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登陆日”罗生门——“生命收割机”——德国MG-42机枪传奇

——

“登陆日”罗生门——“生命收割机”——德国MG-42机枪传奇

(图文转自百度贴吧“苏军吧”,原发帖人“雪舞韵丝”)

——

——

500

500

——

       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原称M39/41式标准机枪。

       1942年德军开始装备该枪,命名为MG42式机枪。它是1939年由德国的格鲁诺博士以MG34为基础,借鉴了一款战前波兰机枪设计图纸研制的。

       格鲁诺博士的主要贡献是大量采用冲铆件,大大提高了武器的生产效率。二战结束时,该枪已生产100万挺。  

       50年代,联邦德国将该机枪改进成使用北约7.62×51毫米枪弹,并重新命名为MG1式。该型号与原型不同之处只是枪机结构和供弹机构做了些改变。

       一些原型MG42式7.92毫米机枪也改成使用北约7.62毫米枪弹。MG42式机枪的另一重要改型枪是MG3式其供弹机构不仅使用标准的DM1式弹链,也使用DM6式和美国的M13式弹链。  

       在意大利生产的MG1式改称为MG42/59式7.62毫米机枪,同时装备意大利军队。前南斯拉夫仍生产7.92毫米口径原型MG42式机枪,并命名为M59式7.92毫米机枪。  

       该枪可作为轻机枪使用,也可作为重机枪使用。作为重机枪使用时,安装在与MG3式机枪同一类型的简化枪架上。

500

——

——

历史

——

       德国在一战中失败,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战败的德国不可制造重机枪。一战后,德国国家实力迅速恢复。随着国力的恢复,曾有着“欧洲最强陆军”称号的德军自然不甘心受条约的限制,永远成为一支半保安性质的部队(只有10万人,不能装备先进武器)。其实几乎从刚刚结束战争开始,德国的各项科研活动就转入地下,研制的步伐虽然有时放缓却始终没有停顿。  

       不过德国始终是一战的战败国,如果公然违背《凡尔赛条约》,必将立刻遭到西方盟国的严厉处罚。所以,这根红线是不敢碰的,既要隐讳,又要发展,这好像就难了。  

       所谓愿者不难,德国人很快以自己特有的精明,巧妙的迂回过了条约的限制。他们研究了一种从传统眼光看来,完全不是重机枪的通用机枪。  

       这挺通用机枪,若使用两脚架,配备75发弹鼓即可作为轻机枪使用,跟随班排作战。若使用重机枪的三角架,配备300发弹箱,即可作为重机枪使用,成为营连的支援武器。若装上装甲车辆,它又是车载机枪,成为盟国步兵的恶梦。其最大特点是不同于马克沁重机枪的采用水冷降温的方式,而是和轻机枪一样采用气冷式,通过迅速更换枪管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

       通用机枪的代表作是德国枪械专家施坦格研制的MG34机枪,该枪1934年设计定型,由著名的毛瑟兵工厂生产,采用和毛瑟步枪相同的弹药(7.92×57毫米子弹)。

500

       它有很多划时代的亮点之作,如既可用弹链供弹,又可换装75弹鼓供弹,使用弹链供弹左右都可进行,能双枪联装使用(可对付飞机);

       主要零部件都很容易装卸,操作简单,可迅速转移阵地(机枪能够迅速转移阵地在实战中特别重要);

       该枪理论射速为 800-900发/分,最快时可达1500发/分,达到了单管机枪的巅峰。碗口粗的大树都能打断;

       有两根备份枪管,一旦枪管过热可迅速更换。作为轻机枪使用时,有效射程为800米;作重机枪使用时,其有效射程为1000米。  

       MG34大量装备德军部队各级部队,也是德军的各种装甲车辆的制式武器。  

       在实战中,MG34的可靠性和出色的射击性能,都得到德国军方的相当肯定,它是德国步兵的火力支柱。  

       但MG34有一个比较严重的缺点,其结构较复杂,复杂的结构直接导致制造工艺的复杂——耗费更多的工时和材料。  

       实战需要的是可以大量制造和装备部队的机枪,而根据MG34的生产能力,即使所有工厂全部开足全部马力,也没法满足前线的需要。  

       德军方一直要求武器研制部门对MG34进行改进。

       德国专家针对MG34有过多种改进方案,其中一种据说是受波兰战役中缴获波兰的一款机枪设计图的启发,由德国金属冲压专家格鲁诺夫博士完成,对MG34进行了多项重要的改进。

