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古代茶叶那么重要,成为重要的消费品和出口品?

在中国的各地的县志或者地方志里,经常能看到没某地有泉眼或者水井清甜甘冽这样的记载。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可能是很难理解,为什么那时候的人要专门记一口井,但古人之所以这么重视一口井、一口泉,原因却也非常简单,因为大多数时候古人想要喝一口好水实在是太难了。

在一些人烟稀少的山村,能碰到一些干净水源的话,情况可能还略好些,但在城市里,茶叶就是绝对刚需。因为古代的城市下水系统和环境维护远不如今天,粪尿、污水等会不断渗入地下,导致水咸苦。越是大城市,面临这样的问题也就越多。唐朝的长安、明清的北京,后来基本都遇到了这个情况,至今这些地方还保留着各种带“甜水”字样的地名,这也说明了那个时候“甜水”的稀缺。

在这种情况下,茶叶之于日常生活,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助消化、去油腻这类功能性的价值;二则是调味,也就是让水不至于那么难喝。今天如果你去一些偏远的尚未通自来水的地方,喝当地的开水,大概率也会不好喝。但如果是用这些水泡点茶,哪怕是很便宜的茶,口味也就好的多了。

今天你去一些小地方,也可以看到当地有各种各样的“茶”,有些甚至就是把当地的树叶简单炒一炒。在今天,这些东西已经算是“饮食文化”的东西了。但如果问当地人的话,很多人还是会干脆承认,泡这个的目的就是“借个味”。

所以,以前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把茶摆在跟柴米油盐一样的地位,也能说明无论贫富贵贱都需要喝茶,只不过是有钱人喝的茶叶好点,而普通人喝点便宜的茶也就行了。

当然,茶叶能够流行,本身也是因为茶叶具有较强的成瘾性,而一个东西一旦成瘾,后面的销路自然不用发愁。

至于说内地与西北、青藏等地区以及海外国家的茶叶贸易,非要从“吃肉多,去积食”这个逻辑去解释,反倒是不太合理。因为如果说这些地方的人因为吃肉多才需要喝茶,显然无法解释为什么内地人同样也需要喝茶,而且人均茶叶消费量甚至比这些地方还要高。

如果从世界范围来看的话,绝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茶类饮品,这些饮品也基本都是以各种花草加工后冲泡的形式来饮用。在这一方面,茶并不独特。茶的特殊性在于它丰富的品类、多样化的加工方式带来的丰富口感,再加上其具有的成瘾性,这样才让它具备了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饮料的可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