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多所高校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不为部分研究生提供住宿,这样做合理吗?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硕士研究生,住宿资源紧张的问题愈加凸显。为学生提供宿舍,不再是高校的既定规则。“不予安排住宿”,高校的官宣合理吗?

中新网梳理发现,近年来,多所高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不为部分研究生提供住宿。例如,厦门大学在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被录取为非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硕士研究生除外),学校不予安排住宿。

其中,部分高校明确不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提供住宿。例如,北京大学2024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南京大学明确,2024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学校不提供校内住宿,学生需自行安排住宿,学校给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适当的交通补贴。早在2019年,复旦大学就明确不为专硕生提供校内住宿,会协同相关院系努力拓展校外住宿资源,协助全日制学生以社会化方式解决住宿需求。

也有部分高校对全日制硕士生实行自愿申请制。湖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明确,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住宿实行自愿申请制,学校根据现有的宿舍资源,在一定范围内提供房源给新生选择。

这和我一直在说的“硕士和博士的分野”的大趋势是一致的。

学生宿舍,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福利。提不提供福利,取决于哪一方更需要去吸引另一方。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需要大量研究生进行尝试性实验,学校就愿意给研究生付一定地薪酬;不少毕业能取得高收入的专业的研究生,可以收取昂贵的学费,一样有很多人愿意念。

就我观察,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体制,正在向美国的方式转变。如果将来想从事研究工作,那就本科毕业直接去念博士(或者硕博连读)。而选择念硕士的人,大部分是为了积累一定的项目经验,以取得求职上的相对优势。念完硕士再念博士的人,可能会越拉越少,对学生来讲加起来学制太长,导师也未必欢迎。

既然学生念硕士的主要动力是学术界以外求职,学校给硕士提供福利的动力自然就少了。在宿舍紧张的情况下,不提供宿舍也很正常。但问题是,整个培养体系有无向这个方向转变?

既然硕士生的主要目标是就业,学校也不打算给他们太多福利,那导师就不应该把他们当做实验室的主要生产力,应该允许学生有一定地时间和精力花在为求职做准备上,而不是让他们一直在实验室工作。

更核心的问题可能是学制。从取得求职相对优势的角度讲,硕士三年的学制着实有些太长了,两年是国际上相对主流的学制,英联邦甚至有一年硕。我觉得,应该顺应学生的需求,缩短硕士学制。

如果培养体系能顺应学生的需求,别说不提供宿舍了,收取相对高额的学费也可以,一样会受欢迎。说实话,每年看大量学生交高额学费去海外念硕士,我挺心疼的。总觉得,这个钱,国内高校完全可以自己赚。

培养体系的改革,肯定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争鸣也会很多,更紧急的,恐怕是,导师在给硕士生布置工作时,需要考虑到他们在学校没有宿舍的实际

市郊校区的学生可能还好,周边房租不至于太贵,但不少研究生在市区的老校区学习工作,周边房租高得吓人,而硕士收入毕竟有限,他们很可能得住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每天需要在通勤上消耗不少时间。这种情况下,导师再要求长工作时间,就相当不合适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