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立刚没做错,因为这是关乎中国民族产业生死的科技舆论战
项立刚与何祚庥的争论,其真正核心焦点其实已经被浮躁的中文互联网给带偏了。
网上讨论的是“科研跟产业化到底谁更重要”这种二元对立、二极管的话题,却模糊了这场争论背后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即科技舆论战。
我一直在强调科技舆论战,很多人并不理解它到底有多么重要。
大多人觉得科学就是一个关于客观真理的探讨,这在极端单纯的科研圈子里可能会是这样,但是放在中国这个具有一定特殊色彩的科研圈子和我们所处的舆论环境来看,它却从来都不单纯。
理念入局表达,这是我一直秉持的观点,就是探讨一个问题,一定要先将其所处的局势道明。
我国的科研圈子,当下有这么一个核心特点:
媚外比例较高,此种媚外,不仅是主观上媚外,更是利益与意识形态被外绑定。晋升通道与在主流国外期刊发表论文数量挂钩,利益与跨国公司的准入宣传挂钩
我上周末出差,昨天去外省参加一个农业相关的科研论坛,会上请的四个嘉宾,一个印度三哥,两个跨国公司高管,参会的专家基本保持了唱衰中国农业的强调,一个劲地强调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给出德国粮食自给率达到了107%的数据。
讲道理,我要是真没在德国待过,还就信了。这种事情,但凡你经常去德国超市购物,注意留意一下其面粉包装上的产地,自然就会明白所谓的107%自给率有多么扯淡。
且不说亲自去德国超市看了,单说俄乌战争导致欧洲主粮供应紧张,就可以一窥端倪。
当然,德国的粮食自给率到底如何,这不是重点。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何唱衰中国的专家旁边坐的是跨国农企的高管。
现实中所谓的科研论坛,其背后往往有主办方,赞助方,搞这么一个把国内大多数企业家召集起来的论坛,显然也不是在这里探讨严肃的科学问题。
把话说得直白点,这种所谓的唱衰,表面上是用数据谈差距,背后其实就是给跨国企业的准入造势罢了。
也正是因为看明白了这点,所以论坛后半的时间我就掏出手机刷B站,研究芙宁娜的配队,也没有再仔细听那位专家B了。
所以说,不管各位怎么看待科技舆论战这件事情,但就我的视野所接触到的现实来看,我认为科技舆论战是客观且广泛存在的。
其背后是跨国公司打开中国国门的商业需要,凭借的是其通过先发优势积累的技术优势。
此种优势,在中国几十年前刚打开国门,国内民族企业连苗都没长出来的时候,确实可以很好地为我所用;但在如今这个民族企业于各行各业都蓄势待发,需要一定的容错空间的时候,跨国企业的这种优势就很有可能反过来遏制民族企业的发展。
我这么说,当然不是拒绝外资。因为我国坚持对外开放,你把外资拒之门外是不现实的,同时,基于一些政治博弈的需求,我们需要跟外资利益绑定。
特斯拉进入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绑定外资的案例,成功地分化了美国围剿我们的战略合力。
同时,我也更加鼓励我们多与国外的科研机构展开合作,而不是和跨国企业。因为跨国企业与国外的科研机构本质上是两种东西。华为在这点上就做得挺好,真正做到了把你的技术拿来服务我的产业。
在这里顺便说句题外话:我们应该分清楚引进技术和引进产业的区别。
我们不怕好的技术,好的技术完全可以通过华为那种模式去消化。我们怕的是外资以引进技术的名义进入,然后疯狂地掠夺你的市场。
技术落后,本土企业努努力可以用产业来吸收,但市场份额被挤压,那你本土的企业就全部得死。
很多人根本没有看明白项立刚在维护什么,他是在维护中国的技术吗?不不不,他是在维护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
项所认为的技术优势不可怕,是建立在我们守得住市场份额,然后用市场去消化别人先进技术的前提下。
这也是为何他反对台积电在南京建厂。
类似的观点我也一再强调过,我说中国相较于西方有产业优势,而支撑产业优势的基底是市场优势。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只要东西卖得出去,那么什么都好说,一旦非正常地失掉市场,那么显然就会全线崩溃。
当然以上说辞并不是在拒绝开放,而是在强调,如何开放,开放哪些领域,针对哪些国家开放,这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实事求是的事情。
