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些我最近了解的北京楼市的情况
【本文来自《专家称房价大幅下跌老百姓最吃亏,你怎么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且行且歌1978
房子不止有“住”和“炒”这两种功能,它还是财富保值的一种手段,和股票是一个道理,不会有人兴高采烈庆祝股市大跌吧?
现在很多人把资产压在房子上,因为中国人能选择的财产保值的方式,要么房子,要么股票,要么各种理财产品,之前房价最稳定且能跑赢通胀,很多人都是使用第一种办法,所以大跌绝对是要不得的。
从国家政策也能看出来,加大保障房建设,加快旧房翻新,实际上解决的是准“上车”群体这部分,已有的商品房,就按照市场规律来调节就够了。
事实上现在的趋势就是,拿北京为例(别的城市我不了解就只说我看到的吧)户型好、设计好、配套好的新房价格坚挺,哪怕原本是鸟不拉屎的地块,建的新房也一抢而空。我感觉这种房子主要是改善群体买走的。
另外就是核心区配套好且有学区的房子,一街之隔,东城的房子均价13万,朝阳的7、8万,并且哪怕价格掉一半,朝阳的老房还是无人问津。以后新房、二手房基本就是这么一个剧烈分化的趋势。
我认为与其盼着房价大跌,不如认真审视自己目前的资产配置情况,虽然每个人都声张自己没有房产,但其实这是偷换了概念,所谓没房的人,只是没有大城市(工作地点)的房子罢了,否则不是在房子里长大难道是住树上长大的?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只会微跌,不会大降的,哪怕城里没学区的老破小也不可能低到白菜价,因为实在没赚头人家就留着自住或者出租了,只要这个城市有吸引力有源源不断的人口涌入,房价是不可能跌成白菜价的。
那么该如何理解买房这个问题。我以为,如果在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居住,有实力直接买带学区的新房,稍差一点买小户型占标房(带学区的一居室),再次买城区老破小自己花心思装修(起码解决上班通勤问题),再次就是远郊买个新房(但要忍受每天3、4小时通勤路程),再再次根本就不买房,租房就够了,把存的钱用在老家房产的置换升级或者装修上,毕竟人口出生率这么低,过不了几年学区也就没那么苛刻了,以后的孩子是不用担心上学问题的。
最后再说点招人不爱听的,大多数人都希望留在大城市里,有自己的房子在这里落地生根生儿育女,但事实上大城市的竞争非常激烈,门槛非常高,这种对资源的争夺真的就是凭实力说话,败下阵来也怨不得别人。我简单描述一下我所认识的留京买房的人的群像:有两口子都是律师的、有北大的博士、有京东集团的中高层、有部队的、有银行的,这些人智力、能力、坚韧品性、生活习惯、学习方法,各个方面都出类拔萃。那个北大的博士,每周末都带孩子去爬山去徒步,从不中断,他从大山里出来的,他希望他的孩子喜爱大山、战胜大山。如果达到我说的这些人的标准,北京也好上海也好,房子是不可能买不起的,只是大小和户型优劣的区别;如果距离标准很远,那说老实话,也犯不着抱怨一线城市房价离谱,您一个月工资都不到一万,抱怨西城区18万一平的学区房太贵,这是不是就有点没边儿了?
另外分享一些我最近了解的北京楼市的情况:
第一种带学区的新房(次新房)比如望京的澳洲康都,均价9万多,户型好的基本都是大户型,全拿下来900万往上;第二种带学区的老房,东城均价13到15万一平不等,西城能到18万一平,纯占标房总价大概600万左右;不带学区的老破小,朝阳3环内均价大概7、8万一平,但未来这部分房子因该还会再下跌一万到两万,总价大概400万左右;远郊的新房,看开发商规模和项目定位,哪怕是小户型一般也没有低于300万的。
未来有可能跌幅较大的1、没学区的老破小(现在已经开始跌了);2、老破小学区房,学区不紧张时价格肯定下滑,但还是比没学区的好一点;3、赌错规划的远郊新房,若干年以后如果地块没起来,房价肯定会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