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大战役”之后,解放战争我军胜利基本已成定局(续)

作者:吃鱼不吐鱼刺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636186413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续)

蒋介石过于自信导致开封失守

参谋总长顾祝同接到电报后急向蒋介石请示。而蒋介石反倒对开封防守非常有信心,对顾称:开封没有援军也能坚守10天,共军这样不顾一切地强攻,伤亡必大,不要多,再有两天,就难以支持下去了。

根据蒋的指示,国防部很快拿出了以开封为核心围歼华野外线兵团的计划:在开封外围国军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向民权对进,区寿年兵团进至商丘以东待命,刘汝明、胡琏进至朱仙镇、陈留一线。邱、孙两兵团见共军动即实行夹击,敌不动即于20日凌晨夹击,最大限度地杀伤溃逃之敌,其他兵团也配合捕杀。邱、孙兵团完成夹击任务时要防共军北窜。粟裕既败、陈士榘即不敢向东退,由刘汝明、胡琏部予以搜剿。计划特别强调:“要注意多部开进不可过早,亦不可过退,过早则敌遁,过退则开封有失!”

蒋居然要求救援“不可过早”,这在解放战争期间是唯一的一次。

蒋随后直接拨通了开封的河南省主席刘茂恩和66师师长李仲辛的电话,安慰说:“援军日内即可到达,依城固守,吸住共军攻城部队,当记首功……”

蒋介石又手谕邱清泉、孙元良、胡琏兵团及第4绥靖区刘汝明以及整编第25、83师等部:

“豫东大战即将展开,我已有严密布阵计划,各部要绝对遵命行事,勿因小利而盲动。此战由顾祝同协助指挥,刘峙严防散匪窥测徐州……”

战至18日黄昏,在蒋介石口中“没有援军也能坚守10天”的国军仅仅打了一天,城关守军已经损失过半,主力向城内收缩。国民党空军利用白天能见度高的机会对国军撤退后的道路和地区进行扫射并投掷燃烧弹,解放军攻击部队受到猛烈空袭后,伤亡甚大,不得不退出既得城防阵地。

夜晚后,解放军迅速组织力量,控制和扑灭大火,同时利用夜暗,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当夜23时,攻城部队利用黑夜掩护开始了总攻击。

开封国军判断解放军军主攻方向在北面,故在城北配置了大量火炮。当解放军猛攻南门的时候,国军的火炮只得隔着龙亭向南发射,但由于距离太远,几乎不能命中目标,威力大减。共军利用后方火炮向新南门实施火力突袭的机会,绕过城门外国军两侧火力点,进行连续爆破,炸开了新南门的东门洞,突进城内,登上了南门城楼。

新南门城楼两侧国军迅速组织队伍进行反冲锋,希望夺回南门关口。可随后解放军后续部队从缺口涌进城内,国军已经无法夺回前沿。解放军入城迅速抢占部分民房,两军自此转入激烈巷战。

刘茂恩、李仲辛发现新南门被突破,为整军纪随即枪毙了驻守新南门的营长,并急令保安7旅旅长亲自率部配合66师工兵营、辎重营向新南门进攻,连续冲锋几次未能奏效。

刘茂恩又继续增调兵力,由66师副师长亲自督战,同时国军以密集的炮火封锁新南门外的通路。

在解放军突破新南门时,部队仓促涌进城内,门外两侧国军防守工事未被注意到,所以尚保存完好。不久两侧国军防守工事发挥火力优势将新南门突破口重新封锁住了。涌进城中的共军与城外后续部队失去联系,处于国军夹击之中,伤亡很大,弹药缺乏,困守新南门7小时。

解放军占领宋关后,先用炮火摧毁国军在宋门前的三角地堡群、壕沟、铁丝网、城门楼,乘着烟雾弥漫,爆破队冲向宋门,在火力掩护下以11包炸药实施连续爆破开了城门。涌入宋门,后续部队紧跟入城。