       这个方案由于自己的超出其他改进方案的优异性能而很快中标。这就是MG42通用机枪。

500

       MG42研制成功,实为枪械生产技术的一次重要突破。格鲁诺夫博士并非枪械设计师,而是金属冲压技术的专家。

       当时因德军一线部队对机枪的需求很大,他以专业眼光认为按照传统枪械制造工艺很难满足这样的需要(它采用机械加工,将一块实心金属利用车床、铣床等加工,切削掉不必要的部分,金属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既浪费材料,又花费很多工时)。

       他认为机枪采用金属冲压工艺制造是必然趋势。其实用金属冲压工艺生产的MG42不仅节省材料和工时,还更紧凑。这对金属资源缺乏的德国而言,是非常实际的。  

       不过MG42刚刚诞生并装备部队的时候,在西方潜伏于欧洲的谍报人员看来,这实为一款粗制滥造的武器,是若干铁片和一根铁管的拼凑物。当时雪片般的报告飞向华盛顿和伦敦,内容都是同样的:德国已经不行了,他们极端缺乏原材料,连他们战术核心的机枪都采用如此简陋粗糙的制造技术。  

       不过,当美英枪械制造专家得知这个情况以后,却是大吃一惊,

       (因为他们也在用类似的技术大量制造“司登”冲锋枪,不知道逃亡到英国的波兰军官是否也对“司登”的发明有所贡献)

       他们清楚地知道,采用冲压技术的德军,在机枪这个方面,已经远远领先了他们。在后来的实战中,也很好的证明了这点。  

500

       无论在苏联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还是诺曼第低矮的灌木丛林;是北非炎热的沙漠,还是柏林的碎石瓦砾堆,MG42都是德军绝对的火力支柱,也是盟军士兵的恶梦!

       美国兵称MG42为“希特勒的电锯”,也有人恶毒粗鄙地形容MG42是“希特勒的拉链”(Hitler's zipper,意指希特勒在拉拉链掏XX却掏不着……);

       连德国兵也称它为“希特勒的锯子”("Hitlersäge")或“骨锯”(Bonesaw);

       苏联兵比较朴实,算是文雅地称MG42为“亚麻布剪刀”(“linoleum ripper”);

       英国兵就以MG42材料的制造产地“史潘朵”为名称之。

500

——

——

概况

——

       说起MG42这个德国陆军经典强权代表之一的特征就是在所有机枪中(不包含多管式机枪)就属它的射速最疯狂,可高达每分钟1500发。MG42同时也是难得的可靠、耐用、简单、容易操作以及成本低廉的德国武器。MG42另一个特点就是它射击时发出的枪声噪音,在普遍听起来“咑……”或者“啪……”的枪声中,MG42有着独树一格“撕裂布匹”的枪声。  

       拜MG42优良设计所赐,以至MG42能成为“血脉绵延不绝”的机枪家族,除了本身一直到上个世纪的东南欧还能看见其“重出江湖”的身影以外,其后的各款衍生型并未因纳粹的战败而消逝;例如从MG42/59衍生出的MG1,到MG2以及MG3,除了时代的变迁与型号的改变之外,MG42的身影与精随依旧跨越时代的冲击。  

       另外像是瑞士生产的SIG 710-3,MG42/59,以及5.56毫米西班牙CETME(Centro de Estudios Técnicos de Materiales Especiales)机枪,都是活脱脱MG42机枪的翻版;美国人不承认可枪迷们一看就知道M60机枪也甩不掉MG42的影子。

       尽管Ameli机枪与MG3机枪都可以算的上是冷战时期的产物,然而其优越的遗传天性将会伴随许多国家继续在这个世纪服役下去。  

       除了各国陆军地面部队以及政情混乱地区的民兵仍旧在使用MG42与其衍生型机枪之外,其设计的重点与也被东欧国家所采用;

       匈牙利采用MG42的设计研发成坦克用机枪,苏联则研发成7.62毫米GShak战机空用机枪,但MG42可变换枪管仍比东欧生产的机枪在性能上占上风。

       严格来说MG42的射速理论上是要透过更换不同重量的枪机座才能比其他机枪打出四倍的射击速率。

500

——

——

枪体

——

       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膛口枪管助退器兼有消焰、制退作用;闭锁机构为滚柱撑开式,仿形式枪机开锁加速机构。闭锁时,位于枪机头内的两滚柱进入枪管节套凹槽后,被位于机体内的楔块撑开,完成闭锁。开锁时,两滚柱在机匣仿形槽作用下使滚柱向内收拢开锁,同时通过楔块加速枪体后坐;

