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芒格到雷军,有真心慈善的资本家吗?
赛格特约作者 熊志
距离100岁不到1个月,查理·芒格走了。
对于这位黄金搭档,巴菲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没有查理的灵感、智慧和参与,伯克希尔不可能达到今天的地位”。
尽管没有巴菲特的知名度高,芒格离世的消息在中文互联网上依旧引发了悼念潮,他的各种名言警句又一度成了刷屏的存在。
如果以做不做实业的标准来看,芒格和他的老搭档巴菲特一样,就是一个标准意义上不直接创造产品的资本家。
哪怕伯克希尔公司投资了很多实业,比如知名的苹果、可口可乐,包括中国的比亚迪,它的利润来源也主要是投资盈利。
为什么纷纷纪念一个美国资本家?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外界看来,芒格还是一个热心肠的慈善家。资本家和慈善家看似矛盾的身份,是如何集于一身的?
理解了这一点,也许我们能更好地明白市场经济和商业社会的运行真相。
作为投资界的传奇人物,芒格和“股神”巴菲特的黄金组合因为其显赫的投资战果而被国人熟知。
相较于短期投机炒作挣快钱,芒格更加看重长期主义的价值。他认为,投资者要有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的基本面和增长潜能,再来决定是否长期持有,做时间的朋友。
正是在价值投资的理念指引下,他们率领的伯克希尔从一个濒临破产的纺织品制造商,成长为世界级的投资巨头,并创造了让一众投资企业难以企及的奇迹:
从1965年到2021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平均年涨幅高达20.1%,是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两倍。
自芒格加入的45年间,伯克希尔的市值从1000万美元猛增至近7800亿美元,飙涨超过7.5万倍
芒格靠投资获利。他人生事业的大部分时光就是专注地、滚雪球式地用钱生钱,获取财富增长果实,而不是制造产品并卖出去挣钱。
作为资本家的芒格,他甚至毫不掩饰自己对金钱和财富的渴望。他说,“我对追求财富有很大的热情,但不是因为我想要法拉利,而是因为想要独立。”
这一点和他的老搭档巴菲特如出一辙。一段对巴菲特的专访视频形容道,“巴菲特可能是第一个将自己描述为资本家的人。”
芒格在生前身后都能有较高的口碑,还被广大国人纪念,不仅是因为他的投资理念和哲学有深刻的价值养分,反对投机炒作和赌徒心态是一股清流,还在于他一直积极回馈社会。
事实上,芒格还是一位慈善家。
福布斯排行榜显示,芒格去世前的净资产为25亿美元,排在第1200位左右。相对于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个排名并不高。
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边挣钱的同时,还在边散财,出售和捐赠了很多持有的伯克希尔股票。
“流芳园”被称为亨廷顿图书馆“皇冠上的明珠”,是当前海外最大的中式仿古园林
就在前不久,芒格将77股伯克希尔A类股票捐赠给了加州圣马力诺市的亨利·亨廷顿图书馆和艺术博物馆。按照当时每股52.35万美元的股价计算,捐赠价值超过了4030万美元。
在知乎上有一个提问问道,有真心慈善的资本家吗?没有意外,主流的回答几乎都是给予了否定的答案。
当年比尔·盖茨、巴菲特将一群亿万富豪们组织起来,号召商界精英们积极投身慈善,他们达成了共识并承诺,“在生前或死后将至少一半的财富捐给慈善机构”。
即便是这种超越资本主义的慈善举动,也被认为是有些动机不纯。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资本家和慈善家本身就是不兼容的两种身份。资本家唯利是图,眼里只有金钱,“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鲜血和肮脏的东西”。
他们哪怕是回馈社会,慷慨地在生前立下遗嘱,要在死后将积累的财富捐出去,可能也是虚情假意,是为了避税,或者以更小的成本将财产转移给子孙。