解放军一部向新南门方向突击,一路向北发展,接应部队由曹门入城。向新南门增援的部队,先涉水抢渡惠济河,后逐屋打通墙壁,与其他入城队伍连接。

宋门被突破后,国军火力便集中向宋门,而新南门外侧国军地堡群却遭到共军的摧毁,城垣缺口再次被共军夺了回去,原先被包围在城内的小股共军与城外的后续部队会合。

与此同时,城西华野22师也攻破了西门和大南门。这样,华野三、八纵主力部队全部突进城内,展开激烈的巷战。

20日晨,华野攻城指挥部移进城内理事厅街的天主教堂内。

国军见城防多面失守,堵不胜堵,保安7旅旅长奉命率部实施最后的冲击,结果被击溃。20日晚,李仲辛下令66师所部撤至城西北角的龙亭、教养院、华北运动场及北门等地决意死守。刘茂恩也将保安队撤至省政府,收缩防线,固守待援。

此时,打援战斗也在激烈进行。开封一打响,蒋介石立即赴郑州、西安、徐州等地开会督阵,一面电令开封国军与古城共存亡,固守待援;一面抽调重兵,企图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就连原在苏北、淮南的国军第83、72、25、63师都急速往开封方向推进。多路援军在蒋介石的督促下,星夜驰援。但是在解放军各部牵制下,援军进展很不顺利。

6月16日下午2时,中野第一、三纵队及华野第十纵队接到于平汉铁路南段及其以东地区阻击命令,距规定的到达阻击地点的时间已不足20个小时了,十纵立即向上蔡开进。行至半夜,得知胡琏兵团已占领上蔡县城,其部队大部已北渡洪河,并向开封方向驰援。17日上午9时,中野出现在上蔡城北近郊。午后,各部猛攻上蔡城。占领了紧靠县城的麦仁店、李庄、西洪桥、刘桥、葛庄、坡赵村等地,在解放军的突然侧击下,胡琏担心后路被断,急令已北渡洪河、驰援开封的整编11师返渡洪河,回师救援。

与此同时,邱清泉兵团在兰封以东遭遇华野外线兵团4个纵队阻击,解放军还乘机攻占兰封。郑州孙元良兵团的多次进攻,没能突破解放军的阻援。

20日,蒋介石见开封国军实在力不能支,便乘专机亲临开封上空督战,为挽颓势,他命令空军加强对开封城进行轰炸。仅6月20日就投弹20吨。

国军为阻挡攻城部队的发展,放火构成一道道火障。退守省政府的刘茂恩,为防解放军夜间偷袭,下令放火燃烧省政符周围的几所房屋,用以照明。

20日黄昏,省政府陷落,刘茂恩化装突围。开封战役接近尾声。守军已退居西北一偶。该地龙亭、教养院、北门和华北运动场是国军的最后防线,尤其是龙亭这个核心阵地,是全城守军总指挥中枢。66师师部及13旅大部就在于此。

华北运动场,是国军在龙亭东面的重要阵地。21日拂晓共军突入该核心阵地,遗到国军猛烈的反冲击,一时陷入困境。解放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与反冲锋的国军展开肉搏战,最后华北运动场被解放军占领。

国军困守的阵地只剩下龙亭核心工事了。

龙亭是一座清代建筑,屹立在大型青砖砌成的13米高的台基上。相传这个“台基”是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的金盔宝殿。它雄踞全城最高点,殿宽阁高,土厚墙坚,上有工事密布的建筑物,下有巨大的地下室,上下连通,有5层火力网。以龙亭为中心,四周是地堡和炮兵阵地,仅钢筋水泥地堡就有12个,大炮数门。龙亭以南是潘、杨二湖,中间只有一条土马路与市区大街相连。龙亭的西、北、东三面有大片的开阔地。国军虽已突围无望,但仍凭借这一有利地形进行抵抗。

20日夜至21日晨,解放军军对国军龙亭主阵地进行了两次攻击,都被击退。

21日,经重新调整部署后,解放军对龙亭发起了最后攻击。攻击开始前,华野特纵集中600多门火炮轰击龙亭附近的军事目标和运动场,完全压制了国军炮火。解放军从围墙的缺口冲进去,龙亭失守。66师师长李仲辛突围到城墙上被流弹击中阵亡。龙亭被克后,至22日晨,开封战役基本结束。

