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讲,白话文对社会发展的共享是毫无疑问的,包括后来的简化字

【本文来自《胡适的全盘西化论与疑古派无底线的把真书打成假书的做法,谁对文化的伤害更大?》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客观的讲,白话文对社会发展的共享是毫无疑问的,包括后来的简化字。

社会的发展,文字的描述,相比实物流传和口碑流传是独一无二的。三星堆已经处于有甲骨文时期的商朝,但为什么就没有出土一个文字,就是因为那时候的甲骨文字属于帝王贵族使用,民间根本流传不了,这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山海经》都是后周到战国时期竹简的出现,才被后人根据民间口述流传整理出来的。

同样,辞赋、唐诗、八股文,也都不是老百姓可以掌握的,可想而知那些时代全民的文盲是占主导地位的。

而繁体字,则加重的描写的繁琐,如果没有注音,即便现在的香港人和台湾人电脑手机输入都还不一定顺畅。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白话文的四大名著流传至今,还是胡适的白话诗、鲁迅的白话小说等等,都使得文学和文字记载向社会各方面更加广为使用和流传。

当然,好在我们中国文化没有全盘西化,像北大的刘半农全盘否定汉字书写,甚至全面提倡拉丁字,这就太过分了。

我至今都爱看央视的《诗词大会》和《书法大会》古体文的确很有韵味,但所谓韵味的前提你要懂要靠长者、老师的解释后才能叫韵味,否则就是它认得你,你不认得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