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观新论
【本文由“路人丙烯烃”推荐,来自《从20世纪的俄国,看走向世界第一有多难》评论区,标题为路人丙烯烃添加】
由着宁老师说的人口问题延伸开去,我反而对国内人口的出生率持乐观态度,认为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有一次修复。我们传统观点都认为工业化以后人口必然会线性下滑,并有一系列发达国家的案例。但中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10亿级人口+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实现工业化,肯定会出现许多史无前例、要打破过往经验的现象,人口增长率的来回波动可能就是一个。
我们对标的国家,在人口和幅员上至少有一项与我们相差甚远。就以时常对标的日本为例,国土纵深小、主权不完整,并且科创进步与房地产繁荣同时出现在了七八十年代,这样一旦资产泡沫破裂、科技树受到打压,非常容易波及全国,造成全国性的资产贬值、产业升级受限,投资、消费同时受到影响,生活增量上不去、没盼头了,也就平成废宅了。
可我们国内现在的问题大不一样,我们点科技树才点到半树梢,前面的房地产投资甚至一度对实业挤出效应明显,现在资金回流。同时我们幅员辽阔,一二三四五线梯队分明,且各地或人或矿或产业或交通,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这样人口与产业的流动有广阔余地,技术革命的增量还能传导到那里,房价跌了反而安居,消费降级反而敢买,修复就会从这些不起眼的城市开始了。
所以如果我们死盯着北京、上海包括苏南、浙北这些传统标杆地段的人口、消费、财政收入、地方债务,再结合西方案例,以此再来推导人口出生率,很有可能反而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里再延伸一下,某些老师对上一阶段土地金融模式是很有感情的,把它视作是国家资产的锚定与经济增量的基础,有利于增加特定区域的资源配置,产生规模效应,加快该地区现代化建设,这就是他们“土地金融是真正的股市”“土地财政提高城市量能,有利于科技发展”的论点,其实中间应该加个变流器,那就是土地成为了价值投资的资本,也相应产生了资本的正外部性。但这是有临界点的,过了这个临界点,变流器过载,那就会烧掉这个传导链条,地产对科创、对实业产生挤出效应,同时这个的投资溢价也会受到削弱,资本属性降低。那挤出的产业和人口要去最适合生活发展的地方,资本也要重新去选择有更高收益的地方,于是必然会有一番重新打鼓另开张。之前的金融调控阵痛很大,但其实是顺应了这样的形势,未来就是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增量重塑投资、房价下跌消费降级后培育的消费新模式挽救消费,在此基础上的内循环合力改造外贸的新一轮良性循环。这种循环伴随着人口与产业在广袤国土上的再洗牌。我也坚定地相信,依靠10亿级的受教育人口,以及依托于我们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之上的产业链条,只要坚定调结构、促实业、大力点开科技树,我们的人口趋势必将走出一条新路线,继续助力我们下一轮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