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人为什么不去草原放牧?
中国有句歇后语,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但这句话放到草原上是不成立的——因为蒙古人的庙都是移动的。真要是想跑,人家的庙和和尚可以一起跑。
而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游牧民族遇到天灾后,要么南下劫掠,要么就寻找新的草场游牧,这种迁徙可能动辄数百乃至上千公里。
对于中原文明而言,自秦汉以后,基本就确立了以郡县、土地、户籍三者一体的行政治理方式,而这种治理方式的根本就在于土地作为生产资料的不可移动性。然而,到了草原上,情况就完全变了——今天还在这儿的部落,下个月可能就迁徙到了数百公里之外,你要怎么派官员进行管理?
在古代,去草原放牧的汉人并不是没有,这里面既有主动去塞外的,也有大量在战争中被掳掠回草原的。但无论是哪种,只要你开始接受草原上的这种游牧生活方式,那么你很快就会被这种文明所同化,继而也就不成为“汉人”了。
比如,古代的汉族人看重祖坟和祖先,是因为在定居的文明下,祖坟的位置是固定的,一群人在一个地方生活数百年,围绕着血脉宗族积累的情感、形成的文明是很深的。但是到了草原上,今年你在这儿,明年就到了那儿,来场天灾再死些人,对于家族伦理真就没必要那么看重了。
以游牧文明的发展脉络而言,在草原上,基本的文明单位是“部落”。中国北方草原文明的发展史,基本上就是各个部落之间盛衰交替和兼并、独立的历史。而在数千年的文明积累中,中原文明也基本找到了治理北方草原最有效的方式——羁縻。
如果真要按照中原地区的方式设立州郡,那接下来会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前面所说——今天这些人还在这儿,过段时间可能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别说收税,就算你给他们发钱都找不到人。既然如此,那干脆就让他们自己人管理,只要到时候给点贡品就行了。
当然,因为草原也需要中原的东西,因此还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对草原进行控制,这也算是一个沟通交流的渠道。
这就是生活方式对于一个文明的影响。而这种差异在今天依然成立,比如一个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偏远乡村的人,和一个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即便他们都是中国人,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差异依然会很大。在这个角度上说,一个人如果从农村到城市,他并不会将乡村的某些观念普及到城市,而只会逐渐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反之,一个人从城市到农村,即便他自身愿意坚持城市的某些观念,但如果他的后代还一直在农村,那么几代人之后,他的后代也会接受农村的生活方式,否则他们在农村就很难生活下去。
人是一种对环境适应性极强的动物,而文明本身就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