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西方伪造文明史”是西方学界公开的秘密
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从语言文字上,西方不可能原创哲学,这几乎成为了西方学界的共识。
长期以来,在诠释科学与哲学时,绝大多数的中外学者都会溯源至“古希腊”;并且常常援引希腊语的单词,来作为其中某些概念的原创标识。但这已坠入了西方中心论的陷阱。因为,“希腊哲学是一个西方中心论的建构。”马萨诸塞州大学的教育家帕拉斯凯瓦(João M. Paraskeva)批评道:“……古希腊哲学与文化出自绝佳的虚构,一个被西方中心论包装和美化的神话,成为一种被热烈追捧的准宗教信仰。”,仅仅希腊语的“历史”就足以否定整个“古希腊”。因为能够表达科学与哲学的希腊语是最近伪造的,而之前则不存在。
“纯正希腊语”自始就陷于致命悖论—浮文巧语,词不达意;很难进行日常沟通,遑论从事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了!所以它备受诟病,例如:“纯正希腊语”“扼杀了语言的自然发展”(《希腊历史辞典》);“困扰现代希腊的学术事业与政府机能”(James R. Russell, 哈佛大学教授);“在大多数科技中,没有标准的希腊文术语”(密歇根大学欧洲资讯);“不适合于抽象思维”(Michael Herzfeld, 哈佛大学教授)……。
尤其讽刺的是,之前成功伪造“古希腊”(名人名著)所使用的语言,都不是希腊语;例如,由教会传说或“手稿残片”编纂成的现代经典文本的《荷马史诗》、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和亚里士多德的鸿篇巨制,所使用的文字分别是英文、法文和德文。但在20世纪下半期,所有的“希腊名著”都被翻译成希腊文(标准希腊语),这就成了“古典遗产”!
二、“哲学来自东方”是近代早期欧洲的共识
英国哲学家克里奇利(Simon Critchely)说:“哲学是一个从东方到西方的思想运动的过程,……哲学的真正源头……可能在亚洲,在中国。”《剑桥世界史》(第5卷)写道:历史上的欧亚大陆存在着这样一个思想传统,即:所有的知识都起源于东方,再流向西方;它形成了(中古)伊斯兰文化和(近代)欧洲科学的主脉,这才是世界历史的本来面目。
沃尔特·雷利(Sir Walter Raleigh, 17世纪初)说:如果我们看太阳从东方升起,……我们将发现,远东民族是传播者,……赠予知识。直到今天,越往东越文明,越向西越野蛮。
另一本剑桥大学出版社的书《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John Hobson, 2004)揭示:“在1780年之前,没有一个欧洲人会声称欧洲(文明)是由其自身创造出来的。”而作为文明的总源流,“中华帝国似乎被神奇的力量所推演,具有人文智慧和理性,以及精巧的创新能力”。
伏尔泰(Voltaire, 1694-1778)认为:“文明、科学和学术及其发展,都开始于中国;而直到最近,它们才在我们欧洲出现。”
密歇根大学教授波特(David Porter)指出:“西方的近代化就是'中国化’(Sinicizing),此乃欧洲参与历史世界主义('天下文明’)的紧迫性。”
西方文明的摇篮在华夏、而非“古希腊”!美国诗人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希望“用中国取代希腊成为(西方)古代的实体”。
英国的坦普尔爵士(Sir William Temple, 1628-1699)揭示:“可以在古代中国的知识和见解里,找到'古希腊文明’的种子。”
然而,“大多数的(相关)书籍都会告诉你:'最早的哲学家是希腊人’。”英国哲学杂志总编科恩(Martin Cohen)对此质疑,并且赞成莱布尼茨与耶稣会士的这一见解,即“中西一元、源于易经”。科恩写道:《易经》问世于五千年前,这可能是世界最早的书。“古希腊人”当时在干什么?(甚至没有人认为有苏格拉底的存在,他留下任何书面记录了吗?)。
20世纪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荣格(Carl G· Jung)称,《易经》才是一本“爱智慧”的书。……像《易经》和《道德经》这样的文献,包含了许多西方哲学的核心思想。
……然而,欧洲人则倾向于掩盖“东方赐予”,一如他们把科技历史写成以西方为主轴。……但事实上,东方(尤其是中国)古人是数学、医学、印刷和天文学的开拓者。他们没有创作出哲学经典,那才怪呢!