22日,国军飞机在开封上空盘旋侦察,向国防部报告说“龙亭附近遗尸甚多,并有汽车向南门开。城西北汽车纵横,似已破坏。体育场附近汽车向北门开,全城已无我军符号,东、南两门开放,城内沉静。”

豫东战役第一阶段开封战役,华野全胜,接下来是第二阶段睢杞战役。

华野作战方向的争议,国军送货上门

开封战役虽然胜利,但是对下一步计划,华野外线兵团争议很大。当时增援开封的国军除了南线的胡琏兵团打了退堂鼓外,主要是有三大块:

一是从郑州由西向东来援的孙元良兵团整四十七军;

二是鲁西南地区来援的邱兵团和刘汝明四绥靖区部队;

三是从民权经睢杞两县来增援的区兵团。区兵团与邱兵团和刘的绥靖区部队都是从东方来的,可把邱、区、刘视为一块。

孙元良兵团从郑州来,中野九纵一个纵队阻击它,它就停滞不前,这说明孙兵团实力不强,是一支弱旅(后来在淮海战役中,孙元良兵团在陈官庄突围,被八纵及一些地方武装联合就消灭掉了。可见其战斗力之低)。如果华野瞄准孙元良兵团,这个兵团是唯一的一支由西边过来的国军,相对较孤立,也是一支相对较弱的兵团,歼灭他一个整编师及至全兵团,都是相对容易的。所以,华野较多人支持去打孙兵团。

这个方案可望获得刘邓中野的配合,把握较大。吃掉孙兵团,郑州也唾手可得。

而粟裕的方案却相反,他的计划是放弃开封南下,引诱邱、区、刘跟踪南下,伺机歼敌一部。这个方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邱、区、刘3个兵团十几万人,实力很强,如果粘在一起,经历连番恶战的华野外线兵团根本啃不动,如果打成胶着,我军自己也有很大危险,毕竟身处国统区,国民党调兵方便快捷。

在粟裕坚持下,华野外线兵团最后按照南下方案执行。

但是解放军运气太好,或者说国民党气数已尽,战机很快就出现了。

6月26日晨,第3、第8纵队撤出开封,向通许县方向转移。国军占领开封后,刘汝明缩在开封不动,邱清泉兵团与区寿年兵团尾追第3、第8纵队;而区寿年兵团在进抵睢杞地区后,却踌躇不前,与向南急进的邱兵团形成40公里的间隙。3部国军自动分成互不相联系的三块。这个情报立刻被我军内线人员送给华野。

华野外线兵团抓住这一战机,于27日晚对区寿年兵团进行合围,并以一部楔入纵深,割裂其部署,至29日晨,将区寿年兵团的兵团部及整编第75师、新编第21旅分割包围于龙王店,将整编第72师包围于铁佛寺地区。阻援集团控制了杞县王堰集一线,隔绝邱、区兵团。

区寿年被围,国军拼命增援

区兵团被围,邱清泉、胡琏都急红了眼——这里有一个特殊原因。区寿年兵团官方名称是“第7兵团”。豫东战役爆发前,国民党高层已经意识到战争的决战阶段即将到来,以往的小兵团编制(2个整编师左右)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所以,已经决定把杂牌性质的区兵团撤销,将区部合并到邱清泉或胡琏的兵团中,组成一个4个整编师的大兵团。但是把区部给邱还是胡,蒋介石还没拿定主意。现在区兵团被围,邱清泉、胡链立刻拼命增援,大有谁先救出区兵团就归谁的意思。

29日晚,突击集团以一部兵力监视整编第72师,以主力攻占龙王店外围各村落,经两昼夜激战,于7月1日午后,歼灭新编第21旅及整编第75师第6旅。接着,对龙王店守军发起总攻,激战至2日凌晨,歼灭区兵团兵团部和整编第75师师部,俘兵团司令官区寿年及整编第75师师长沈澄年。

