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也让我数次流泪,我觉得,这就够了

【本文来自《“张桂梅电影”,口碑反转再反转?》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看过电影了,不由得想说几句

1、关于胡歌的角色,影片中确实有大概3到4处张校长和丈夫的回忆片段,开始的时候我确实没能理解,但是在最后一幕(涉及剧透了),片中,张校长弥留直接,丈夫来接她,就在她(我的感受)觉得终于要抛弃所有凡尘俗世的羁绊的时候,女高的孩子们在医院外合唱《红梅赞》,因为不舍、因为责任,她回到了现实。

直到这是我才理解导演设置这个角色的意图,人都是有情感的,张校长在她最焦虑,最无助的时候,怀念爱人,有什么错?谁说有了信仰就不可以有情感?没有情感,没有爱,谁会在茫然无助下坚持那么久?

2、关于所谓矮化女性的问题

(1)女孩们进了女校,溜出去,玩。这很正常啊,大山里的孩子,没见过外面的花花绿绿,被吸引,这难道不正常吗?那片中一样有女孩子去工地打工的镜头啊,这怎么叫矮化?怎么叫不符合实际?

(2)女教师问题,吃不了苦的不止女教师啊,具体的就不剧透了,大家自己看剧吧。我们在单位,看见过多少男员工和领导起冲突的?

(3)酗酒母亲问题,大家非要揪住一个酗酒父亲来说是强行改编,很奇怪哎,张老师带了那么多学生,真的就一个酗酒的父亲吗?而且片中,张老师要挽救的不就是女性吗?酗酒母亲没有被责骂,而是带进女高,成为食堂的员工,这不也是一种挽救吗?这样的立意哪边差了?哪边有问题了?

3、看看评论区,有很多人站在道德的高地,信仰的高地,可是,你们真的了解全貌吗?你看过电影吗?没有看过,就为了别人的评论而义愤填膺,请问这是我们该有的吗?不在其中,不谋其政。不见全貌,莫做评论。

最后,感慨一下,我上周日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诺大的影厅,就只有我和我女儿两个人,我和女儿在安静的看着这部电影,她可能还不太懂很多剧情,她可能也不太理解信仰,大事我看见她也悄悄的抹眼泪了,淡然这部电影也让我数次流泪,我觉得,这就够了。感谢所有为他人负责、付出的人。有你们,国家才更有希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