       供弹机构与MG34式机枪使用的相同,为开式金属弹链,双程输弹机构利用枪机能量带动。在枪机后退时,内拨弹齿带动枪弹和弹链移动半个链节距;

       枪机复进时,外拨弹齿再带动枪弹和弹链移动稍大于半个弹链节距。击发机构为利用复进簧能量击发的击针式击发机构;

       发射机构只能连发射击,机构中设有分离器,不管扳机何时放开,均能保证阻铁完全抬起,以保护阻铁头不被咬断。枪管复进装置具有复进和缓冲双重作用,它分别由4根弹簧、推杆、导杆和顶圈组成,统一安装在一个套筒内。作复进簧时,4根弹簧由前向后依次工作;

       枪管后坐即将结束时,4根弹簧同时工作,弹簧的综合刚度大大增加,起到了缓冲作用。MG42式机枪枪管的更换装置结构特殊且更换迅速。该更换装置由盖环和卡笋组成,它们位于枪管套筒后侧,打开卡笋和盖环,盖环便迅速地将枪管托出。

——

——

瞄准装置

——

       该枪采用机械瞄准具,瞄准具由弧形表尺和准星组成,准星与照门均可折叠,在照片中用的是常规瞄具,在左侧可见有测试曳光弹或根据射程调整的加长针形瞄具。

——

——

弹药

——

       该枪使用德国或波兰毛瑟98式7.92毫米枪弹。

——

——

人员配备

——

       轻机枪组由三人组成:观察员、射手和装填手,使用易于迅速转移的两脚架MG42,携带弹药不多,一般随班作战。

       突击时,轻机枪组的MG42能迅速换上75发圆形突击弹鼓,继续为班组成员提供火力支援。中型机枪组、重型机枪组则由四五名成员组成,使用三角可调支架,一般不配备突击弹鼓。

       不同的是,重机枪组的MG42安装了能保证机枪火力更持久的重型枪管。

       射手是MG42机枪组的灵魂,因而只有拥有坚定意志的士兵才能担当,MG42的射手是受过特殊训练的,其熟知通用机枪的性能,在《帝国国防军陆军教导手册》1940年版中,要求机枪手以500-650发/分的射速点放,虽然MG42的理论射速为1200发/分,但这对机枪本身说非常重要(二战中缴获了MG42机枪的盟军不懂,玩坏了许多枪管),所以,训练有素的射手尤为重要。

——

——

奥马哈海滩“收割机”罗生门

——

       诺曼底登陆首日作战中,时年20岁的德国352步兵师的机枪手海恩赛弗罗负责坚守奥马哈海滩上被称为据点62的(WN62)堡垒,这个海滩上的堡垒中当时共计布置了85挺机枪,且堡垒位置视野宽阔、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在以美军为主的盟军部队对奥马哈海滩发起冲击时,海恩赛弗罗与其他机枪手一样操纵着手中的MG-42机枪向盟军疯狂倾泻子弹,大肆收割盟军士兵的生命。

——

       根据他的回忆,在他撤退前,共在WN62据点连续战斗了近9个小时,打光了为其准备的整整12000发机枪弹。

       战后,有史学家认为,他在当天的战斗中杀死了3000-4200名盟军士兵,而他本人则认为自己至少射杀了超过1000人,很有可能超过了2000人。

500

       长期以来,外界一直拿着这些数据说事,并大肆吹嘘海恩赛弗罗在诺曼底登陆期间的“惊人”表现。

       但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显示,一人射杀如此大量盟军士兵的说法显示是被严重夸大了。根据美军的统计数据,在诺曼底登陆首日,美军战死的人数总和为1573人,受伤人数为3147人,总伤亡数加起来才不到5000人,这与史学家和海恩赛弗罗的说法明显相悖。

       此外,要知道沿着奥马哈海滩铺开的德军堡垒内还有其他84挺机枪,如果说海恩赛弗罗的一挺机枪就干掉了那么多盟军士兵,那么其他84挺机枪就全部成了摆设,基本没开火。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盟军当时是对奥马哈海滩全线同时发动的进攻,而非只集中全力攻击一点。

       总之,也许海恩赛.弗罗在登陆日确实用MG-42“收割”了不少生命,但也许没有他自己声称的,那么多。

       如果他的射击位置特别隐蔽,特别有利,几百个、近千个“战果”可能还是有的。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