接下来华野该打72师了。在中央军委给粟裕电文中“七十二师弹尽粮绝,师长哭脸,部队动摇”,应该不难歼灭。但黄百韬却突然杀到,华野遇到麻烦了。

意外的变数,黄百韬加入战场

本来对国军可能的增援,华野早有预案。中野在淮阳拖住胡琏,以三纵、八纵、十纵全部,两广纵队,四纵的十师,陈唐兵团的直属部队炮兵团,特纵部份炮兵——差不多粟裕手上一半的部队去阻击邱清泉,以中野九纵阻击孙元良兵团。由于孙兵团实力弱,九纵还分兵一部袭扰开封,让刘汝明不敢去增援区兵团。

什么都算到了,偏偏漏算了一个黄百韬。当时黄百韬的25师在去援救兖州的路上,许世友兵团布下一个口袋准备围轩黄百韬的25师。而黄百韬嗅觉很灵,得知解放军突然停止进攻兖州,立刻停止不前。这时候,黄百韬的老长官顾祝同提出让黄也竞争“7兵团司令长官”,蒋介石一高兴就答应了。

于是黄百韬星夜南下,在汇合第二交警总队与第三快速纵队后组成一个黄兵团,迅速投入到睢杞战场。

华野根本没料到黄兵团会参战。正所谓“准备的一桌饭,来了两桌客人”。7月1日黄兵团兵不血刃就推进到帝丘店。而帝丘店距离区兵团总部龙王店,72师驻守的铁佛寺仅十五六华里。这时候邱清泉兵团也已经推进到龙王店、铁佛寺以西20公里的过庄、张阁一带。也就是说,包围圈中区部的大炮如果向东打,可以直接掩护黄百韬进攻,如果向西打,又可以与邱清泉兵团的炮火连成一片。

形势错综复杂,打还是撤全在粟裕一念之间。据粟裕将军回忆,其一生曾经有三次最紧张的时候,一次是宿北战役,一次是淮海战役,还有一次就是这场豫东战役。粟裕之所以紧张,是因为这时的态势对华野十分不利。内有区兵团还未解决,外有黄兵团、邱兵团已经赶到,如果打成胶着,胡琏、孙元良、甚至刘汝明都可能赶到战场对华野合围,华野外线兵团有被全歼的危险。

打!性格坚毅的粟裕下定决心。华野发布命令,号召全军克服疲劳、不怕牺牲、顽强战斗,不仅要全歼区兵团,还要痛击邱清泉兵团,消灭黄百韬兵团,夺取豫东战役的全面胜利。

客观的评价,实际上经历开封攻坚战、围歼区兵团等连番恶战,华野部队已经疲备不堪,现在还要以一博三,不但要歼灭区兵团,连黄兵团也要一口吞下,已经远远超过了华野的能力。

强弩之末:华野再打黄百韬

7月2日,黄兵团发动全面进攻。经过1天激战,黄兵团大获全胜。到2日晚整编师25师40旅占领王集村,108旅占领董口,第三快速纵队攻占何庄、刘楼、马口。前锋距龙王店、铁佛寺已近在咫尺。担任阻击的中野11纵伤亡惨重,当夜被迫退出战场,转到后方休整。其33旅被取消番号。

夜幕降临后,睢杞战场风云突变。

7月2日,区寿年除铁佛寺72师外全军覆没。区寿年被俘,虽然区寿年能力一般,但是资历却很老。说出来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区寿年在南昌起义时就担任24师70团团长,那时粟裕还不过是一个普通小兵。所以,区寿年被俘后粟裕还请这个老长官吃了顿饭,老长官倚老卖老,开口就批评粟裕:“你的胃口太大了!吃掉我的兵团已经是极限,再打黄百韬违反了兵家之道,快撤吧,否则接下来肯定要失败。”

