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影评:感觉结尾少了些什么
昨天刷微博刷到《我本是高山》点映,打开猫眼看了下购票,周边有电影院上映,买了票晚上去看。
一起看的人不多,大概十个左右。
终极宣传片
电影从华坪女子高中开学典礼开始表现张桂梅办学经历,通过女子高中的硬件(基础设施)与软件(师资)的变化,以及五位学生的生活经历(听力问题的玖朵云、山英山月姐妹、有着酒鬼妈妈的唐小萍(疑似)、张桂梅以前帮助过的学生从其他学校调动来到女子高中的付春莹)
可能是从前对张桂梅的宣传,比如《面对面: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以及《感动中国》,所以对电影里的桥段有点出戏,比如女子高中现实里的基础设施没有电影里那么差,问题在于如何建起这一座学校的化缘的艰辛。当然其中也有,比如找沙瑞金书记要操场,找杨皓宇饰演的梁局长要帮助,梁局长虽然嘴上说支撑不了多久但依然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甚至为女中提供分流到一中的后路。
影片中女子高中的老师有一部分因为张桂梅先生对于学生的爱而造成的对老师的苛刻(比如不允许骂学生笨,不能穿高跟鞋,周末不能休息,三年内不能生娃),导致一部分老师离开,比如跟着男朋友来的付春莹,因为生了孩子而觉得张桂梅过于不近人情以及带孩子的付春莹。如果在里面加上坚守下来的几位老师在张桂梅的带领下对着党旗重新宣誓的话,效果更好一点。虽然在画面里有个一闪而过的对党旗宣誓的画面,但是把入党誓词朗诵出来可能更好一点。
学生上,有张桂梅拿着大家给自己捐的治病的钱给玖朵云装人工耳蜗,给家里贫穷的山英山月姐妹俩粮票(这俩的家人简直人渣牲口),去山里家访带回山英,看到被迫嫁给四十岁老光棍山月写在门上的那段话: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不过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成绩好的姐姐去嫁人?虽然张桂梅采访中说确实在教学生涯中有不少学生上着就消失不见了,原来回去嫁人了。
所以张桂梅说:一个接受过教育的女娃,能够影响三代人。贫可以靠勤劳努力致富,但是精神上的穷就没有救,比如两姐妹那无耻的卖女儿的家人,要女儿留下来给自家做饭的拟人生物父亲,说出“养大一头猪能卖2K”要妹妹嫁人给自己娶媳妇延续香火的拟人生物哥哥,身为牺牲品却转过来压迫孙女的祖母,以及周边说着“反正考不上不如回去嫁人”的乡里愚氓,为什么就让我联想到了凉山呢,对于深山里的来说,可能搬下来接受教育,停止贫困代际传承才是最好的选择。
影片最后,第一届学生们顺利毕业,考进了理想的大学。
片尾夹杂着张桂梅先生的真实视频画面以及各年的毕业照。
不过结尾少了些什么,比如女朋友离开女中嫁给别人的卢老师找到心仪的对象了吗?第一届毕业生考进理想的大学了吗?付春莹留下了吗?要是能在片尾加入第一届毕业生的现状,比如成为医生、教师可能更能增加感染力。
对于张桂梅先生所代表的坚守在西部教育岗位的除了敬意还是敬意,当年大学里差点就参加三支一扶去西部支教了,可惜家里反对没去成,只能昨天贡献一张电影票表达一下敬意。
目前为止,《我本是高山》票房50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