级更高的公路,这为卡车的大规模使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50年代的卡车技术已经逐步完善,但是性能仍有提升的空间。
50年代卡车的发动机功率大多只有100多马力,200马力以上的发动机较少。
从载重能力上看,普遍使用的是载重5吨左右的中型卡车,重型卡车尚未普及。
70年代以后,卡车的技术逐步成熟,大马力发动机得到普及。
300马力以上的大功率发动机更加普遍,重型载货卡车越来越普及。
90年代以后,卡车的发动机功率和载货能力日臻完善,500马力以上的大马力发动机更加成熟和普及。
发动机功率和载货能力不再是卡车性能的发展重点,尾气排放、驾驶舒适性、智能化成为卡车发展的重心。
从卡车的百年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任何一项技术从诞生到成熟都需要时间。
不仅是技术的完善需要时间,新产品的影响还需要产能(产量)的支持,这些都需要时间。
卡车虽然在19世纪末就已经诞生,但直到二战才开始大规模登上历史舞台。如果说1913年福特发明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促进了汽车的生产和普及,战争需求则推动了卡车的大规模发展。
1950年前美国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重心,美国的汽车产量长期占全世界总产量的八成以上,有时甚至是90%以上。当时美国的汽车产量是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十倍以上。
虽然欧洲汽车工业的技术并不落后,但是要一直等到二战结束后,欧洲的汽车工业才开始崛起,在全球的产量份额开始大幅上升。
对于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技术,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长期垄断。
汽车和内燃机技术诞生于欧洲,但却是美国最开始大规模使用。
二战以后欧洲国家大力发展内燃机和卡车技术上,欧洲的卡车开始全世界闻名。
日本的卡车技术基本上是在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中国卡车技术的发展时间就更晚了。
中国的第一座汽车厂是在苏联援助下建立的,但是一直到2000年前后中国的重型卡车技术都不成熟,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极大。
但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成了完成的汽车工业研发和制造体系。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及自主发展,中国的重卡技术在2000年后逐步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