这样的观点未免过于浅薄了。事实上,资本家是一个标签化的概念,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或者投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广义上的慈善。
像巴菲特、芒格一样的投资者,尽管不参与具体的实业,不生产具体的产品,他们的财富都来源于企业的一种“剩余价值”,但对企业的投资恰恰解决了融资需求,帮助那些有竞争力、成长性的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比如在2008年,巴菲特以2.3亿美元购得比亚迪10%股份,当时的比亚迪正危机四伏,负面缠身。而巴菲特的站台,直接带动了比亚迪的股价暴涨,帮助比亚迪渡过难关。
自2008年起,伯克希尔·哈撒韦便开始对比亚迪进行押注。当年9月,巴菲特与比亚迪签署协议,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比亚迪2.25亿股的股份,这笔认购价值高达18亿港元
如今的比亚迪,如同巴菲特、芒格投资的其它企业一样,已经成为行业龙头,在就业和纳税方面有着巨大的经济贡献,在慈善事业上也在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而对于巴菲特、芒格来说,以比亚迪为代表的系列投资,帮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财富滚雪球一样地增长。恰恰是得益于财富的暴增,他们才有资本和底气去捐款行善。
由此可见,资本并不总是吸血的存在。
巴菲特、芒格这样的金融玩家,哪怕没有直接创造产品,他们投资企业,把有价值的企业筛选出来帮助成长,同样是参与了社会财富创造的过程。
所以,资本合法逐利,同样是在创造财富,是在帮助社会扩大财富增长,这就包含了一定的慈善属性。弄清了这一点,便不难理解芒格身上的矛盾标签。
就在近日,雷军向武汉大学捐款13亿元,创下了校友个人单笔捐赠的纪录。事实上不只是雷军,像以马化腾为代表的腾讯创始人校友团队也多次向母校深圳大学捐款。
对于富豪们越来越热衷于一掷千金,舆论场并不全是点赞的声音。对慈善动机的叩问总是会成为一种弦外之音。
张维迎说过一句话,他说“富人无需抱着羞愧之心做慈善”。
在我看来,其言外之意是,资本是中性的,富豪们挣钱,只要合法合规,就不需要有道德负罪感,不需要把慈善当成收买人心、粉饰财富正当性的工具。
就像前面说的,企业家、投资者们的市场逐利行为本就是在帮助社会总财富实现增长。而扩大财富增长的过程,让市场蛋糕越来越大。只有蛋糕大了,以慈善捐赠为代表的第三次分配,才有更多的蛋糕可以分。
所以,芒格还曾公开表示,“Costco这样的私营公司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比大牌慈善基金会更多”。
他的这种看法,也许不仅是基于对自己投资企业的自信,或者是对一些慈善基金会运作效率低下的不满,更在于它回到了慈善事业的源头——当人们手上有更多财富时,才会愿意将它分享出去。
一方面,Costco这样的私营公司能拉动就业、创造税收,解决了很多人的生计问题;另一方面,它的业绩增长,帮助投资人赚钱,投资人能够拿出更多的钱投身慈善事业。
慈善归根到底,是要解决问题,还是预防问题发生?答案也许是后者。
企业家生产产品,然后卖出去挣钱;投资者投资获利,分享企业的红利,帮助有价值的企业快速成长,二者都是在创造财富增量。当多一个就业岗位出现,就会少一个人失业,少一个被救助者的出现,我们才能更接近慈善的目标。
所以,将资本看做一种手段,不要预设立场,对于芒格一边追求财富一边热心慈善,就容易理解很多。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慈善事业做大,离不开总财富的积累,挣更多的钱,人们才会有更强的动力去行善。
所以,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只要是合法挣钱,我们就应该鼓励。合法地赚取利润,本身是在扩大财富增长,是给慈善事业做加法。
纪念芒格,到底是纪念什么?也许不仅仅是价值投资,或者长期主义。
企业家以及企业背后的投资人,他们都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没有高下之分。少扣一些资本家的帽子,理性看待资本的价值,这也是芒格留下来的一份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