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语文教育是否存在问题?
网友提问:
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学校是省里最好的高中,语文教育也难逃一劫。)。多年的学习生活让我发现语文课原本是非常重要的学科,现在却逐渐被应试教育所束缚,连作文题目的立意也是要有所限定。不仅如此,阅读题、古诗词鉴赏更是以所谓的背诵「模板」来得分的。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呢?拿作文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学生个人最好的体现平台,现在的状况却成了八股文。如何看待中国的语文教育?
我的回答:
淡定点,等你以后准备出国,考SAT、GRE、雅思、托福到时候,一样会遇到这个问题。不管是给你讲课的老师,还是相关的教材,都会告诉你写作和口语的各种套路。只要把模板背熟,你拿个及格线以上的分数问题不大,而如果你准备自由发挥,那就要做好白掏上千块报名费的准备。
站在学生的角度,基于表达的欲望,不喜欢写规规矩矩的八股文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很多人未必想过,如果不写八股文的结果是什么。
需要知道的是,你们自己班级内的模拟考还好,阅卷的基本都是自己的老师,对你还知根知底。但真等到高考,情况就完全变了。
作为一所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之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和同学都参与过高考、成人自考、事业单位考试等不同考试的阅卷。当然,那个时候跟我们一起阅卷的,也还有一些其他高中的老师和相关学科的教研人员。
在语文考试中,作文阅卷的最大难点,在于分数不好给。如果说一道3分、4分的题目,不同老师给分上下不会超过1分的话,那么对于作文阅卷,不同老师给分差出5分、10分都有可能。而高考阅卷的规则是,只有在随机分配的两位阅卷老师给出的分值差超过一定数值(比如5分)的情况下,才会交由另一位老师或者阅卷组长进行复评。
一个省的高考考生人数,多则近百万,少则数万。按照最多30秒看一份作文算,平均每人每天要看的试卷也有近千份。而由于试卷是随机分配的,阅卷人对考生一无所知几乎是必然的。
如此一来,在阅卷中,对阅卷人来说,最容易改的作文其实就是八股文。因为八股文的优点是,只要各部分你按部就班的写了,结构方面没问题,那么就可以按照每一部分对应的分数直接给你打分,每个老师上下差别不会太大。而如果标新立异,则很有可能导致阅卷老师给出一个较低的分数,或者阅卷老师有争议后交由组长复评,而组长最终给出较低的分数。
你们需要理解,从6月8号考完试收卷到半个月后查成绩,就这半个月的时间,几十万人的成绩必须要一个个的评阅并录入系统。这个时间下,指望每一份试卷都有几个老师围在一起花半个小时时间仔细研究你的作文,这是不可能的。
国外的语言考试也是一样。无论是总分结构,还是每一段落的起承转合,基本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套路。这一点,等你以后准备出国考试的时候,也会有更深的感触。
而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题目中,“模板”的存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试想一下,如果你自己真的非常喜欢古诗词,恰好高考出题的那首古诗词是你很熟悉的。你为了显示自己很博学,旁征博引,从学术考证的角度阐述了这首诗词的主题。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阅卷老师可能看不懂——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熟悉这首古诗词。碰到运气好,阅卷老师可能会提交组长,而组长觉得无法评断,则可能会找相关专家进行评判。然而,这一定是好事么?
其实未必。因为学术研究中,存在观点争议很正常,而假如阅卷组专家站在他的角度认为你说错了,给你打个低分,也是合情合理。反而,那些按照模板四平八稳回答的,都踩中了给分点,可能拿到满分。
对于中学生来说,务必要明白一点,高考是一个典型的标准化考试,其阅卷也是标准化阅卷。所谓“标准化阅卷”,意思是必须给给阅卷划分出详细的流程和不同的给分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几百位不同教龄、不同学术兴趣、不同细分专业方向背景的老师,在阅卷时不因自己的兴趣偏好和知识结构而出现较大的偏差,以免影响学生的成绩。
可以说,在高考阅卷中,为了保障公平,老师们也在消除自己身上的“个性化”的一面。
不然,你真以为高考作文看多了,老师们不会吐么?对于那种八股文,阅卷老师看多了也是麻木的。唯一能在麻木之余还能让老师们准确给分的,也就是每一部分都有对应的得分点。
在这里,我并不奢望你能完全理解我在说什么,因为我也是从一个高中生的年纪过来的。但有一点请记住,任何一场标准化考试——也包括GRE、雅思等考试——都会有自己的套路,这些套路是对考生最好的保护,他可以确保你的试卷出现了问题之后,别人可以依据详细的标准来为你争取你应得的分数。
在现实中,你会发现那些总分考得高的学生,语文成绩一般也不差。数学140、英语140、语文90,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但很少。一般来说,数学、英语能考到130、140分的,语文成绩也不会低于120、130。反之,绝大多数语文就考个90分、100分左右的,总分差不多也就是在四五百分上下。因为这些高分考生其实早早就知道了,语文考试考的就是个套路,而你只要掌握这个套路就好。
标准化考试考的是你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不是你个人的思想。等到你考上了大学,期末考试、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答辩等等,目的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一种检验,考查的是你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是否具备一个本科生、研究生应当有的基础学术能力,而不是对你个人学术观点。如果你真的有创作的欲望和个人独立的见解,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比一张试卷大得多的空间等你展示。
而站在教育者的立场,恐怕稍微理性的人也会承认,优质的语文教育需要高度个性化,也就是因材施教。但这一方面需要语文教师自己的能力出众——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说,至少也要是个硕士学历,另一方面来说,则一定要小班教学,最多最多不能超过10个人,否则根本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钱从哪儿来?
八股文就算千不好万不好,但他有一个好,就是你实在学不会,死记硬背就行。这些年知乎上很多人经常会谈“阶级上升”的问题,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标准化考试、八股文的价值,就在于你实在没什么天赋和资本,死记硬背、多刷题,也能考出一个不错的成绩。可如果真要是“个性化”了,那普通人也就与公平无缘了。
无论如何,骂语文教育是很容易的,甚至就连一个小学生,也能轻易地说出“语文教育”的几项弊病。但在无法拿出如何让几千位教师在不依靠“套路”而能做到公平的给数十万考生给分的方案的前提下,对于“套路”的指责,在实践层面上也当然是不具备任何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