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轫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绩效考核”,是当今教育的病根

【本文由“竹林青青~”推荐,来自《左玮:教师时刻都在忙,但不是忙上课;校长什么都在管,就是没管教学》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胖哥
  • 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是上级的官僚主义

关于教育的病根,我发个两次,都没有通过。换个说法吧,希望能通过。

发轫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绩效考核”是当今教育的病根!它将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量化”,目的只有一个—— 能更好地控制教师,让他们为教育“行政化”服务—— 也就是为教育“政绩”服务。

其实,“绩效考核”制度本身很荒唐,它又叫“30%考核”,就是将原本属于教师工资的30%拿出来,放入一个统一账户。因为工资本身不一样,每个教师拿出的数额就不一样。堆成一个“大草堆”之后,学校出台“依据校情”制定的考核方案,量化教师的工作,期末算出教师个人的总得分。然后根据自己在学校总额中的比例,每个教师去拆这个总账户里的“草堆”。于是,新问题产生,校长们大多数是副高,本身工资高,拆给大“草堆”的(拿出来的30%的钱)也最多,但因为他们都不上课,教学绩效只能取平均数,这样一算下来总是吃亏。绩效考核变成考校长了,他们开始带头反对绩效考核。

怎么办?单独办。教育主管部门于是将校长们单独再堆一个“草堆”,不和教师们放一起考核,并且只要期末考核“合格”,就发130%的绩效(实际上就是让他们把自己拿出去的30%全部拿回来),而考核优秀的,就会更多一些了(大概是教师考核优秀的1.5倍以上)。副校长也参照这个去做,他们拿出来的70%绩效单独由县局(委、办)考核,剩下的30%和普通教师放在一起考核。这样就根本不吃亏了。

于是,主任们又不干了。怎么办?走小路。《绩效考核优化方案》相继出台,考核项中增加教育教学管理岗位的占比,比如教务主任的工作量相当于两个标准班语文教师的工作量,政教、总务、教研、少先队、共青团、工会……都按照一定的比例设岗。这样搞下来,学期还没开始,很多规模不大的学校,“草堆”已经被这些非教学岗分掉了近一半。荒唐不荒唐?

至于考核过程,那就更加一言难尽了。很多东西,说出来,会让人笑话,此不赘述。

所以,破解当今教育的困境,唯有彻底废除荒唐无效的量化“绩效”制度,让热爱教育教学的教师们重新获得解放;让教育改革的主阵地重新回到常规的课堂;让懂教育、会管理的重新进入领导岗位。

因为,真正在课堂上抓教育、促效率,那些会抓绩效的庸才是根本不会搞、搞不好,也坚持不下去的。荒唐、低效,甚至无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正是他们的护官符、保命伞。名存实亡的“绩效”考核,早就该弃之如敝履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