连被俘的区寿年都看出华野的疲态,可惜粟裕不以为然。

7月2日夜,华野以一部监视72师,主力1、4、6、8以及两广纵队开始向黄百韬兵团左右穿插,企图围歼黄兵团。7月3日拂晓,4纵攻占田花园,切断了黄兵团的后路。

黄百韬逆袭,邱清泉迂回攻击,战局逆转

黄兵团四面被围,后路被切断。7月3日华野发动全面攻势,一时黄兵团形势岌岌可危。换国民党一般部队可能也就崩渍了。但黄百韬确实是国军一员悍将。7月4日晨,黄将25师特务营和108旅的2个营拼凑成一个团,在4辆坦克掩护下,亲自带队向田花园攻击,创造了国军战史上兵团司令带队冲锋唯一战例。

面对绝对优势解放军,他的部队伤亡重大,团长李景春重伤倒地,黄本人也受伤,仍死战不退,站在坦克上高呼口号。部队受其激励,拼死猛冲猛打,一举攻占田花园并乘胜夺回4、5个村庄,黄兵团逆袭遏制了华野进攻势头,给华野造成重大伤亡,稳定了阵线。

华野与黄百韬杀红了眼。而外线的邱清泉兵团却悄悄的绕开了华野的阻击部队,迂回到围攻黄兵团的解放军后方。7月6日邱兵团突然发动猛烈进攻。华野腹背受敌,麻烦大了。

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华野各部与黄、邱兵团搅成一团。一旦被国军粘住,等外线各路国军赶到睢杞战场,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日,中央军委给中野急电:

刘陈邓并告粟陈唐:微未电悉。为保障粟军胜利,你们行动有二方案:一、全军(一、二、三、四纵)尾敌北进,直达睢杞地区。二、以四纵尾十八军北进直达睢杞,以一、二、三纵歼灭吴绍周。以上方案望择一施行。如果不取第一案,则必须取第二案。务使十八军于午灰前不超过睢杞,争取歼灭七十二师(是否续歼七十二师,由粟裕按当面情况临机定),并使粟军于战役结束后有十天左右喘息时间,北移休整,立于主动地位(此点甚为重要),是为至盼。全军进展情形望逐日电告。军委 鱼丑

在军委的电文中可见当时华野形势危急,要求中野或者以主力“直达睢杞地区”救援华野,或者以四纵“直达睢杞”并以主力歼灭吴绍周(85军)吸引国军增援。不管如何都要中野派一个以上纵队到睢杞战场。让华野可以“北移休整”“有十天左右喘息时间”,甚至特别强调“是为至盼。全军进展情形望逐日电告”。

6日,华野抽调兵力对邱兵团反击,总算勉强挡住邱兵团攻击。邱兵团停止攻击后,华野立刻撤退,战场都来不急打扫,匆忙撤走,由于连战疲惫,在邱兵团追击下,有3000多民工和伤员成为国军俘虏。

豫东战役,国军最后的回光返照

豫东战役我军伤亡惨重。据官方史料我军伤亡约33000人。实际伤亡可能远超过这个数字。郭化若在其《四纵队淮海战役之经过与初步检讨》一文的开篇中说到:纵队自濮阳整训后,渡河南下参加豫东战役,部队伤亡四千余,非战斗减员亦四千余,共减员九千余。一个四纵伤亡已经近万,那么其他纵队呢?据《皮定均日记》透露,“此次战役,我们杀伤敌军也很大,要谈起来,我们就是杀伤敌军一个整师(75师),但是我们‘三弟兄’(指粟裕麾下外线兵团的主力的1、4、6纵)都残废了。”

这样看来,1、4、6纵伤亡差不多,都是打“残废了”。3个主力纵队伤亡已经有3万,当时华野共有7个纵队参战,其余纵队伤亡也不小。

粟裕在一九四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午时报军委,并致管文蔚、陈不显、韦国清、吉洛的电报中说:“我西兵团之七个纵队,除三、八纵队比较完整外(该两纵队每纵亦只二万三至二万五),其余各纵既不充实,也不完整的。”(见《粟裕军事文集》)

