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7,梅酒往事

500

文 | 魏水华

图 | 梅见

公元1697年,在中国为康熙三十六年,论干支则为丁丑,属牛。在历史上,1697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但滋味的编年史里,这一年,也许并不像表面看来的那么波澜不惊。

500

公元1697年,法王路易十四与反法同盟签订《里斯维克和约》,结束了旷日持久的大同盟战争,17世纪延续近百年的法国的对外扩张也就此止步。

500

为了支撑战争,以及航海贸易的需求,早在路易十四即位之初,就下令在法国各地种植用于建造战舰的欧洲栎树。

栎树并不罕见,它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的树种。因为果实象形似斗,中国人称之为“橡斗”“橡子”“橡实”。故而,栎树和橡树,英语里都称之为oak tree,它们本为一物。

500

維哥灣海戰·魯道夫·貝克胡森(荷)繪

随着停战协议的签署,军舰订单急剧锐减。法国国内大量种植的栎树,一夜之间从畅销品变成滞销品。栎木木材因而被廉价甩卖,首先来“抄底”的,就是酒商。

用木材制作酒桶的传统,实际上从公元2世纪的古罗马时代就已经出现。在当时,人们主要选择耐腐蚀、耐磨、柔性好的棕榈木作为酒桶。但棕榈木富含油脂,用于存酒时,油脂会随着浸泡陈化进入酒体内,带来奇怪的杂味。因此在17世纪之前,木桶一直是陶罐的廉价平替,用于短时间存放品质较劣的酒饮。

由于栎木不如棕榈木柔软,需要用更高温度去烘烤木材,软化其质地,才能做出和棕榈木一样规格的酒桶——要不是《里斯维克和约》签订引起栎木价格跳水,万恶的资本家们没人愿意大费周折用栎木制造酒桶。

500

谁都没想到,正是这种烘烤,让栎木里的木质素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根据烘烤程度的不同和树种的不同,释放出代表香气和风味的单宁、香兰素、橡木内酯、丁子香酚等化合物,它们为酒体带来迷人的杏仁味、椰子味、焦糖味、奶油味和泥煤味。

同时,烘烤后的木桶内壁还能形成木炭层,它能吸附杂质,起到过滤净化的作用,让酒体更纯澈干净。

500

500

以后的数百年里,橡木桶一直担纲酿酒、存酒中的重要变量,是酒饮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梅见发布的原果原酿系列青梅酒,选择了东方色彩的蒙古栎来制作橡木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东方的栎树制作橡木桶。

500

500

虽然与西方制作酒桶的欧洲白栎、美洲红栎同科同属,但被中国人称为“柞栎”的蒙古栎,至今都没有实现人工培植。野生状态下的水土、气候的味道,在烘烤后被最大限度激发,最终进入梅见原果原酿橡木桶陈的酒体里,为本来浓郁的东方梅酒,加上了一层层厚厚的,与中国有关的地理色彩。

500

500

公元1697年,康熙的御桌,摆上了一盘福建诏安进贡的白粉梅。梅子清甜脆嫩、酸甜平衡,赢得了皇帝和后妃大臣们的夸奖。

这是高甜度的梅子,第一次站到中国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

500

在此之前,梅子一直与酸、涩、生津、回甜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且常常需要盐腌、糖渍、烟熏等技术手段的加持,才好入口。

总结起来一句话:不够好吃。

500

500

如何培植出更高甜度的梅子,让它的酸甜达到某种平衡,除了增加梅子的食用价值之外,对梅酒的制作,也有更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国梅花品种图志》的描述,中国梅子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的整个过程,伴随着人和历史的迭代、地理的变迁。在经历了云贵川、两广的传播路径后,发源于喜马拉雅东麓的梅树,最终来到了东亚大陆的尽头——浙闽沿海。

500

这个过程中,原本酸涩的梅,在经历了反复选育、栽培后,原本不羁的酸味,变得越来越酸甜适口。最终,在东南沿海,诞生出了大规模培植的,适合人们口味的梅子。

而当初第一次向朝廷进贡高甜度白粉梅的福建诏安,至今依然有着中国青梅之乡的美誉。当地县志记载,康熙中叶,梅子已经是全县种植面积最广的水果。

在传播、选育、交叉流变的过程中,中国诞生出了世界上品种最多、种质资源库最丰富、基因序列最完整的梅子图谱。从充满了原始风味的盐梅、苦梅,到高甜度的青竹梅、白粉梅,到酸味柔和突出的照水梅,再到风味复杂的加贺梅、南高梅,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南方的横断山区、长江流域和岭南闽广省份。

500

而众多的梅子品种,为今天中国梅酒的复兴,提供了宽阔的腾挪空间、良好的可塑性和坚实的物产基础。

梅见的原果原酿橡木桶系列青梅酒,正是依赖四川、云南等横断山区梅子的“山味”,与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梅子的“海味”,经过复杂的调配、勾勒之后,锻造出了真正表达东方文化的,属于中国的山海之味。

