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考研是公平的吗?

保研相对来讲是非常公平的。同一所学校在全国使用同一张卷子,用同一套标准,有效避免了高考中最大的不公平,省份之间的不平等。

考研为了公平,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筛选的有效性。考研考察的基础知识范围其实是相当有限的,而考试能力又不等于研究能力,笔试考察最大的意义就是公平。也正是因为考研筛选的有效性欠缺,保研学生常常更受欢迎。

再回到问题描述举的两个例子。

有的同学花了一年多备考最后没考上,而有的同学只花了两个月准备却考上了不错的学校,这个能叫公平吗?

这当然很公平,保研比的是考试分数,又不是“磨屁股”的能力。如果谁准备的时间长,谁就应该考上,那也太可怕了。

准备两个月就能考上,说明这位同学平时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方法好,复习效率高,是很不错的学生。相反,备考一年多还没考上,除去专业热门的因素外,只能说他基础薄弱,复习效率低。从这个角度讲,前者是更优秀的学生。选上前者,正说明了筛选的有效性。

明明初试比另外一个同学高分,但最终没被录取

这就回到了回答开头提到的问题,笔试的筛选效果有限,因为它考察的知识范围狭窄,且考试能力不等于研究能力。因此,考研安排了复试对笔试进行补充。录取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筛选,纠正笔试的偏颇。

不过,复试多采用面试,打分确实有主观性,公平性上不如笔试。但大部分事情,都需要在绝对的公平和筛选的有效性上做平衡。考研初试后再复试的模式,还是合理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