在一九四八年八月二十七日晨报军委的电报中,粟裕又说:“西兵团七个纵队,自开封、睢杞两战役后,所补俘虏不够补偿伤亡,部队极不充实(每连只四至六个步枪班),尤其干部伤亡太大,至今无法补充,许多营连有政干无军干,有军干无政干,而营连排干部太新太弱,班排干部俘虏成份不少,因此团级与营以下脱节现象甚严重。”

综合上述因素,豫东战役,我军虽然取得歼敌9万的胜利(包括外线阻击歼敌),但是自身伤亡不下5万,这还不包括外线配合作战中野的伤亡。

虽然代价很大,但是豫东战役总体而言也是我军与国军主力会战的一次重大胜利。其战果包括攻克河南省会城市开封(其政治影响力不可低估),对区兵团给予歼灭性打击,重创黄兵团。战役目的基本实现。

在豫东战役最紧张的时候,国民党徐州剿总已经开始装运行李,如果战役失败,国民党只有提前撤退到江南地区,也就没有后来的淮海战役,解放战争就是另一种进程。不过因为黄百韬拼死逆袭以及邱清泉迂回攻击,才让国军在豫东战役最后阶段反败为胜。据此黄百韬还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豫东战役时国军虽然在最后关头侥幸获胜,但是代价过于惨重——区兵团大部被歼,黄兵团被重创,邱兵团伤亡惨重,还搭上一个开封。获得的战果不过重创华野外线兵团。解放军在根据地大力支援下,损失很容易弥补。而国民党因为窘迫的财政,让一线部队的损失很难得到及时的补充。

更重要的是,豫东战役的胜利国民党不仅没能逆转战局,反而让其高层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希望——只要集中主力与解放军会战,国军完全可以取得胜利。这种心理对国民党后期的战路部署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国军集中徐州剿总主力准备与解放军会战,而不是收缩主力退守淮河争取一个划江而治的机会。这就为我军在淮海全歼国民党徐州剿总主力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也促进了解放战争的加速胜利。

第六节 小三大战役的意义

解放军经过四战四平、临汾-晋中战役、豫东-兖州战役后,战争形势其实已经明朗。

毛泽东在1948年7月就说,“解放战争就像爬山,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粟裕在1948年8月给中央军委的汇报中则说,“团以下干部保命思想严重,因为眼看革命就要胜利了,却不知道自己何时报销,很想尽快回到大后方享福”。

这就证明,解放军团以下最基层的干部在1948年8月已经强烈地预感到最后的胜利即将到来;相反,国民党方面在同年8月的南京军事会议上则是哀鸿遍地,怨声载道。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合格的职业军人,不管他属于哪一方,这个时候都应该估计到战争的结局了。

国军作战意志被摧毁

如果说,在小三大战役前,国军还多少保留着一定的战斗意志,还能主动寻找解放军作主力会战,小三大战役后国军仅存的战斗意志也被摧毁。

黄百韬,国军中绝对悍将。其领导的整编25师本属杂牌部队拼凑而成,战斗力很弱。但在他调教下,居然成为国军一只劲旅,在对中野、华野屡次作战中均有不俗表现。豫东战役如果没有黄百韬拼命救援,区兵团早就全军覆没,后来面对华野绝对优势兵力的围攻甚至亲自率军冲锋,是国军最后能反败为胜的关键。就这样的将领在豫东战役后也意志消沉。

济南战役时,黄奉命前去援救济南。按理才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并被提拔为7兵团司令长官的黄应该更加卖力。但是,黄百韬在无线电中听到王耀武细细叮嘱家事,就对部下说“王没有死战的决心”,“此行必是白忙一场”,意即不必当真去救了,应付一下即可。这与黄此前的表现可谓大相径庭。结果华野准备了整整70个团的打援部队没放一枪,济南就已经解放。这在几个月前是无法想象的。

廖耀湘,东北国军的主力战将。其1946年进入东北时何等骄狂。一个威远堡战斗的胜利就让其志得意满的宣称:一个22师就可以击破任何共军!1948年前廖率领的新六军还锐气十足,几乎就是东北战场国军的救火队,陈明仁能够在坚守四平最后时刻获得胜利,根本原因还是新六军突破了东野阻击,让林彪无奈撤军。但是四战四平后廖耀湘却绝足不出沈阳,即使在锦州战役最激烈最紧张的时候,他率领的国军最强大的机械化兵团只敢在彰武一带徘徊不前,眼睁睁地看着锦州失守。