500

公元1697年,日本江户,学者平野必大出版了他的著作《本朝食鑑》。

虽然名为“食鑑”,但这本书更多描述的,是17-18世纪期间,日本社会的生活风尚和饮食习惯。包括和果子、抹茶、羊羹等今天见诸于日本街头的各种饮食,在这本书里,都有详细的记载。

500

有意思的是,《本朝食鑑》一段关于当时日本人浸渍青梅酒的记载:用酒与砂糖的混合溶液,去浸泡梅子。

500

众所周知,日本的梅子种植技术,和酒的酿造技术都来自中国,但很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点是,日本狭小的国土和贫瘠上,在植物选育驯化技术尚不成熟的时代,很难种出中国人诗句里“青青梅子故园春,嚼破微酸带浅颦”那种美好的、酸甜合宜妖娆适口的梅子。

酸、涩,乃至苦,是那个时代日本梅子普遍的状态。

为了改善口味,日本人想到了以当时昂贵的蔗糖来进行弥补——以甜来掩盖味道、修饰味道。

500

500

谁都没想到,糖的参与,让酒成为高渗溶液。浸泡其中,青梅里的有机物因为渗透压的差异而迅速释出:对比新鲜的梅子与浸泡过的梅子,很容易发现,果肉变得干瘪,而酒体变得更醇厚丰满。

是的,加了糖之后,甜度高了,酸度也高了。酸与甜,形成互补和填充,呈现出柔和、圆润的口感,最终,让酒体的品质更稳定,香味更协调。

这一工艺被记载到公开发行的书籍里,可以想见,早在江户初期,依靠糖来提取梅子里的酸,已经成为制作青梅酒的风尚。

500

描述江户时代梅酒参与宴饮的浮世绘

今天,在田间管理技术进步,梅子本身风味越来越佳的条件下,在青梅酒的制作过程依然保留了加入一定量的糖的传统,这并不是为了获取甜味,而是为了促使以酸为代表的,梅子里的呈味物质更多地进入酒液,达到酸甜平衡、优雅自然的目的。

甜,是媒介,是启发梅酒的小火花;酸,是主角,是策略梅酒的原动力。

500

公元1697年,英国探险家威廉·丹皮尔来到中国时,本地官员送了他两大坛名为Sam Shu的酒。

这件事被记录到了他的书《环游世界之旅》中,是中国白酒第一次见诸于英语文献。所谓Sam Shu,应当是“三烧酒”的音译,它指的是一次蒸粮,两次蒸酒的小曲清香白酒工艺。《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大词典》采信了这一名字,也以“samshu”描述中国白酒。中国酒的美名,从此享誉世界。

500

是的,最早被世界熟知的中国酒,并不是声名在外的酱香酒、浓香酒,而是小曲清香酒。这并非偶然,它落口爽净、不夺味道,有极大的包容性,极其适合调制西式鸡尾酒,是酸、甜、涩、辣、苦种种滋味的良好载体。

当然,它也是东方审美里,青梅酒最好的基酒。

500

500

重庆江津,川渝黔中国白酒金三角的东缘,小曲清香酒的最核心产区之一。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这片中国纯澈的白酒产区,诞生出了味型最复杂、烹饪最张扬、性格最锐利的川渝菜系;而与白酒金三角里滋味最纯澈的小曲清香酒伴生的,则是川渝菜系里以浓墨重彩而著称的下河帮重庆菜。

越复杂奔放的滋味,搭配越简单爽净的酒,这不是巧合,而是中国人舌头的选择。

500

当然的,在中国,滋味最复杂的水果,当属梅子。如果想通过酒泡浸渍的方式萃取梅子的味道,小曲清香酒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在饮食体系普遍需要减糖的今天,用最少的糖,粹取最丰厚饱满的梅酒,是横亘在行业前的难题。梅见在最新推出的原果原酿系列青梅酒里,采用了两年陈手工小曲清香白酒,清爽悠长的酒体本身就是良好的高渗溶液,只加入不多的糖,就能将梅子里的典型滋味粹出,同时又不夺味,堪称梅酒的上佳良配。

时间不言不语,而同一片土地,已经讲出了答案。

500

500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2023年11月,厚积薄发的梅见,终于在“2023梅见全球发布会”上,公开了原果原酿橡木桶系列青梅酒的真容。

500

来自长白山的蒙古栎橡木桶、来自中国白酒金三角的陶坛、来自重庆江津的小曲清香白酒、来自南方高山大海的十年老树梅子,在730天陈化的加持下,迸发出令人惊叹的酸、甘、浓、醇。

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是,梅见优雅新品的所有组成部分,都来自于1697年,这个地球上无数角落里,那些看似毫无关系的因缘际会。

最深邃而历久弥新的滋味,从来不会没来由地诞生于来自某个时代、某个人的巧思;它最需要仰仗的,是历史的蝴蝶扇一扇翅膀,让一切水到渠成。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