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笔记-第一节 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

作者: 铁心-XT291

时间: 2023/12/6

编码: CDB/C/政/马哲/

CC协议:CC BY-NC 4.0

---

# 第一节 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

## 一、哲学与世界观

### (一)哲学

- 1、概念:

- 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 2、哲学观:哲学观是关于哲学本身的根本观点。

- 3、中外哲学:

- (1)中:中国传统哲学学究天人之际、探寻“宇宙万物之道”。

- (2)外:古希腊哲学求索万物本源。追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

### (二)世界观

- 1、概念: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 2、形成过程:

-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然形成关于世界各种事物的看法,进而形成关于世界的总体理解和根本看法。

### (三)关系:

- 1、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 (四)哲学与其他形态的世界观:

- 1、常识:

- (1)概念: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是自发的、零散的和非理论性的。

- (2)本质特性:是自发的、零散的和非理论性。

- (3)评价:

- 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常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宝贵的,有些常识也包含对世界的总体性理解,具有某种世界观的意义。

- 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

- (4)与哲学的关系:人要自觉地规范和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就需要超越这种自发的、零散的和常识性的观点、看法,形成自觉的、系统化的世界观,也就是上升为哲学。

- 2、宗教:

- (1)概念: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 (2)宗教的本质特征:对神的信仰。

- (3)宗教中的神的形象(特别是一神教中的神的形象):神被视为一切力量的源泉,一切智能的根据,一切情感的标准,一切价值的尺度。

- (4)与哲学的关系:

- 在这种“颠倒的世界观”中,人只有从异在的神圣形象中才能获得存在的根据和意义。

- 与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宗教不同,哲学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 3、 艺术:

- (1)概念:艺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 (2)评价:有些艺术作品也蕴含着对世界的根本性理解,并为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 (3)与哲学关系: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以艺术形象表达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和感受。哲学是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艺术则是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

- 4、科学:

- (1)概念: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 (2)与哲学关系:

-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以未分化的形态包含在哲学母体之中。哲学和科学的成熟过程,就是科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运动的具体规律不断地成为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则通过对各门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从总体上把握世界。

-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思维任务、思维方式不同,所要把握的规律在范围、层次上也不同。哲学既必须立足于具体科学,又必须保持对具体科学的超越性,揭示科学活动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总结和概括科学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哲学理论,而且要随着科学的发展变革哲学自身。

## 二、世界观与人生观、价值观

### (一)人生观

- 1、定义: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 2、内容:

- 它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 (1)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理解,具体表现为对生死、祸福、荣辱等问题的看法。

- (2)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生观要处理的基本关系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人类等关系。由此展现人生意义。

- 3、人生观问题根源:

- 人生观问题根源于人的特殊的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的矛盾。

- (1)其一,人是源于自然的存在,然而源于自然的人类又是超越自然寻求自由的社会存在,这就是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

- (2)其二,人是现实的存在,然而现实的人却不满足和不满意于人的现实,总是要把现实变成人所希望和向往的现实,这就是人的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3)其三,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人却力图以某种追求去超越有限的人生,让生命显示其意义与价值,这就是人的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

### (二)价值观

- 1、定义:

-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

###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哲学

-  1、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 (1)一方面,世界观理论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阐发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激发人的理想与追求。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 它总是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实际地塑造人们改造世界的行为方式乃至整个生活方式。因此,人们的生活内在地要求世界观为自己的全部活动奠定基础。

- (2)另一方面,哲学的世界观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对自身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 (3)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世界观从总体上规范和指导人的全部活动,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 (4)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问题。价值观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重要地位,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人的求知欲望,催化人的生命体验,引导人的理想追求,形成健全的人格。

- (5)哲学总是关注“人生在世”的大问题。凝结成作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哲学范畴。

### (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哲学与时代

1、 人对世界的关系的性质与状态,是以人的存在方式为前提的。

- (1)在阶级社会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肯定人对世界关系的历史性,我们才会自觉地提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 (2)每个时代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都不可能脱离自己所依存的时代和社会状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2、意义: 

- 以当代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对世界的当代关系,

- 以当代科学为中介的当代世界图景,

- 以当代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当代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

- 是每一个当代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需要思考并把握的最为现实的重大问题。 

## 三、世界观与方法论

### (一)方法论:

-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运用这个根本观点去认识、评价、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 (二)关系:

- 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 (1)人们认识任何具体事物的方法,都是在总的认识方式的规范和引导下进行的。

- 哲学关于世界总的图景构成人的认识方式 ,为人们认识一切具体事物提供总的概念框架和基本范畴。

- 人们在认识世界各种事物的过程中,总是以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等哲学概念、范畴去解释对象,这些哲学概念、范畴,是人类认识史的总结和积淀,因而构成人类认识世界的“阶梯”和“支撑点”。

- 科学研究尤其如此。每门科学都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但要发现规律、科学地把握世界,离不开正确运用一定哲学概念、范畴的理论思维。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 2、哲学是人们评价世界的根本方法。

- 人的全部活动始终包含着价值追求,并受一定价值观的引导,价值评价就是人对各种事物的价值及其大小所作的判断。

- 在人的价值追求和评价活动中,总是要用善与恶、美与丑、福与祸、荣与耻、利与害等哲学观念去评价对象。

- 哲学世界观为人们评价一切具体事物提供总的意义框架,是人们评价事物的根本方法。这体现了哲学世界观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 3. 哲学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把主观的目的、愿望、理想变成客观现实的活动。

- 它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始终蕴含着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根本性的世界观问题。

- 哲学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规范和根本准则,它引导人们深刻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力求既“合规律”又“合目的”地改造世界。这是哲学根本的方法论意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