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前那场战役,法国被越南人打趴下,结果搞了半天背后有中国人
专栏 | 军史故事
为你讲解历史上有趣的军事故事。铁血军事是互联网的老顽童,十九岁的“高龄”让我们更懂军迷。俺们文章有趣还有料,阁下如若赏脸就往下看看吧~
纵览人类数千年的战争史,总有那么几场战争会让人刻苦铭心。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著名的越南奠边府战役,看看法国在这场战争中式如何失败的。
65年前,1954年5月7日,被越南军队重重包围的法国军队在越南西北部奠边府投降。
在这里,法国军队最后一场重大战役落幕了,同时也是殖民战争时代最后一场大战。是役,法军损失13000多人,卡斯特里准将及其全部参谋人员被俘。两个月之后,《日内瓦协定》签署,法国永远失去了印支半岛。
战争的开始要从1953年说起。
11月20日,法军发动“蓖麻”行动,空降兵在奠边府周围伞降,轻松占领了二战时期日军在那里建造的机场,并击溃了在奠边府周边驻防的小股越南军队。
随后增援部队乘坐飞机抵达这里,大量重型武器装备很快运到前线开始修建完整的防御阵地。
空降兵上校克里斯蒂安·费迪南德用自己11个情妇的名字命名周围的11个防御阵地。
占领奠边府的是法国最精锐的空降兵部队,并有外籍军团战,高傲的法国人认为这样就可以轻松击败越南军队。
法国驻印支部队指挥官亨利·纳瓦雷少将认为,奠边府可以建成一座强大的防御基地,为之后更大规模的战役提供一个稳定的跳板。计划在18个月内歼灭越军主力,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
上面这一片片伞花是正在战略要地奠边府盆地着陆的法国外籍军团的伞兵部队。
当时法军上下对战事发展都过分乐观,在武器配备上,法军拥有35门105~155mm榴弹炮,几门120mm迫击炮,除了火炮之外,法军还有10辆M24“霞飞”轻型坦克。
奠边府的炮兵指挥官认为凭借这些重火力加上奠边府的简易机场作为补给通道和法军的空中支援就能硬抗住北越的围攻并让他们流尽鲜血,最终老老实实走上谈判桌。
然而,当战斗开始后,法军很快意识到,出大事了!
因为他们打死都想不到,北越已经有了中国援助的苏联造37mm高射炮,14.5mm高射机枪和美国造105mm榴弹炮,完全可以封锁法军机场。这些105mm榴弹炮跟法军的型号相同弹药通用,猜测应该是我党把缴获国民党军的105mm榴弹炮整修一番之后移交给他们的(整整一个团)。
3月13日,越南军队在中国支援的炮火下,决定开始进攻奠边府周围的法军阵地。而法国那些“霞飞”坦克在持续近两个月的战斗中表现不错,但终因数量太少,被逐个击毁。
▲ 被击毁的“霞飞”坦克
▲ 37毫米的高空炮兵逐渐进入中心,击落了许多敌机
▲ 第一架飞机于1954年3月14日被击落
而另一方面,北越方面动用工兵和一个团的步兵在原始森林里硬开出一条路,靠人力拖曳把这些重炮拉到可以俯瞰法军奠边府阵地的高山上,在中国顾问团的指导下挖掘出了和志愿军在朝鲜一样的坑道阵地。
而法国人由于兵力不足,根本无力占领这些离主阵地很远但却很高的山头(奠边府太大而法国人投入的兵力相对不足)。越南人把重炮和高射炮扛到山头上,居高临下从容观测法军阵地并封锁机场,法国人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 经过几周的围攻,所有的地方都出现了战壕,法国军队开始溃败
为了防止越南军队夜晚突袭,逼得法军每天晚上放照明弹。
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那就是法军在防线上布置了一种特制的地雷,他们称其为“内格尔”(nagel),就是在一个10加仑的鼓形容器中装上凝固汽油和电雷管,碉堡内的人员可以通过导线将其引爆,只要越军接近这玩意,法国人有信心在一秒钟之内就把他们变成一具具熊熊燃烧的人形火炬。