邱清泉,蒋介石心腹爱将。其率领的5军一直是华野的头号劲敌。华野几度集中优势兵力想吃掉这个王牌军都没有成功。豫东战役后也意志消沉,在淮海战役中几乎平庸无为,后被包围在陈官庄后整天酗酒作乐不问战事,直到被击毙。高级将领意志消沉,一线官兵士气更是一落千丈。

整编11师,国军全美械装备的5大主力之一。在1948年8月之前与华野几乎所有部队、中野大部分部队交战记录保持全胜。这样一只王牌部队编入黄维12兵团,该兵团还包括85军这只很能打的部队(就是在民权战役中击溃中野的部队)。整个黄维兵团10余万人,结果在双堆集被中野包围。当时中野不过17万,加上地方部队约有30万。兵力虽然较多,但是装备差距很大,中野自身经过大别山战斗部队损失很大,还没恢复元气。地方部队数量虽多,但战斗力非常有限。

黄维兵团被中野围住竟然动弹不得。要知道仅一个整编11师,过去就多次遇到解放军优势兵力围攻而表现出色。如47年黄麻战役,华野5个纵队围攻不但没有歼灭11师自己受到巨大的伤亡。土山集战役,华野集中1、3、4、6、8等5个主力纵队准备围歼11师,结果打了整整2天,反倒被11师逆袭击败。现在被弱小的中野围住,黄兵团附近固镇还有6、8两个兵团10万人接应。但无论18军(即整编11师)、还是85军均暮气沉沉无所作为,实在是士气低落、作战意志已丧失殆尽。

为什么小三大战役对国军上下打击如此之大?如果仅看歼敌数量,这几场战役并不多。四战四平歼敌2万,豫东战役连上开封不过7-8万人(其中国军正规部队仅5万左右),兖州战役也不到2万,临汾-晋中战役虽然歼敌达10万之众,但大都是阎锡山的地方部队。这样的歼敌数量在48年解放军节节胜利中其实并不太耀眼。小三大战役对国军的震撼其实另有原因。

国民党防御策略的全面溃败

战争的博弈从某种角度上看其实也可以认为是对点、线、面的争夺。1946年-1947年国军对解放区的进攻,其基本策略可以总结为:占据点(大城市),打通线,恢复面。

进攻失败后,到了1947年下半年开始,国军转入防御态势,其基本策略调整为:占据点,确保线,压制面。如果国军能有效执行这个策略,国军就能稳定军事形势,甚至还有获胜的希望。

执行这个策略最成功的例子当属日军。日本中国派遣军其兵力最高峰时期也不过百万,却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虽然兵力严重不足,但是在占据点,确保线,压制面的策略下,不管是正面数百万国军,还是敌后八路军都被压制得无法动弹。

其核心就是“确保线”。战争中谁能掌握主要交通线,谁就能更迅捷的调动兵力,在关键战场形成局部优势击败对手。

但是,国军这个策略执行还不到半年,就被解放军攻势瓦解。小三大战役让国军看到,面对解放军的攻击,不仅“线”无法确保(如四平、兖州),连“点”也无法坚守(临汾、洛阳、襄阳、开封),豫东战役实际上是国军拼死一搏——以放弃救援“线”(兖州)甚至预期未来还要放弃重要的“点”(济南)为代价,最大程度集中兵力企图吃掉华野外线兵团。结果却是,再次丢掉一个“点”(开封),丢掉一个兵团(区寿年),一个兵团被重创(黄兵团),只是让华野受伤而已,距离歼灭华野还差得很远。

线保不住,点守不住,解放军外线兵团在最虚弱的时候也吃不住——战争还有什么希望?

这样的结果如何不能让国军上下意志消沉,战意全无。

所以,小三大战役之后,解放战争我军胜利基本已成定局,国民党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