但无论你怎么开放,外资一定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卷起所谓的科技舆论战,这是人家宣传的必要。
那么相应的,我们也一定需要有人参与到这场科技舆论战中,与之相斗争。
这也是为何我会赞同项立刚的行为。因为项立刚做的事情本质上不是“搞技术”,而是搞舆论战
老项的文章,其目标受众显然不是那些真正搞科研搞技术的人,反而是普通网民,是那些准备进行技术投资的企业老板。
特别是企业老板,他们不可能去搞技术,他们只是投资技术,将技术产业化;在这些人面前过度地唱衰中国,崇洋媚外,并不能带来科技层面的进步,反而会搞垮其长期在中国搞企业的信心,让他们在心里随时做好走资的准备。
我一直强调,也一直在身体力行地给企业老板这个圈子“洗脑”,因为我太清楚这群文化素养较差的人在西方宣传工作面前是多么的脆弱。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企业家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要有清晰的全球视野和思维格局,不要挣了点钱就泡进温柔乡里,一天到晚在逆水寒这种社交游戏里调戏情缘,这种风气最终只会拉低企业家这个群体的形象,使其成为马恩牌下的路灯挂件。
扯远了,我想说的是,项立刚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整体看好,在当下的形势与环境里是有着明确且重大的积极意义的。
这种积极意义不在于他所说的话到底有多严谨(因为跨国企业对于其自身的技术宣传的浮夸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是在于它是否能够服务于中国崛起的大局。
这几年在经济工作上一个核心的任务,就是让更多的企业留在中国。
让本土企业不润,让可控优质的外资进来,其实殊途同归。
而科技舆论战重要就重要在于,他关乎这些企业是否能在中国长期、稳定、安心、听话的发展。
中国的科技不可能因为项立刚的几句赞美就窜到天上去,亦不可能因此就立马走下坡路,但如果没有项立刚这样的人在网民面前,在企业老板面前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其做正面宣传的话,那么跨国公司的宣传机器可就要大摇大摆地进来造势了!
想明白这点,就不会去纠结何祚庥院士那点围绕“到底谁优秀”的辩经,因为这在我看来毫无意义。无论中国科技与产业是否优秀,但它总是要存续下去的。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前,让中国的民族产业生存与存续,就是此刻最高的正义!
作为科研人员,何院士有其立场,有其辩经的狭间,我可以理解。
但是一个在媒体上发声的何祚庥,显然不是那个单纯地在实验室里搞科研的何祚庥。
同样,在科研与产业与市场与商业利益高度绑定的今天,我没有任何理由去相信所谓围绕科技的宣传就是纯粹的科普。我固然不会去给某个人扣帽子,但我会从最根本的局势中出发,看破此间利害关系,最后做出利于大局的判断,也就是:
项立刚没做错,因为这是关乎中国民族产业生死的科技舆论战
当然,我也要善意地提醒一下老项,不要自己把问题带偏了,去跟网友辩论“基础科研”与“产业应用”哪个更重要。
这种二元对立的辩论一定会变成毫无现实意义的辩经,最后反过来变成了你被人抨击的把柄。
从纯辩经角度来说,无论是基础科研还是产业应用,那肯定都是有用的。我们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当下的局势,结合我们做事的性质,做事的目的来对之进行取舍。
国家层面,当然要大力支持基础科研,什么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都要扶持起。
但舆论层面,却不要过分夸大基础科研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下这种我们某些领域的基础科研方面与西方尚存在一定差距,且我们国内的学术圈一团乌烟瘴气的情况下,过分地强调基础科研的重要性,会最终间接冲击中国企业本土化发展的信心。
在舆论战中,实事求是,唯物辩证,以思维格局杀人,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舆论场越是要把一个问题往二极管的方向去引导,我们就越要给它上点唯物辩证法的强度,把底层逻辑掀给它看。
言尽于此,好好戏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