白晋(Joachim Bouvet, 1656-1730)和其他耶稣会士认为:西方及世界的知识与学术(包括哲学)之源头,都在《易经》——《易经》是“所有人类智慧的溯源处”,“一切种类的知识的源泉”,它包含了“全部科学的原则”,亦为“普遍性的科学”即“科学之科学”;《易经》的象数“蕴藏了人类知识的原型”;“整个的数学原则最初都来自《易经》”;其作者“伏羲是所有哲学家的王子”(prince of all philosophers)。这同样得到了莱布尼茨的认同。
关于西方是如何从中国引进哲学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教授斯托弗(Suzanne M. Stauffer)写道:耶稣会士把孔子作为一位哲学家和导师介绍给西方,这就满足了欧洲人对新哲学的渴望。来自中国的令人敬佩的哲学模型,关注人文,这是欧洲传统与实践中所不存在的。启蒙学者拥抱中国文化,尤其着迷于儒家无神论哲学、德礼政治和经济思想……。随着启蒙学者在哲学上的努力和进步,儒家思想渗透社会、深入人心。在德国,莱布尼茨及其同仁对中国哲学——尤其是理学——深刻领悟和全面综合,从而创造出系统的单子论和动态形而上学。
在法国,伏尔泰借鉴了中国哲学、政治和宗教思想,以此来倡导理性、自然神论和人文政治,而致力于改变欧洲。……艾利西夫(Danielle Elisseeff)称:“中国是新思想大厦的基石之一。”
欧洲启蒙学者将儒家思想视为“完美的理性哲学。”他们还从不同角度,把中国哲学称作“实践哲学”(社会性)、自然哲学(无神论)或道德哲学(人文型)。
在西方中心论于19世纪炽盛之前,其知识界认同“哲学来自中国”。美国宾州大学的两位教授勃兰特(Bettina Brandt)和普迪(Daniel L. Purdy)主编的《德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写道:事实上,直到18世纪下半期,所有人都同意“哲学存在于欧洲以外的文化中”。斯宾诺莎书信中的一段话表明,“哲学存在于欧洲之外”被认为是理所当然。……莱布尼茨经常提到中国哲学及哲学家,……他把孔子、朱熹和传奇人物伏羲都称为“哲学家”,并将自己反复引用的儒学资料《性理大全书》,称作“哲学纲要”。……莱布尼茨把中国视为“哲学之国度”(land of philosophy)。〔从伏尔泰到北美的杰斐逊和富兰克林,都把中国视为“哲学家的天堂”。……莱布尼茨提议,中国应该派“传教士”到欧洲传授自然哲学。……那时,“自然哲学”一词差不多是哲学的代名词。……沃尔夫(Christian Wolff)讲授的哲学是中国的……,称中国是“哲学王理想的榜样”。
此后,中国哲学却被种族主义所抹杀,黑格尔排斥欧洲以外的文化。……(然而)一旦说明“中国”在近代欧洲的实际存在,这就意味着把西方哲学的权威置于危险之中。
香港大学教授尼尔森(Eric S. Nelson)指出:“以欧洲为中心的哲学是相对较新的现代编造。”
得克萨斯大学的帕克(Peter Park)介绍:西方哲学史在18-19世纪被改写。……之前公认西方哲学不是起源于西方,而是植根于亚洲。改写历史,而将非欧洲排斥在哲学史之外,归因于种族主义。
换句话说,近代西方承认,哲学起源于东方;而到18世纪末,才开始宣称“哲学起源于希腊”。
“西方哲学是种族主义”,这是美国学者凡諾登(B. W. Van Norden)文章的标题。该文写道:西方的主流哲学是狭隘的、缺乏想象力的、甚至是仇外的。
西方哲学曾经是开放的和世界主义的。例如,《论语》被翻译成《中国哲学家孔子》……,莱布尼茨着迷于中国哲学,……沃尔夫讲授“中国实践哲学”。……(而后)欧洲知识界浸淫于“白种人优越论”,断言非高加索人缺乏哲思。……康德是出了名的种族主义者,他宣称:“白种人独具天赋,……整个东方找不到哲学,……优雅与美德从未进入中国人的头脑”……。但这样的人却是国内某些人心中如神明般的存在,觉得讽刺吗?
这足以说明,伪造的西方文明史,是西方学界公开的秘密,但却是几十年上百年来中国学界和舆论界的禁忌话题,鲜见于主流媒体的公开报道,现在已经到了彻底改变这种不正常状况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