而且各核心据点都配备了美制带红外瞄准仪的狙击步枪(其实是美制M3卡宾枪的一种变形枪,1953年圣诞节期间奠边府的法军阿尔及利亚第7步兵团第5营第一次拿到了这种高大上的“神秘”武器。为了掩人耳目,这批武器是和军服一起运来的)。凭借着红外夜视仪,可以在深夜也可以看见袭击者的身影。法国人认为有了这种利器,越军就再也无法利用夜暗偷袭了。
然而法国人肯定没想到早在1年多前的朝鲜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就已经在攻击正洞西山时从美骑1师手里缴获过该型狙击卡宾枪了,这是指挥正洞西山战斗的志愿军郑波团长在试射缴获的美制卡宾枪。
最终,在中国顾问团的指导下,越军发起猛烈冲击,成功击溃法军拿下机场。
当然,法军也不是怂包,他们的精锐部队依靠一系列山头阵地进行了顽强抵抗,甚至展开白刃战。
▲ 冲锋的越南士兵
▲ 抵抗的法军
虽然第一天就丢掉了几个重要的外围阵地,但法国人凭借工事和重炮反击越南人,逼得越南人再次使用解放军土工作业的办法用战壕缓慢包围法军阵地并缩短冲击距离。
土工作业本来就是解放军在长期斗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从我军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长期和火力远比我军强大的敌军作战,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利用土工作业来降低敌军火力对我有生力量的杀伤就成了我军的传统。
这次越军在奠边府按照中国顾问教授的方法挖掘的堑壕,很类似1948年底中原野战军在双堆集围困敌12兵团的那种堑壕。
战壕分为2种,一种较宽的主堑壕可以机动火炮,后送伤员,或者主力部队向前机动;另外一种较为窄的辅助堑壕,则是步兵接敌攻击之用。
▲ 一架停靠在有铁丝网保护的道路上的法军直升机
这2种类型的堑壕组成了一张巨网,将整个奠边府牢牢困住。从森林中越军部队的集结地一直延伸到各个预定攻击目标。这些堑壕约1人多高(考虑到越南人的小个子,高度通常不超过1.7米),宽度很窄,主堑壕宽约1米出头,可以并行2人,便于抬运重武器或者伤员;辅助堑壕就只有半米宽了,只可容纳一个人通行。在堑壕的两侧,还挖掘了无数的火力点,猫耳洞,防炮洞等工事。
为了避开敌军火力的杀伤,只在夜间挖掘,而且是各部队一起动手,边挖边伪装。从2月下旬开始,堑壕就一步步逼近兴兰据点,进入3月份,几条堑壕从兴兰据点对面的高地上一点点延伸下来,穿过了之间的开阔地,当掘进到距离法军外围阵地一定的距离时,越军就开始挖掘环绕整个法军阵地和据点的主堑壕,然后以环形的主堑壕作为新的起点再继续向法军阵地进逼。
到3月10日越军攻击发起前,堑壕的前端和法军的铁丝网的距离已经不足百米,最近处仅50余米!
很快,在越军重炮猛烈而精准的射击下逐渐压倒了法国人的防御,补给与士气。(当然法国人的空地协同能力和空袭强度比后来美国人的可差远了)
▲ 12.7毫米的防空炮兵部队正在猛烈攻击
▲ 攻下阵地的越军
▲ 阵地上死亡的法军士兵
▲ 战壕中幸存的法军士兵
▲ 被击落的飞机残骸,越南士兵正在清理
越南人的猛烈炮击就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补给被摧毁。法国人抵抗了56天,最终付出了7000多人伤亡,9000人被俘的代价;越南人伤亡为13000多人,不过最终打赢了会战。(当然这跟中国顾问团的帮助分不开)
▲ 越军打响了最后的冲锋号
▲ 法军士兵相继投降
▲ 1954年3月22日,法国军队总参谋长埃利将军来到美国寻求帮助
▲ 被俘虏的法国士兵被北越关押在狭窄的酒窖
▲ 战败后法军的105mm榴弹炮
▲ 上面奠边府战役地图和中心防区的照片,可见内部如蜂巢般密集
其实纵观这次战役,北越军队能顺利拿下奠边府击败全副武装的法军,背后最大的原因就是有着中国方面的帮助。
早在1950年,毛主席应胡志明的请求派出了不少有着实战经验和政治水平的优秀干部,其中营职33名、团职17名、师职六名、军职两名、兵团职一名,连同其他工作人员共281名,由陈赓以中央代表身份赴越南,领导中国援越军事顾问团。这也是建国后毛主席派出的第一个军事顾问团。
▲ 中国顾问团4位首长:(左起)梅嘉生、邓逸凡、罗贵波、韦国清
▲ 胡志明主席(中)与中国军事顾问团部分成员
中国军事顾问团一进入越南国境,就立即帮助人民军组织实施边界战役。
之后,又于1951年12月至1952年2月,进行了和平战役。
经过长时间酝酿和准备的西北战役,于1952年10月14日揭开序幕。人民军在西北战役中共歼敌1.38万名,解放约2.85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5万人口。
整个西北,除山罗省的那产和莱州省的北半部外,全部为越南人民军所控制。自此,越北根据地更加扩大和巩固了。西北战役的胜利,在越南抗法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为尔后的奠边府决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 1953年元旦,越南人民到中国军事顾问团驻地进行慰问演出
▲ 1953年1月,中国军事顾问团部分成员合影
等到了1953年12月,胡志明主席和党的领导人决定攻下奠边府。
▲ 胡志明和武元甲以及顾问团成员商议作战
▲ 武元甲将军正在下达指令
在这里,也顺便提一下武元甲将军,虽然很多人称他为越南“战神”,但说到具体的战役战术指挥能力还是差一点,,而且战场经验也比较缺乏。
奠边府战役是越军与法军正规军精锐硬碰硬的生死之战,尽管越军有重炮支援和坑道工事,但攻击初期的伤亡依然很大。
▲ 武元甲听取战士报告
当越军316师向武元甲报告已有6连人伤亡时,武元甲就说了两声“镇静,镇静”就扔下话筒走开了,当时武将军脸色苍白、手脚都在发抖,之后不久就“病”倒了,数日不理军务。还是韦国清过来鼓励武元甲,其“病”才好了起来。
可想如果没有中国军事顾问团坚强而缜密的指挥,光凭越军自己,奠边府的法军大概率是啃不下来的。
▲ 武元甲下达秘密指示
另外,还有一点也证明了北越军队作战指挥能力不足的问题。那就是在奠边府之后,因为没有了中国军队军事顾问团的指挥,尽管越军的军队规模不断扩大,也曾无数次想在对美作战中复制奠边府的辉煌,但是现实很残酷,越军再没有能在战场上打出了第二个奠边府,甚至连全歼美军营级部队的战例都没有打出来过。
▲ 武元甲在战士的簇拥下迎接胜利
所以武元甲将军也就只能是奠边府之虎了,而在奠边府战场上,真正代替这只老虎谋划、指挥作战的却是咱们中国的军事顾问团。
什么?文章还没有看够?别急,别急,别急;
印度人上厕所究竟用不用纸?原来有钱人是这样干的;
来看铁血军事推荐的好文,《 美国博主逛印度:真实的印度是这样 》,记得微信搜一搜“铁血军事”,关注后搜索标题获得!
在法国,一个贵族男子的所有孩子都属于贵族,由此诞生了一个非常庞大又封闭的社会阶层。逐渐脱离社会,变得养尊处优,能在凡尔赛待着每天参加国王举办的宴会,谁愿意去社会上讨生活,去殖民地吃苦头。而庞大的殖民帝国又必须有人去管理,于是贵族们从社会底层雇佣了一大群职业帮手来帮助自己打理日常,而自己几乎什么都不干。渐渐的贵族就成了只会吃喝玩乐几乎什么也不会的纯寄生虫阶层,而他们的帮手们则形成了一个行动能力能力很强,但是又被排除在贵族圈子外的权力边缘群体。既得利益群体里的边缘人往往想得多,思考的多,于是诞生了启蒙思想,最后引发大革命把法国贵族阶级几乎整个灭了个干净。
而英国的贵族阶级,他们只传位给长子。除了长子之外,其他儿女都没有财产继承权,只是空有一个贵族的头衔,还是得凭本事吃饭,所以他们哪儿都愿意去,去和工人、农民流氓组成的士兵们一起蹲战壕,去殖民地奋斗,去做小生意,甚至加入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为工人农民们争取利益也都没啥稀奇的,因为都是一条条重返上流社会的出路。这样的贵族群体能涉及社会各行各业,不会脱离现实,知道民间疾苦,而贵族的荣誉感又能保证他们对帝国的忠诚,利于帝国的长治久安,因此英国能称霸世界300年。
不过封建贵族毕竟是要被历史淘汰的东西,而以贵族的扩张欲望建立的殖民帝国迟早都是要崩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